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院自命题考试科目:
308护理综合
1.护理学基础《护理学导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2月第3版)李小妹主编;《基础护理学》("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8月第5版)李小寒、尚少梅主编。
2.内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7月第5版)尤黎明、吴瑛主编。
3.外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8月第5版)李乐之、路潜主编。
总分300分,其中护理学基础占90分(含护理学导论30分,基础护理学60分),
内科护理学占120分,外科护理学占90分。
护理学院自命题考试大纲
《护理学基础》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包括两部分内容:护理学导论与基础护理学。护理学导论考核内容包括护理学基本概念、常用相关理论、护理程序、常用护理理论、护患关系与沟通等;基础护理学主要考核的内容包括满足患者基本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二、考试内容
(一)护理学导论
1.护理学基本概念
(1)人、环境、健康、护理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2)整体护理的概念
(3)专业护士的角色
2.护理程序
(1)护理程序的概念、步骤
(2)护理诊断的定义、分类、陈述方式
(3)护理目标的陈述方式
3.护患关系与沟通
(1)沟通的概念、要素
(2)常用的沟通技巧
(3)不恰当的沟通方式
4.护理学相关理论
(1)一般系统论
(2)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
(3)成长与发展的理论
(4)应激与适应
5.护理理论
(1)Orem自理理论
(2)Roy适应模式
(二)基础护理学
1.医院环境
(1)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2)医院环境的调控
2.舒适与安全
(1)各种卧位
(2)运送患者法
(3)医院常见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
3.清洁卫生
(1)口腔护理
(2)皮肤护理
4.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1)医院感染:概念、分类、防控
(2)清洁、消毒、灭菌:概念、方法
(3)无菌技术:概念、操作原则、操作方法
(4)隔离技术:概念、原则、种类
5.生命体征
(1)体温:生理变化、影响因素、测量与记录、异常及护理
(2)血压:生理变化、影响因素、测量与记录、异常及护理
(3)脉搏:生理变化及异常、测量与记录
(4)呼吸:生理变化及异常、测量与记录
6.冷热疗法
(1)冷疗法:概念、因素、方法
(2)热疗法:概念、因素、方法
7.饮食与营养
(1)人体对营养的需要
(2)医院饮食:基本饮食、治疗饮食、试验饮食
(3)特殊饮食:管喂饮食、要素饮食
8.排泄
(1)排尿护理:影响正常排尿的因素、排尿活动的观察、排尿异常的表现及护理、导尿法及留置导尿病人的护理
(2)排便护理:影响正常排便的因素、排便活动的观察、排便异常的护理、灌肠法
9.给药
(1)概述:给药的目的、药物的基本知识、药物的保管;给药原则;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
(2)口服给药法
(3)吸入给药法:氧气雾化吸入法、超声波雾化吸入法
(4)注射给药法:注射原则、各种注射法的操作方法、药物过敏试验结果的判断方法、青霉素过敏反应的预防、临床表现及处治原则。
10.静脉输液与输血
(1)静脉输液:适应证、目的、常用溶液的种类、输液部位与方法、各种故障的处理、输液反应与防治
(2)静脉输血:血液制品的种类;输血的目的、原则、适应证、禁忌证、方法、输血反应与防治
11.危重患者的抢救与护理
(1)心肺复苏:概念、心脏骤停的原因、心脏骤停的表现及其诊断、心肺复苏的过程及主要内容
(2)氧气吸入法:缺氧的分类;氧疗法的适应证、操作要点、并发症及预防
(3)吸痰法:注意事项、操作要点
(4)洗胃法:常用洗胃溶液、适应证、禁忌证、操作要点、注意事项
12.临终护理
(1)临终关怀的概念
(2)临终患者各阶段的心理、生理反应及护理
(3)濒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死亡的诊断
(4)临终患者家属的护理
(5)死亡后的护理
13.医疗和护理文件记录
(1)医疗和护理文件记录的原则
(2)体温单的绘制
(3)医嘱的种类及处理
《内科护理学》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内科护理学是护理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考查目标主要包括内科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等知识,运用护理程序对内科病人进行整体护理的能力,以及内科常见诊疗技术、护理技术操作、病情监护、机械通气和主要急救措施等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
二、考试内容
1.绪论
(1)护理学专业特色在内科护理学中的体现、内科护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发展
(2)健康的有关概念、成年人的主要健康问题
2.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
(1)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护理评估
(2)呼吸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3)急性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4)肺部感染性疾病(肺炎概述、葡萄球菌肺炎、肺炎球菌肺炎)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5)肺脓肿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6)支气管扩张症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7)肺结核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8)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9)支气管哮喘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11)肺血栓栓塞症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12)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13)呼吸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14)机械通气呼吸机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和种类,机械通气的适应症和禁忌证、实施、通气参数、机械通气对生理功能的影响、并发症、撤离、护理
(15)呼吸系统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包括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胸腔穿刺术、
3.循环系统疾病的护理
(1)循环系统的结构、功能、护理评估
(2)循环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3)心功能不全(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心功能不全)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
(4)心律失常分类、发病机制、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房室交界区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心脏传导阻滞、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
(5)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处理、复苏后处理、预后
(6)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心脏瓣膜病的护理)病理解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7)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因、临床分型,心绞痛、心肌梗死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8)高血压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9)病毒性心肌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10)心包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11)循环系统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包括心脏起搏治疗、心脏电复律、心导管检查术、心导管射频消融术、冠状动脉介入性诊断及治疗
4.消化系统疾病的护理
(1)消化系统的结构、功能、护理评估
(2)消化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3)胃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4)消化性溃疡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5)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6)肝硬化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7)肝性脑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8)急性胰腺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9)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10)消化系统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包括腹腔穿刺术、十二指肠引流术、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止血术、结肠镜检查术
5.泌尿系统疾病的护理
(1)泌尿系统
(2)泌尿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3)肾小球疾病发病机制、分类
(4)急性肾小球肾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5)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6)肾病综合征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7)尿路感染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8)急性肾功能衰竭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9)慢性肾功能衰竭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10)血液净化疗法的护理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
6.血液系统疾病的护理
(1)血液系统结构、功能、护理评估
(2)血液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3)贫血分类、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铁的代谢、缺铁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4)出血性疾病正常止血、凝血、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机制,出血性疾病的分类、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常见出血性疾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5)白血病分类、病因及发病机制,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的分类、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6)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护理分类、适应证、方法、护理
