黄乃裳的一生,致力于振兴中华,体现出敢作敢为报国的伟大民族英雄气概。他的思想已流芳百世,在他的思想中不乏闪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辉, 以下就是由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的和谐海西的文化资源。
随着《中英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丧失了主杖独立和领土完整,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黄乃裳等一批不愿当亡国奴的志士仁人充分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因此他们在探索如何拯救民族之路,从翻译西学、倡导西法,创办报刊、宜传变法,到联名上书等种种救国的尝试。如:黄乃裳把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同抵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问题直接联系起来,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提出来。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1896年4月28日,黄乃裳自筹资金独立创办的福建近代第一张报纸《福建)正式出版发行。在创刊号上,黄乃裳把广开言路,实行改革的维新思想公开与众,大胆提出了改革的主张,针贬了时弊,给沉闷压抑的福建思想界,注人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热切希望民族复兴、国家强大的愿望化为泡影,只好决定南渡星洲,“觅一地旷人稀之处”,“为桑梓穷无聊赖之同胞避一生活路径”。成为开拓新“诗巫”的拓荒者。
对自己祖国和民族的无限忠诚,是黄乃裳最高尚的道德情操。他看到了祖国“外力之侵迫,国势之屏弱,民治之****,社会之颓落”,为祖国落后挨打而痛心,并时时“妄希有所效力于国家”。他认为,中国的积弱由于民智不开,而开通民智有治本与治标二法:办学为治本之图,办报为治标之计。当黄乃裳耳闻目睹了“闽地苦痔,丰年亦不足食,乡曲贫民,终岁吱红薯十室而九”。为了改变这渗况,黄乃裳决计下南洋,“觅一地旷人稀之处”,“为桑梓穷无聊赖之同胞避一生活路径。"1899年秋天,黄乃裳举家登上“格兰诺”号,远涉重洋,“矢志尽我余生”,“不敢偷活苟且而已”。 70岁时,他自撰联句:“问已往龄世何裨,历数二万五千日以来,成甚事业;愿此后对天无愧,不虚六十有九年之外,再度余生。”字里行间洋溢着执着追求的热情与鞠躬尽瘁的精神。1921年,年届73岁高龄的黄乃裳接受孙中山之召,带病赴粤就任广州国民政府高等顾问。这些体现了他优国优民,矢志不渝的精神。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和谐海西的文化资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足彩网信息请查看哲学范文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