(7)骨髓穿刺术适应证、禁忌证、方法、护理
7.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护理
(1)内分泌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营养和代谢、护理评估
(2)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3)甲状腺疾病(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4)糖尿病分型、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5)血脂异常的分类、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
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6)肥胖症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肥胖的判断指标与分级、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7)痛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8)骨质疏松症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8.风湿性疾病的护理
(1)风湿性疾病的分类、临床特点、护理评估
(2)风湿性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3)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4)类风湿关节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9.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1)感染与免疫、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流行过程和影响因素、预防、标准预防、护理评估
(2)传染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3)病毒感染性疾病(流行性感冒、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病毒性肝炎、肾综合征出血热、艾滋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狂犬病)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与病理生理改变、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隔离措施、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4)细菌感染性疾病(伤寒、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霍乱、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隔离措施、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5)疟疾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10.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1)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护理评估
(2)神经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3)周围神经疾病(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4)脑血管病分类、脑的血液供应、脑血液循环的生理和病理,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机三级预防,常见脑血管疾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5)多发性硬化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6)帕金森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7)癫痫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8)重症肌无力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9)神经系统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包括腰椎穿刺术、脑血管介入治疗、高压氧舱治疗
《外科护理学》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外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课程之一,以研究外科病人身心康复的护理方法及预防保健为目的。考查目标是外科常见疾病的病因病理及诊治方法,应用护理程序护理外科常见疾病病人,并在护理的过程中,体现以人为中心,提供个体化的整体护理。
二、考试内容和要求
1.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病人的护理
(1)正常人体内体液与酸碱平衡调节。
(2)等渗性缺水、高渗性缺水、低渗性缺水和水中毒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
(3)钾代谢异常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
(4)酸碱平衡失调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
2.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
休克的的病因与分类、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
3.麻醉病人的护理
(1)麻醉的概念和分类。
(2)全麻的概念、方法、并发症及处理。
(3)椎管内麻醉的概念方法、并发症及处理。
(4)局麻的概念、方法、常见毒性反应的预防及处理。
(5)麻醉前准备,麻醉期间及恢复期的观察、监测和护理。
4.手术室管理和工作
(1)手术室的布局、环境和人员配备。
(2)手术室物品管理及无菌处理。
(3)手术室的无菌操作技术。
(4)手术人员及病人的准备。
5.手术前后病人的护理
(1)术前主客观评估内容,术前准备内容。
(2)术后一般护理,常见不适的观察与护理以及常见术后并发症的预防、观察及处理。
6.外科营养支持病人的护理
(1)外科病人营养状况的评估,外科营养支持的适应证。
(2)肠内营养的概念、营养剂的类型、输注途径及方法、护理。
(3)肠外营养支持概念、营养液的配制及输入、护理。
7.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
(1)外科感染的特点、分类、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
(2)浅部软组织的化脓性感染、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全身性感染的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护理。
(3)破伤风、气性坏疽的病因、病生理、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护理。
8.烧伤病人的护理
烧伤的概念、病理生理、面积、深度的评估,临床表现及病程演变规律、处理原则及护理。
9.甲状腺疾病病人的护理
(1)单纯性甲状腺肿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处理。
(2)甲状腺肿瘤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3)甲亢的分类、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
(4)甲状腺大部切除手术前后护理。
10.乳房疾病病人的护理
(1)急性乳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处理原则。
(2)乳腺肿瘤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
(3)乳癌根治术的手术前后护理。
11.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病人的护理
腹膜炎病因与分类、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护理。
12.腹外疝病人的护理
(1)腹外疝的概念、解剖结构、病因、病理。
(2)腹股沟疝、股疝的临床表现、处理原则。
(3)疝修补手术前后护理。
13.腹部损伤病人的护理
腹部损伤的病因、分类、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护理。
14.胃十二直肠疾病病人的护理
(1)溃疡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护理。
(2)胃癌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护理
15.小肠疾病病人的护理
(1)肠梗阻的概念、分类、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
(2)肠瘘的概念、分类、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
16.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1)急性阑尾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手术前后护理。
(2)几种特殊类型阑尾炎的特点。
17.大肠、肛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1)痔、肛瘘、肛裂、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
(2)大肠癌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
18.原发性肝癌病人的护理
(1)原发性肝癌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处理原则。
(2)肝叶切除术术前后护理。
(3)肝动脉化疗栓塞前后的护理。
19.胆道感染、胆石症病人的护理
(1)胆道感染及胆石症的发病和相互关系。
(2)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总管结石、胆管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
(3)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术手术前后护理。
20.胰腺疾病病人的护理
胰腺癌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
21.周围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
(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
(3)下肢静脉曲张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
22.颅内压增高病人的护理
颅内压增高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
23.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1)头皮损伤的分类、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
(2)颅骨损伤的分类、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
(3)脑损伤的常见类型、、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
24.胸部损伤病人的护理
(1)肋骨骨折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
(2)气胸的类型、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
(3)血胸的类型、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
25.肺癌病人的护理
肺癌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
26.食管癌病人的护理
食管癌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
27.泌尿系损伤病人的护理
(1)肾损伤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
(2)膀胱损伤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
(3)尿道损伤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
28.尿石症病人的护理
尿石症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和护理。
29.良性前列腺增生病人的护理
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和护理。
30.泌尿系肿瘤病人的护理
(1)肾癌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
(2)膀胱癌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
31.骨折病人护理
(1)骨折的定义、分类、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
(2)常见四肢骨折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
(3)脊柱骨折及脊髓损伤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
32.关节脱位病人的护理
(1)关节脱位的定义、病因、分类、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
(2)肩关节脱位、肘关节脱位、髋关节脱位的病因、分类、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
33.颈肩痛和腰腿痛病人的护理
(1)颈椎病的病因、病理分型、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护理。
(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护理。
34.骨与关节感染病人的护理
(1)化脓性骨髓炎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和护理。
(2)化脓性关节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和护理。
(3)骨与关节结核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和护理。
35.骨肿瘤病人的护理
(1)骨肿瘤的分类、临床表现。
(2)常见骨肿瘤的临床特点。
(3)骨肿瘤病人的护理。
药学院自命题考试科目
702药学基础综合
1.有机化学《有机化学(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科学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吉卯祉、彭松、葛正华主编。
2.生物化学及生理基础《生物化学》(第3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唐炳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7月。《生理学》(“十二五”规划教材第九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牛欣、张志雄主编。
3.分析化学《分析化学》(上、下)黄世德、梁生旺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分析化学》(上、下)孙毓庆、胡育筑主编,科学出版社。
总分300分,其中有机化学占100分,生物化学及生理基础占100分,分析化学占100分。
考试时间为3小时,考试方式均为笔试
349药学综合
1.有机化学《有机化学(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科学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吉卯祉、彭松、葛正华主编。
2.生物化学及生理基础《生物化学》(第3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唐炳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7月。《生理学》(“十二五”规划教材第九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牛欣、张志雄主编。
3.分析化学《分析化学》(上、下)黄世德、梁生旺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分析化学》(上、下)孙毓庆、胡育筑主编,科学出版社。
总分300分,其中有机化学占100分,生物化学及生理基础占100分,分析化学占100分。
考试时间为3小时,考试方式均为笔试
药学院自命题考试范围:
《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有机化学》课程要求系统地学习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反应机制及相互转化关系。要求考生在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培养灵活运用、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1、了解有机化学发展历史,对有机化学与药学发展的联系有一定认识,了解有机化学研究对象,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分类和研究方法,能识别常见官能团,烷烃的物理性质变化规律、环烷烃的分类和结构特点,有机化学反应的研究方法,旋光性的产生,旋光度、比旋光度的概念,重要卤代烷的性质,烯烃的结构、同分异构、物理性质,炔烃和二烯烃的结构,苯的结构特点和物理性质、芳香性的概念,醛、酮的物理性质和结构,酚和醌的制备,羧酸及取代羧酸的结构特点、物理性质,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和物理性质,有机含氮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含两个杂原子的五元、六元杂环的结构、性质,糖类化合物在自然界的分布、来源及生物重要性。
2、熟悉有机化学结构理论,烷烃的卤代反应机理和过渡态理论、环烷烃稳定性的理论解释、对映异构体和非对映异构体理化性质的异同点,外消旋体的常见拆分方法以及立体专一性反应,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生成,醇、醚的结构特点、理解氢键对醇、醚物理性质的影响,烯烃的制备方法,卤代乙烯型和卤代丙烯型卤代烃的特性,常见稠环芳烃的结构及其化学性质,利用共振式解释定位规律,醛、酮的结构与亲核加成活性的关系,醛酮的制备方法,酚和醌的结构、命名、物理性质以及对苯醌的反应,羧酸的制备,羧酸衍生物的制备,胺类的制备,偶氮化合物和重氮甲烷的反应,常见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命名方法,氨基酸的分类和命名,常见二糖、多糖的结构和性质。
3、掌握共价键的性质、诱导效应,烷烃和环烷烃的构象和命名方法,自由基链式反应特点及自由基稳定性比较,环烷烃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和小环的加成反应)、Fisher投影式的书写方法,D/L、R/S构型标记法以及根据对称性判断分子手性的方法,手性、手性碳原子、立体异构、对映异构、对映体、非对映体、内消旋体、外消旋体的概念,卤代烷的分类及命名,一元卤代烷的化学性质,掌握亲核取代反应、消除反应历程、影响因素及取代与消除之间的竞争关系,醇、醚的系统命名、基本反应和鉴别方法,掌握醇和醚的制备方法,烯烃的系统命名法及顺、反异构体的顺/反、Z/E标记方法,烯烃的加成、氧化反应,理解亲电加成反应的历程和碳正离子的特点,掌握马氏规则(狭义和广义),炔烃、二烯烃的系统命名方法、化学反应和制备方法,单环芳烃的命名、化学反应、定位基和定位规律的应用以及休克尔规则,醛、酮的命名,化学性质、鉴别方法,不饱和醛酮的化学性质,酚和醌的化学性质,羧酸及取代羧酸的系统命名方法、化学性质,羧酸衍生物的性质,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在合成上的应用,胺的系统命名法,掌握硝基化合物、胺、重氮盐、季铵盐和季铵碱的化学性质,吡咯、呋喃、噻吩、吡啶、喹啉的电子结构、化学性质,能够比较其环稳定性、酸碱性、亲电取代反应活性的差异,氨基酸的结构、化学性质,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以及单糖的性质,重要寡糖的结构、组成和性质,有机化学实验技术中典型的基本操作规范、注意事项等。
《生物化学及生理基础》考试大纲
生物化学部分
一.考查目标
1.掌握组成生物体主要物质:蛋白质、核酸、酶、糖类和脂类的结构与功能;
2.掌握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三大物质的代谢及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生物分子之间的代谢联系及调节规律;
3.掌握生物遗传信息传递的物质基础和基本规律,主要包括:核酸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4.熟悉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关系;
5.了解学科发展动态,以及生物化学理论及常用实验技术在研究工作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1.生物化学的含义。
2.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3.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及生物化学在医药研究和应用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蛋白质化学
1.蛋白质、氨基酸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2.蛋白质、氨基酸的分类、分子组成和分子结构。
3.蛋白质、氨基酸的主要理化性质。
4.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体内重要的活性肽。
第三章核酸化学
1.核酸的分类、分布及主要的生物学功能。
2.核酸的主要化学组成,DNA和RNA的分子结构。
3.核酸的主要理化性质。
4.体内几种重要的单核苷酸。
第四章酶
1.酶的概念、酶的分子组成和活性中心。
2.酶的调节。酶原、酶原激活和同工酶。
3.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酶促反应动力学。
4.酶的主要催化作用机理和催化作用特点。
5.酶的分类、命名、活性测定。
6.酶与医学的关系。
第五章维生素
1.维生素的概念、命名、分类和特点。
2.主要的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的主要化学性质和生化作用。
3.主要的水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等的主要化学性质和生化作用。
4.维生素的主要来源及缺乏症。
第六章生物氧化
1.生物氧化的概念、特点及生物学意义。
2.生物氧化过程中物质的氧化方式和CO2的生成。
3.线粒体氧化体系:呼吸链和胞液中NADH的氧化。
4.生物氧化与能量代谢:ATP的生成、转移、贮存和利用。
5.非线粒体氧化体系。
第七章糖类代谢
1.糖的主要生理功能。糖的消化与吸收。
2.血糖、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血糖浓度的调节。
3.糖的氧化分解:无氧氧化(糖酵解)、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
4.糖原合成与糖原分解。
5.糖异生作用。
6.耐糖现象、耐糖曲线与糖代谢紊乱。
第八章脂类代谢
1.脂类的分类、分布和主要生理功能。
2.脂类的消化与吸收。
3.血脂的组成、血脂的来源和去路。
4.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主要生理功能和代谢特点。
5.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6.甘油磷脂和胆固醇的代谢及代谢转化。
7.脂蛋白代谢与脂类代谢紊乱。
第九章蛋白质的分解代谢
1.蛋白质的营养作用:氮平衡、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和互补作用。
2.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与腐败作用。
3.氨基酸的代谢来源和代谢去路。
4.氨基酸的一般代谢:脱氨基作用、脱羧基作用、α-酮酸代谢和氨的代谢。
5.个别氨基酸的特殊代谢:一碳单位代谢、含硫氨基酸代谢、芳香族氨基酸代谢。
第十章核苷酸代谢
1.核苷酸的分解代谢:嘌呤核苷酸与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2.核苷酸的合成代谢:嘌呤核苷酸、嘧啶核苷酸和脱氧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3.抗代谢物的基本概念及核苷酸抗代谢物的临床应用。
第十一章物质代谢的相互关系及调节
1.糖、脂、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2.糖、脂、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与核苷酸代谢的相互联系。
3.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
4.激素水平的代谢调节。
5.整体水平的代谢调节。
第十二章核酸的生物合成
1.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和生物学意义。
2.DNA的生物合成(复制):复制的特征、参与复制的主要酶和蛋白质、复制的过程和特点。
3.逆转录的概念、过程,逆转录酶与逆转录病毒。
4.DNA的损伤与修复:DNA的突变、突变类型、DNA损伤与修复。
5.RNA的生物合成(转录):参与转录的主要物质、转录过程及转录后加工。
第十三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1.参与蛋白质合成的三种RNA:mRNA与遗传密码子、tRNA与氨基酸的转运、rRNA与核糖体。
2.蛋白质生物合成(翻译)的主要过程。
3.蛋白质翻译后的加工。
4.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抑制剂。
第十四章基因表达调控
1.基因表达的基本规律:时间特异性、空间特异性和基因表达的方式。
2.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调控:操纵子的调节机制。
3.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调控:顺式作用原件、反式作用因子和RNA聚合酶。
4.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特点。
第十五章常用生物化学技术及原理
1.分光光度技术:基本原理及技术应用。
2.电泳技术:基本原理、主要的电泳类型及技术应用。
3.层析技术:基本原理、常用的层析方法及技术应用。
4.离心技术:基本原理、制备型离心的主要分离方法及技术应用。
生理基础部分
一、考查目标
正常人体生理学,简称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考查学生根据大纲要求,对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了解、熟悉或掌握。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科学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素质与能力。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要求】
1.掌握: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及意义;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
2.熟悉: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反馈控制系统的概念及意义。
3.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的研究方法;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内容】
1.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1)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整体水平,器官、系统水平,细胞、分子水平。
(3)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急性实验法(在体实验法和离体实验法);慢性实验法。
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
(2)兴奋性;
(3)适应性;
(4)生殖。
3.机体的体液、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与内环境;
(2)稳态。
4.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1)神经调节;
(2)体液调节;
(3)自身调节。
5.机体功能活动的自动控制原理
(1)反馈控制系统:负反馈控制系统;正反馈控制系统。
(2)前馈控制系统。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要求】
1.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原理。
2.熟悉: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细胞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变化;横纹肌兴奋-收缩耦联的机制;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
3.了解:细胞膜的结构和化学组成;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原理及特征;肌细胞的细微结构及收缩分子机制。
【内容】
1.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1)细胞膜的结构和化学组成: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蛋白质及糖类。
(2)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被动转运;主动转运;胞纳和胞吐。
2.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1)跨膜信号转导和受体的概念。
(2)跨膜信号转导的方式: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离子通道介导的信号转导。
3.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生物电现象的观察和记录方法及其产生的机制。
(2)兴奋的引起和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阈值与阈刺激;阈电位;阈下刺激、局部反应及其总和;细胞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规律变化及其本质;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4.肌肉的收缩功能
(1)横纹肌:横纹肌细胞的微细结构;横纹肌收缩的分子机制及影响因素;横纹肌的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
(2)平滑肌:平滑肌细胞的微细结构、收缩机制及分类。
第三章血液
【要求】
1.掌握:血液的组成和生理功能;各类血细胞的正常值及生理功能;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2.熟悉:血液的理化特性;各种血细胞的生理特性;生理性止血。
3.了解:血细胞的生成与调节;抗凝与纤溶;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输血原则。
【内容】
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1)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血细胞比容;血浆;血量。
(2)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密度和粘滞度;血浆渗透压和酸碱度。
2.血细胞生理
(1)红细胞:红细胞的形态、数量、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与血沉、渗透脆性)、生成及调节、寿命与破坏。
(2)白细胞:白细胞的数量、分类、生理特性和功能、生成及调节、寿命。
(3)血小板:血小板的数量、生理特性及生理功能、生成与调节、寿命与破坏。
3.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1)生理性止血。
(2)血液凝固与抗凝系统:凝血因子;血液凝固过程;抗凝系统;促凝和抗凝。
(3)纤维蛋白溶解与纤溶抑制物。
4.血型与输血
(1)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2)红细胞血型: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
(3)输血:输血原则。
第四章血液循环
【要求】
1.掌握: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影响心脏泵血功能的因素;动脉血压影响因素;心脏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交感缩血管神经及其作用;心血管中枢;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2.熟悉:心脏泵血的过程;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动脉血压的形成原理;微循环的概念、组成及血流通路;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中心静脉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血管升压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3.了解:心肌细胞生理特性的影响因素;心音的组成、听诊部位及意义;体表心电图各波的意义及形成的基本原理;血管系统中的血流动力学;动脉脉搏的波形及意义;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心房钠尿肽、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组胺、前列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冠脉循环;肺循环;脑循环;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
【内容】
1.心脏的泵血功能
(1)心脏的周期性活动与心率:心脏的周期性活动的过程;心动周期;心率。
(2)心脏泵血:心室收缩期——射血过程;心室舒张期——充盈过程;心房在心脏泵血过程中的作用。
(3)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心脏输出的血量(每搏输出量与射血分数、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心脏作功量。
(4)影响心脏泵血功能的因素:每搏输出量(前负荷——异长自身调节;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等长自身调节);心率的影响。
(5)心力储备。
2.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心肌细胞的分类。
(2)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离子基础;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离子基础。
(3)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类型。
3.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1)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自动节律性;兴奋性;传导性。
(2)心肌细胞的机械特性——收缩性:心肌细胞的收缩特点及影响因素。
4.心音和心电图
(1)心音和心音图:心音的组成、特点及心音图;心音及心音图的临床意义。
(2)体表心电图:心电图与细胞生物电的比较;常用体表心电图的导联、典型波形及其生理意义。
5.血管生理
(1)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弹性贮器血管;分配血管;阻力血管;交换血管;容量血管。
(2)血管系统中的血流动力学:血流量和血流速度;血流阻力;血压。
(3)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动脉血压(动脉血压的概念、正常值、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动脉脉搏(动脉脉搏的波形、传导速度及意义,几种脉象的脉搏图特征)。
(4)微循环:微循环的组成、血流通路、生理特点及血流量的调节;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5)组织液和淋巴液: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及其影响因素;淋巴液。
(6)静脉血压和静脉回流:静脉血压(外周静脉压、中心静脉压);静脉回流(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6.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心脏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血管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交感缩血管神经及其作用、舒血管神经);心血管中枢;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其他心血管反射)。
(2)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血管升压素;心房钠尿肽;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组胺;前列腺素。
(3)心血管的自身调节。
7.心、肺和脑的血液循环
(1)冠脉循环:冠脉循环的解剖特点、血流特点及血流量的调节。
(2)肺循环:肺循环的特点及血流量的调节。
(3)脑循环:脑循环的特点及流量的调节;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
第五章呼吸
【要求】
1.掌握: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胸膜腔内压;肺泡气体交换过程的影响因素;02和CO2的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
2.熟悉:肺泡的结构特征和功能;呼吸运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呼吸膜;每分通气量、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气体交换的原理;血红蛋白与O2的可逆性结合;呼吸中枢。
3.了解:呼吸道的结构特征和功能;肺泡气体交换过程;肺容积和肺容量;弹性阻力与非弹性阻力;O2解离曲线及影响因素;CO2解离曲线及影响因素;呼吸节律的形成(吸气切断机制);肺牵张反射;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防御性呼吸反射。
【内容】
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
1.肺通气
(1)呼吸道的结构特征和功能。
(2)肺泡的结构和功能:肺泡的结构;呼吸膜;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3)肺通气动力:呼吸运动;肺内压;胸膜腔内压。
(4)肺通气阻力: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呼吸功。
(5)肺容积和肺容量:肺容积(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肺容量(深吸气量、功能残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及肺总容量)。
(6)肺通气量:每分通气量;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
2.呼吸气体的交换
(1)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交换的动力;气体扩散速率及影响因素。
(2)肺泡气体交换和组织气体交换:肺泡气、血液及组织中的O2分压和CO2分压;肺泡气体交换(肺泡气体交换的过程及影响因素);组织气体交换过程。
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1)O2和CO2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
(2)O2的运输:血红蛋白与O2的可逆性结合;O2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3)CO2的运输:CO2的运输形式(碳酸氢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CO2解离曲线;O2和血红蛋白的结合对CO2运输的影响。
4.呼吸运动的调节
(1)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呼吸中枢;呼吸节律的形成(呼吸切断机制)。
(2)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肺牵张反射;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防御性呼吸反射。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要求】
1.掌握:消化与吸收的概念;胃液、胰液、胆汁的性质、成分及作用。
2.熟悉:消化方式;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胃肠神经支配及其作用;唾液的性质、成分、作用;胃运动的主要形式;小肠液的性质、成分、作用;小肠运动的主要形式;吸收的部位及途径;糖、蛋白质、脂肪的吸收。
3.了解:胃肠激素的作用;脑—肠肽的概念;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物电活动;消化腺的分泌功能;唾液、胃液、胰液、胆汁、小肠液的分泌调节;胃、小肠运动的调节;胃排空及控制;大肠液的分泌及肠内细菌的作用。
【内容】
1.概述:消化及消化方式;吸收。
(1)消化道平滑肌: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生物电活动。
(2)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3)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外来神经系统;内在神经系统。
(4)胃肠激素:胃肠激素的作用;脑—肠肽的概念。
2.口腔内消化
(1)唾液分泌:唾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唾液分泌的调节。
(2)咀嚼和吞咽。
3.胃内消化
(1)胃液的分泌:胃液的性质、成分、作用及分泌调节。
(2)胃运动:胃运动的主要形式;胃排空及其控制;呕吐。
4.小肠内消化
(1)胰液的分泌: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及分泌调节。
(2)胆汁的分泌和排出: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3)小肠液的分泌: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分泌的调节。
(4)小肠运动:小肠运动的形式及调节;回盲括约肌的功能。
5.大肠内消化
(1)大肠液的分泌及肠内细菌的作用。
(2)大肠运动和排便反射:大肠运动的形式;排便反射。
6.吸收
(1)吸收的部位及途径。
(2)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水、无机盐、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的吸收。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要求】
1.掌握: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体温的概念。
2.熟悉:基础代谢及基础代谢率;体温的正常值及生理变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体温调节中枢。
3.了解:能量代谢测定中的有关概念;温度感受器;体温调定点学说。
【内容】
1.能量代谢
(1)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2)能量代谢的测定:能量代谢测定中的有关概念、原理、方法和衡量标准。
(3)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4)基础代谢。
2.体温及其调节
(1)人体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动:体温的概念、其正常值和生理变动。
(2)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3)体温调节: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学说。
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
【要求】
1.掌握:肾脏的主要功能;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抗利尿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尿生成的调节。
2.熟悉:排泄和排泄途径;肾单位和集合管;肾脏的血流特点及调节;滤过膜及其通透性;有效滤过压。
3.了解:球旁器;两类肾单位;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功能;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与维持;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机制;尿生成的肾内自身调节及神经调节;排尿反射。
【内容】
排泄和排泄途径;肾脏功能概述。
1.肾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
(1)肾脏的功能结构特点:肾单位和集合管;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球旁器;肾脏的神经支配及作用。
(2)肾脏血流特点及其调节。
2.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1)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2)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3)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滤过膜的通透性和面积;有效滤过压的改变;肾血浆流量。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1)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特点和方式。
(2)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近端小管;髓袢;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4.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功能
(1)H+的分泌。
(2)NH3的分泌。
(3)K+的分泌。
(4)其他物质的排泄。
5.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1)肾髓质高渗梯度现象。
(2)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与维持:逆流交换和逆流倍增;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原理;直小血管在保持肾髓质渗透压梯度中的作用。
(3)尿液浓缩和稀释机制。
(4)影响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因素。
6.尿生成的调节
(1)肾内自身调节:小管液中溶质浓度;球—管平衡;管—球反馈。
(2)神经和体液性调节:肾交感神经的作用;体液性调节。
7.排尿活动
(1)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及作用。
(2)排尿反射
第九章内分泌
【要求】
1.掌握:生长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和胰岛素的作用。
2.熟悉:激素的作用特征;生长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和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血管升压素、醛固酮和肾上腺髓质激素的作用及分泌调节。
3.了解:激素的一般生理作用;激素作用的机制;激素的测定方法;下丘脑调节肽、催乳素、促黑激素、催产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1,25—二羟维生素D3、胰高血糖素、松果体激素等的作用及分泌调节。
【内容】
1.概述
(1)激素的分类:含氮激素;类固醇激素。
(2)激素的传递方式。
(3)激素的一般生理作用和特征。
(4)激素作用的机制: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基因表达学说。
(5)激素的测定方法。
2.下丘脑与垂体
(1)下丘脑:下丘脑调节肽;下丘脑肽能神经元活动的调节物质。
(2)腺垂体:生长素(GH);催乳素(PRL);促黑激素(MSH)。
(3)神经垂体:血管升压素(VP);催产素(OXT)。
3.甲状腺
(1)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代谢。
(2)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3)甲状腺功能的调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调节;自主神经对甲状腺功能的调节;甲状腺的自身调节。
4.甲状旁腺激素(PTH)及其他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
(1)甲状旁腺激素: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及分泌的调节。
(2)降钙素(CT):降钙素的作用及分泌的调节。
(3)1,25—二羟维生素D3:1,25—二羟维生素D3的作用及生成的调节。
5.肾上腺
(1)肾上腺皮质: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糖皮质激素的作用、盐皮质激素的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
(2)肾上腺髓质:肾上腺髓质激素的合成和代谢、作用及分泌的调节。
6.胰岛
(1)胰岛素:胰岛素的作用、作用机制和分泌的调节。
(2)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的主要作用和分泌的调节。
7.松果体的激素、前列腺素和瘦素
(1)松果体的激素:褪黑素(MT);8-精缩宫素。
(2)前列腺素。
(3)瘦素。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
【要求】
1.掌握: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定向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乙酰胆碱及其受体系统;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及其受体系统;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脊髓反射;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
2.熟悉: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神经—骨骼肌接头的兴奋传递;反射中枢内兴奋传递的特征;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小脑的功能;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3.了解: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纤维的分类;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神经营养性因子;突触的结构及分类;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反射中枢;中枢抑制;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内脏痛与牵涉痛;运动传导通路;正常脑电图波形;觉醒与睡眠;条件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学习和记忆的机制;皮层诱发电位;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和一侧优势。
【内容】
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1)神经元与神经纤维: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神经纤维的分类、兴奋传导的特征、传导速度和轴浆运输;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神经营养性因子。
(2)神经胶质细胞。
2.突触传递
(1)突触的结构及分类:经典的突触;电突触;非定向突触。
(2)定向突触传递的过程: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神经—骨骼肌接头的兴奋传递。
(3)神经递质和受体:神经递质(外周神经递质、中枢神经递质、递质的代谢);受体(胆碱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突触前受体、中枢内递质的受体)。
3.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1)反射中枢。
(2)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分散式;聚合式;链锁式与环式。
(3)反射中枢内兴奋传递的特征。
(4)中枢抑制: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
4.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1)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
(2)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非特异投射系统。
(3)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体表感觉;肌肉本体感觉;内脏感觉;特殊感觉。
(4)痛觉:伤害性感受器;皮肤痛觉;内脏痛与牵涉痛;针刺镇痛的研究。
5.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1)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脊髓反射(肌牵张反射、屈反射与交叉伸肌反射);脊休克。
(2)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3)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紧张与协调随意运动;参与随意运动设计。
(4)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基底神经节的组成与神经联系、功能及损失临床表现。
(5)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大脑皮层的运动区;锥体系与锥体外系。
6.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影响
(1)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
(2)自主神经系统各级中枢的功能:脊髓、低位脑干、下丘脑及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7.脑的高级功能
(1)大脑皮层的生物电活动:正常脑电图波形;脑电波形成机制;皮层诱发电位。
(2)觉醒和睡眠:觉醒状态的维持;睡眠的时相和发生机制。
(3)学习与记忆:学习的形式;条件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记忆的过程;记忆的障碍;学习和记忆的机制。
(4)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和一侧优势: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大脑皮层功能的一侧优势。
《分析化学》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分析化学是关于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及理论的一门科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内容包括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课程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基本要求是:掌握常用的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实验基本操作技术;熟悉各类分析方法的原理;了解各类分析方法所使用的仪器。通过学习,能应用本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识来采用经典化学分析法及仪器分析法对化学品、药物进行分析的技术方法。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1.分析化学及其任务以及在各领域尤其是药学中的作用。
2.分析化学的分类及分析过程和步骤。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1.准确度与精密度的表示方法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免方法,有效数字的表示方法及运算法则。
2.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和t分布,置信区间的含义及表示方法。
第三章滴定分析法概论
1.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
2.滴定反应必须具备的条件;选择指示剂的一般原则;标准溶液及其浓度表示方法;滴定分析法中的有关计算。
第四章酸碱滴定法
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变色范围、影响因素,常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及终点变化情况。
2.影响各类型酸碱滴定曲线的因素,滴定误差的计算。
3.计算各种酸碱体系pH值的方法,常用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等方法。
4.非水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第五章配位滴定法
1.EDTA配位化合物的特点、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及使用条件。
2.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配位滴定中常用的标准溶液及其标定。
第六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1.碘量法、高锰酸钾法的基本原理、测定条件、指示剂、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定,氧化还原滴定的计算。应用注意事项。
2.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
第七章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1.银量法中三种确定滴定终点方法的基本原理、滴定条件和应用范围。
2.沉淀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重量分析法结果的计算,挥发重量法及其应用。
第八章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
1.电位法常用指示电极及参比电极的构成、电极电位计算。
2.电位滴定法的原理及确定终点的方法,永停滴定法的原理及滴定曲线。
第九章光谱分析法概论
1.光谱法的分类、光学分析法的分类。
第十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Lambert-Beer定律的物理意义,使用条件,影响因素及有关计算。
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单组分定量、多组分定量方法。
3.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产生的原因及特征,电子跃迁类型、吸收带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关概念。
第十一章红外吸收光谱法
1.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2.影响红外吸收带位置的因素,常见有机物主要官能团的典型光谱。
第十二章核磁共振波谱法
1.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化学位移及其影响因素。
2.核磁共振谱一级图谱的解析。
第十三章质谱法
1.质谱法的基本原理,各种离子峰在结构解析中的作用。
2.质谱在结构解析中的作用及应用。
3.重要裂解方式的解析。
第十四章波谱综合解析
1.熟练运用综合方法进行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第十五章色谱分析法概论
1.色谱法的有关概念、分类及其依据。
2.常用色谱的分离机制、固定相和流动相、影响组分保留行为的因素。
3.色谱理论及其应用。
第十六章气相色谱法
1.气相色谱仪的构成,柱温的选择,载气及其选择,检测器的分类以及选择。
2.常用气相色谱法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第十七章高效液相色谱法
1.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原理、分离条件的选择、分离模式的选择。
2.化学键合相的种类、性质和特点,溶剂强度和选择性,流动相优化方法。
3.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第十八章平面色谱法
1.薄层色谱和纸色谱的原理,常用的固定相和流动相(展开剂)。
2.薄层色谱主要类型、操作步骤、影响因素。
3.薄层色谱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第十九章毛细管电泳法
1.毛细管电泳分析的基本原理、基本术语、几种主要操作模式。
中药学院自命题考试科目
350中药专业基础综合
1.中药化学《中药化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3月第2版)匡海学主编
2.中药鉴定学《中药鉴定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5月第2版)康廷国主编
3.中药药剂学《中药药剂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张兆旺主编
总分300分,其中,《中药化学》为必考科目,占150分,《中药鉴定学》或《中药药剂学》任选一门,占150分,需要自备计算器。
701中药学综合
1.中药学《中药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高学敏主编(供中医药类专业用)
2.分析化学《分析化学》(上下册,下册为主)(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黄世德、梁生旺主编
3.药理学《药理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2月第2版)吕圭源主编
总分300分,每门150分,考生任选两门,需要自备计算器。
二、我院自命题考试科目范围:
《中药化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本门课程要求考生:
(1)准确掌握本学科的有关知识;
(2)运用本学科原理、方法、技术设计有关药物及药物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工艺、检识方法、结构鉴定等;
(3)熟悉中药化学在中药资源开发、中药质量控制、中药制药中的应用,及目前中药化学研究和应用的发展动态。
第一章绪论
1、掌握中药化学研究的范畴、内容,应用的主要技术手段。
2、掌握学习中药化学的目的意义,学科发展概况和主要应用领域。
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1、掌握中药化学成分的主要类型,提取分离的常用方法。
2、掌握中药化学成分生物合成的一般途径。
3、熟悉中药化学成分结构鉴定的一般方法。
4、了解新技术在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中的应用。
第三章糖和苷类化合物
1、掌握糖及苷的含义、结构类型及其分类方法。
2、掌握糖及苷类的一般理化性质和检识方法。
3、掌握糖、苷及苷元提取分离的一般方法。
4、掌握多糖的提取分离方法。
5、熟悉苷类结构研究的一般方法。
第四章醌类化合物
1、掌握醌类化合物的主要结构类型。
2、掌握蒽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以及提取、分离、检识的方法。
3、熟悉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方法。
4、掌握紫草、大黄、丹参的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及其有效成分提取、分离、鉴定的方法。
第五章苯丙素类化合物
1、掌握苯丙素类的分类及生物合成途径。
2、掌握香豆素的结构分类,理化性质及其提取、分离、检识的方法。
3、熟悉香豆素的主要波谱特征。
4、掌握木脂素结构类型及分类方法。
5、熟悉木脂素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检识方法。
6、掌握秦皮、前胡、五味子、连翘、牛蒡子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及其主要有效成分提取、分离、鉴定方法。
第六章黄酮类化合物
1、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含义、结构类型和分类方法。
2、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检识方法。
3、掌握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的一般方法。
4、熟悉色谱法、紫外光谱法在黄酮类化合物检识和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5、了解质谱、核磁共振谱在黄酮类化合物鉴定中的应用。
6、掌握槐米、黄芩、葛根、银杏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及其主要有效成分提取、分离、鉴定方法。
第七章萜类和挥发油
1、掌握萜类的含义、生物合成途径。
2、掌握萜类的结构类型和分类方法。
3、熟悉萜类的一般理化性质。
4、熟悉重要单萜、倍半萜、二萜、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及生理活性。
5、掌握挥发油的含义、化学组成、理化性质和检识方法。
6、掌握挥发油的提取分离方法,组分的分析检测方法。
7、掌握青蒿、穿心莲、薄荷、温莪术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及其主要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
第八章三萜类化合物
1、掌握三萜及三萜皂苷的结构类型及分类方法。
2、掌握三萜及三萜皂苷的理化性质及检识方法。
3、掌握三萜皂苷及皂苷元的提取分离方法。
4、熟悉三萜皂苷结构测定的一般方法。
5、熟悉皂苷的生理活性,含皂苷中药的研究情况。
6、掌握人参、三七、柴胡、甘草中皂苷的结构、理化性质、生理活性及其提取分离方法。
第九章甾体类化合物
1、掌握甾体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特征和基本分类方法。
2、掌握强心苷的结构、分类及构效关系,理化性质及检识方法。
3、熟悉强心苷的提取分离方法。
4、掌握甾体皂苷的结构、分类、理化性质及检识方法。
5、熟悉甾体皂苷的提取分离方法。
4、掌握胆汁酸类化合物结构特征及其分布情况。
5、了解C21甾体化合物、植物甾醇、昆虫变态激素的结构特点和性质。
6、掌握毛地黄、黄花夹竹桃中强心苷的结构和性质,了解其提取、分离方法。掌握麦冬、薤白中甾体皂苷的结构和理化性质,掌握其提取、分离方法。掌握熊胆中胆汁酸的结构和性质,了解其提取、分离方法。
第十章生物碱
1、掌握生物碱的含义、结构类型和分类方法。
2、了解生物碱的存在、分布以及生源途径。
3、掌握生物碱的理化性质。
4、掌握生物碱提取、分离、检识的原理和一般方法。
5、了解生物碱结构研究的一般方法。
6、掌握中药黄连、延胡索、乌头、麻黄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及其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
第十一章鞣质
1、掌握鞣质(单宁)的结构特征和分类方法。
2、掌握鞣质的理化性质及其检识方法。
3、掌握鞣质的提取、分离及其除去方法。
4、了解五倍子、儿茶中鞣质的基本结构类型及其理化性质。
第十二章其它成分
1、了解中药中存在的其它化学成分类型。
2、了解有脂肪酸、有机含硫化合物的一般结构及主要性质。
3、了解氨基酸、环肽、蛋白质和酶的一般结构及主要性质。
《中药鉴定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
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
第二章中药鉴定的发展史
1、掌握我国历代重要本草著作的成书年代、作者及在中药鉴定方面的特色与贡献;
2、了解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方向。
第三章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
1、掌握中药材采收时间确定原则、各类中药材的采收时间;
2、掌握中药材产地加工的方法及目的,了解中药材贮藏的方法。
第四章中药的鉴定
1、掌握中药鉴定的依据;
2、掌握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
3、掌握中药鉴定的方法;
4、了解中药质量标准制定的原则及内容。
第五章根及根茎类中药
1、掌握根及根茎类中药材性状及显微鉴定的共性特征;
2、掌握44种根及根茎类中药材(狗脊、绵马贯众、细辛、大黄、何首乌、牛膝、川牛膝、商陆、银柴胡、威灵仙、川乌、草乌、附子、白芍、赤芍、黄连、延胡索、板蓝根、甘草、黄芪、人参、三七、白芷、当归、川芎、防风、柴胡、龙胆、丹参、黄芩、地黄、天花粉、桔梗、党参、木香、川木香、白术、苍术、天南星、半夏、川贝母、麦冬、山药、天麻)的来源、产地、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主要化学成分、理化鉴别主要方法;
3、了解这些药材的采收加工方法及常见伪品。
第六章茎木类中药
1、掌握茎木类中药材性状及显微鉴定的共性特征;
2、掌握7种茎木类中药材(川木通、木通、大血藤、苏木、鸡血藤、沉香、钩藤)的来源、产地、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主要化学成分、理化鉴别主要方法;
3、了解这些药材的采收加工方法及常见伪品。
第七章皮类中药
1、掌握皮类中药材性状及显微鉴定的共性特征;
2、掌握8种皮类中药材(桑白皮、牡丹皮、厚朴、肉桂、杜仲、关黄柏、秦皮、香加皮)的来源、产地、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主要化学成分、理化鉴别主要方法;
3、了解这些药材的采收加工方法及常见伪品。
第八章叶类中药
1、掌握叶类中药材性状及显微鉴定的共性特征;
2、掌握4种叶类中药材(石韦、大青叶、蓼大青叶、番泻叶)的来源、产地、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主要化学成分、理化鉴别主要方法;
3、了解这些药材的采收加工方法及常见伪品。
第九章花类中药
1、掌握花类中药材性状及显微鉴定的共性特征;
2、掌握7种花类中药材(辛夷、丁香、金银花、款冬花、菊花、红花、西红花)的来源、产地、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主要化学成分、理化鉴别主要方法;
3、了解这些药材的植物形态、收加工方法及常见伪品。
第十章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1、掌握果实与种子类中药材性状及显微鉴定的共性特征;
2、掌握20种果实与种子类中药材(五味子、肉豆蔻、葶苈子、山楂、苦杏仁、沙苑子、补骨脂、枳壳、陈皮、吴茱萸、小茴香、山茱萸、连翘、马钱子、菟丝子、枸杞子、栀子、槟榔、砂仁、白豆蔻)的来源、产地、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主要化学成分、理化鉴别主要方法;
3、了解这些药材的采收加工方法及常见伪品。
第十一章全草类中药
1、掌握全草类中药材性状及显微鉴定的共性特征;
2、掌握10种果实与种子类中药材(麻黄、槲寄生、紫花地丁、金钱草、广金钱、广藿香、益母草、穿心莲、肉苁蓉、石斛)的来源、产地、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主要化学成分、理化鉴别主要方法;
3、了解这些药材的采收加工方法及常见伪品。
第十二章藻、菌、地衣类中药
1、掌握藻、菌、地衣类中药材的定义、性状及显微鉴定的共性特征;
2、掌握4种藻、菌、地衣类中药材(海藻、冬虫夏草、茯苓、猪苓)的来源、产地、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主要化学成分、理化鉴别主要方法;
3、了解这些药材的采收加工方法及常见伪品。
第十三章树脂类中药
1、掌握树脂类中药材的分类、组成及共性特征;
2、掌握3种类中药材(乳香、没药、血竭)的来源、产地、性状鉴别特征、主要化学成分、理化鉴别主要方法;
3、了解这些药材的采收加工方法及常见伪品。
第十四章其他类中药
1、掌握其他类中药材的分类、组成及共性特征;
2、掌握5种其他类中药材(海金沙、青黛、儿茶、冰片、五倍子)的来源、产地、性状鉴别特
征、主要化学成分、理化鉴别主要方法;
3、了解这些药材的采收加工方法及常见伪品。
第十五章动物类中药概述
掌握动物类中药材的分类及共性鉴别特征。
第十六章动物类中药的鉴定
1、掌握15种动物类中药材(地龙、水蛭、全蝎、蜈蚣、斑蝥、海马、蛤蚧、金钱白花蛇、蕲蛇、乌梢蛇、熊胆、麝香、鹿茸、牛黄、羚羊角)的来源、产地、性状鉴别特征、主要化学成分、理化鉴别主要方法;
2、了解这些药材的采收加工方法及常见伪品。
第十七章矿物类中药的鉴定
1、掌握矿物类中药的基本性质及分类方法;
2、掌握8种矿物类中药材(朱砂、雄黄、自然铜、磁石、赭石、石膏)的来源、产地、性状鉴别特征、主成分、理化鉴别主要方法。
《中药药剂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绪论
1、掌握中药药剂学的定义、性质;药物剂型的选择原则;中药药剂工作的依据(药典、国家标准与有关药事法规等)及其性质、特点与使用方法。
2、熟悉中药药剂学常用术语的概念;中药药剂学的任务、在中医药事业中的地位和作
用,中药药剂学的基本内容;剂型的分类。
3、了解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简况;GMP、GLP与GCP;药剂学分支学科;处方的分类与内容。
第二章中药调剂
1、熟悉处方概念与种类,处方调配程序与要点,中药“斗谱”排列的原则;中药配伍变化知识,中药新型饮片。
2、了解处方内容与特点,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概念。
第三章药剂卫生
1、掌握常用的灭菌方法的种类、特点、基本原理和应用,主要防腐剂品种及使用要点。
2、熟悉药剂卫生的重要性,中药制剂的卫生标准与检验方法、微生物污染的途径与预防措施。制药环境基本要求(洁净级别及适用场所)、空气洁净技术与;F值与F0值在灭菌中的意义与应用、无菌操作法,无菌生产工艺。
3、了解洁净室卫生管理
第四章中药制剂的原辅料
1、熟悉中药制剂原料的含义、特点、分类与质量控制;中药制剂辅料含义、特点、分类、作用、选择的基本原则及注意事项。
2、了解中药制剂原料在中药制剂中的地位和作用;中药制剂辅料的管理与发展趋势
第五章粉碎、筛析与混合
1、掌握粉碎与混合的概念、目的、方法、原理、原则与适用;混合机理与影响因素。
2、熟悉筛析的概念、目的、种类、药筛规格与粉末的分等;粉碎、筛析、混合的常用器械类型;粉体学基础理论(概念、特性;流动性与密度表示法),微粉化技术与在药剂中的应用。
3、了解粉碎、筛析、混合的常用器械的构造、适用与注意事项。
第六章浸提、分离、精制、浓缩与干燥
1、掌握浸提原理及其影响因素;药剂中常用的浸提(煎煮法、浸渍法、渗流法、回流法、水蒸汽蒸馏法、超临界流体法、酶法、超声波法)、精制(水醇法、透析法、大孔树脂吸附法、絮凝法等)与分离(沉降、离心、滤过)、浓缩(常压、减压、薄膜、多效蒸发)与干燥(烘干、鼓式、带式、吸湿、沸腾、喷雾、减压、冷冻、红外、微波等)的概念、目的与特点。
2、熟悉浸提、分离、精制、浓缩与干燥的方法、原理与影响因素;常用设备适用和使用保养,滤过的种类、原理及其影响因素,药材成分与疗效关系。
3、了解常用浸提溶剂与辅助剂;浸提、分离、精制、浓缩与干燥的常用设备构造及其性能。
第七章浸出药剂
1、掌握浸出药剂的含义、特点、剂型种类(汤剂、合剂、口服液剂、糖浆剂、煎膏剂、药酒、酊剂、流浸膏剂与浸膏剂等)、制备方法与操作关键、
2、熟悉各种浸出药剂的规格、质量要求与检查;浸出药剂的剂型选择与工艺设计,煎膏返砂原因及解决途径;液体类浸出药剂质量问题原因及处理措施,浸出药剂的质量控制。
3、了解汤剂研究改革的进展;煮散、茶剂的含义、特点、制法与质量要求。
第八章液体药剂
1、掌握分散体系的基本理论;表面活性剂的含义、组成、特点、性质、常用类型品种和在药剂中的应用;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与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增溶机制;胶体溶液的性质、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乳剂形成理论、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常用乳化剂;混悬剂的稳定性影响因素与稳定剂。
2、熟悉增溶、助溶、潜溶等概念;真溶液型、胶体溶液型、乳浊液型与混悬液型液体药剂的含义、特点、分类、常用溶剂、制备、质量要求与检查。
3、了解按给药途径和应用方法分类的各种液体剂型的概念及特点;液体药剂的矫嗅、矫味与着色及包装贮藏。
第九章注射剂
1、掌握中药注射剂、输液剂、粉针剂的含义、特点、分类和质量要求;注射用水、纯水的质量要求、制备方法类型与原理;中药注射剂与输液剂制备的工艺流程;热原的含义、基本组成、性质、污染途径、除去方法及检测方法;等渗溶液和等张溶液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2、熟悉注射剂中药物的吸收途径;注射用油的质量要求及精制法;常用附加剂的种类、性质及选用;中药注射用原液的制备方法与除鞣质的方法;注射剂制备设备的性能及使用。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血浆代用液、粉针剂、注射用混悬液与乳浊液、滴眼剂的含义、特点、种类、质量要求和制备,滴眼剂作用影响因素;代表性中药注射剂处方分析与制备举例。
3、了解中药注射剂的研制概况与展望;其他注射用溶剂(乙醇、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的性质与应用;注射剂容器的种类、质量要求及处理;。
第十章外用膏剂
1、掌握软膏剂、膏药、贴膏剂(橡胶膏剂、巴布膏剂与透皮贴剂)的含义、特点、类型、制法、质量要求与检查。
2、熟悉外用膏剂的含义、特点与种类,药物透皮吸收机制及影响吸收的因素;外用膏剂常用基质材料的种类、性质与选用。凝胶剂、眼膏剂、糊剂与涂膜剂的含义、特点、分类和一般制法。软膏剂基质处方分析与制备举例。
3、了解外用膏剂的设备,软膏剂贮存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与注意事项;黑膏药制备中有关问题讨论。
第十一章栓剂
1、掌握栓剂的含义、特点,药物吸收的途径和影响吸收的因素;热熔法制备栓剂的工艺过程、操作要点;置换值的含义与计算。
2、熟悉常用栓剂基质与附加剂的种类、性质;栓剂的种类、规格、质量要求与质量评定。
3了解栓剂的发展简况与举例,新型栓剂的制法;包装贮藏的要求。
第十二章胶剂
1、熟悉胶剂含义、特点与制法,原辅料的选择与处理。
2、了解胶剂的质量评定
第十三章散剂
1、掌握散剂的一般制备方法以及特殊散剂(含毒性药、低共熔组分、液体组分)与眼用散等的制备原则和方法;散剂混合原则。
2、熟悉散剂的含义、特点、分类、质量要求及检查。
第十四章丸剂
1、掌握泛制法、塑制法、滴制法制备丸剂的方法与理论;水丸、蜜丸、浓缩丸、微丸与滴丸的含义、特点、规格与制备。
2、熟悉糊丸、蜡丸的含义、特点与制法;丸剂赋形剂的种类选择与应用,丸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方法。滴丸基质与冷却液的要求与选用,设备与制备有关理论问题探讨。
3、了解蜡丸的现代研究,丸剂包衣目的、种类与方法;丸剂的菌染与防菌;丸剂的包装与贮藏、丸剂制备举例。
第十五章颗粒剂
1、掌握各种类型颗粒剂(水溶性、酒溶性、混悬性、泡腾性)的制备方法与操作关键。
2、熟悉颗粒剂的含义、特点、分类与质量要求,块形冲剂的概念与制法。
3、了解颗粒剂有关质量问题的讨论。
第十六章胶囊剂
1、掌握硬胶囊剂、软胶囊剂与肠溶胶囊的含义、特点与制法。各类胶囊剂囊材选择、用途与品种
2、熟悉硬胶囊剂、软胶囊剂的内容物要求、质量要求与评定。
第十七章片剂
1、掌握片剂的含义、特点、种类与应用;中药片剂的类型;片剂常用赋形剂的种类、性质与应用;片剂的崩解机制;制粒目的与方法,片剂制法类型与工艺流程。
2、熟悉各类制粒设备、压片机的构造、性能及其使用;压片时可能发生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片剂包衣的目的、种类、特点、要求与工艺,包衣方法和设备、质量要求、检查与方法;代表性的中药片剂处方分析与制备举例。
3、了解片剂形成的理论、包装和贮藏;肠溶衣崩解或溶解机制。片剂新产品设计的原则、步骤和方法。
第十八章气雾剂、喷雾剂与粉雾剂
1、掌握气雾剂、喷雾剂与粉雾剂的含义与特点。抛射剂的概念与品种。
2、熟悉药物经肺吸收的机制与速效原因;气雾剂、喷雾剂与粉雾剂的分类、应用、组成、设计、制法与质量检查。
3、了解喷雾剂装置;气雾剂、喷雾剂与粉雾剂举例。
第十九章其他剂型
1、熟悉膜剂与海绵剂含义、特点及制法。
3、了解丹药、烟剂、烟熏剂、香囊剂、糕剂、熨剂、锭剂、钉剂、线剂、条剂、灸剂、棒剂、离子透入剂、沐浴剂的含义、特点及一般制法。
第二十章药物制剂新技术
1、掌握β-环糊精包合物、固体分散体、微囊微球、纳米乳与亚微乳、纳米粒、脂质体的概念、类型、性质、应用特点。
2、熟悉本章制剂新技术的常用载体材料、重要制法与质量评定。
3、了解本章制剂新技术的制备举例与研究进展。
第二十一章中药制剂新型给药系统
1、掌握缓释、控释与迟释制剂概念、应用特点与区别,缓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靶向制剂概念、特点、分类(被动、主动与物理化学)与各类概念、特点。
2、熟悉缓控释制剂的设计要求、常用载体材料分类与品种、制法与质量评价。
3、了解本章新型给药系统的制备举例与研究进展。
第二十二章中药制剂的稳定性
1、掌握中药制剂稳定性含义、分类;稳定性考察方法、有效期的求解。
2、熟悉影响化学反应速度及中药制剂稳定性(氧化、水解)的主要因素与稳定化措施。中药固体制剂的稳定性,相对温度、湿度加速实验与光加速实验。
3、了解研究药剂稳定性的意义;包装材料与药剂稳定性的关系,制剂稳定性结果评价
(贮存与保管)。
第二十二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1、掌握生物药剂学的概念;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动力学概念和基本内容;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与溶出度的含义与相互关系。
2、熟悉影响制剂疗效的因素(理化、剂型、生物与相互作用);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与溶出度的测定的意义及方法,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意义,一室模型参数求算方法。
3、了解中药制剂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研究进展。
第二十三章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1、熟悉药物配伍变化、配伍禁忌的含义;研究配伍变化的目的;药剂学配伍变化的内容;中药制剂配伍禁忌与处理原则;配伍变化处理与实验方法;中药制剂不良反应。
2、了解中药学、药理学及注射剂的配伍变化。
第二十四章中药新药的研制
1、掌握中药新药的含义,新药研究的指导思想与选题。
2、熟悉药品注册申请分类,中药新药研究的内容:临床前药学研究(处方设计、剂型选择、制备工艺、质量标准、稳定性)、药效学与安全性评价研究、临床试验。
3、了解研制新药的意义,中药制剂疗效评价。
《中药学》考试大纲
总论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1.掌握中药学、中药的概念。
2.熟悉历代本草代表作《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的作者、成书年代、学术价值。
3.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1.掌握道地药材的概念。
2.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
3.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
1.掌握中药炮制的概念。
2.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
3.熟悉火制法等常用炮制方法。
4.了解其余炮制方法。
第四章中药的性能
1.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2.掌握四气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3.掌握五味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气与味的综合效应。
4.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作用,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影响因素,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5.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6.掌握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
7.掌握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
1.掌握中药配伍的目的。
2.掌握药物“七情”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
3.熟悉中药配伍用药原则。
第六章用药禁忌
1.掌握中药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的内容。
第七章用药剂量与用法
1.掌握中药剂量的概念。
2.熟悉中药剂量与药效的关系及确定剂量大小的依据。
3.了解中药的煎煮时间与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等不同要求)。
第八章 解表药
1. 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功效、主治、适应症、配伍方法,发散风寒药与发散风热药的性能特点、配伍原则和使用注意。
2. 发散风寒药
掌握:麻黄 桂枝 紫苏叶(附紫苏梗)白芷 薄荷 桑叶 菊花 柴胡
熟悉:防风 荆芥 羌活 细辛 牛蒡子 葛根(附葛花) 升麻 蝉蜕
了解:香薷 生姜(附生姜皮 生姜汁) 藁本 苍耳子(附苍耳草)辛夷 蔓荆子
参考:鹅不食草 葱白 胡荽 柽柳 淡豆豉(附大豆黄卷) 浮萍 木贼
3. 熟悉麻黄与桂枝,柴胡与葛根、升麻2组相似药物的功效、主治异同点的比较。
4.了解使用解表药时发汗不宜太过,煎煮时间不宜过长,以及禁忌等注意事项。
第九章 清热药
1. 掌握清热药的含义、功效、主治、适应症、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配伍原则和使用注意。
2. 掌握:石膏 知母 栀子 夏枯草 黄芩 黄连 黄柏 金银花(附忍冬藤) 连翘 板蓝根 蒲公英 生地黄 牡丹皮 青蒿
熟悉:天花粉 芦根 淡竹叶 决明子 鱼腥草 射干 白头翁 玄参 赤芍 地骨皮龙胆草 苦参 大青叶 青黛 贯众 山豆根(附北豆根)败酱草(附墓头回) 大血藤 土茯苓 熊胆(附引流熊胆粉) 重搂 紫草
了解:寒水石 竹叶 秦皮 白鲜皮 野菊花 白花蛇舌草 马勃 穿心莲 紫花地丁 马齿苋 鸦胆子 拳参 白蔹 漏芦 山慈菇 水牛角(附:水牛角浓缩粉)银柴胡 胡黄连
参考: 鸭跖草 谷精草 密蒙花 青箱子 椿皮 三棵针 马尾连 四季青 金荞麦 地锦草 绿豆(附绿豆衣) 半边莲 千里光 青果 锦灯笼 金果榄 木蝴蝶 委陵菜 翻白草 白薇
3. 熟悉石膏与知母,黄芩与黄连、黄柏,金银花与连翘,牡丹皮与赤芍,银柴胡与胡黄连5组相似药物的功效、主治异同点的比较。
4. 了解寒凉伤阳、苦寒败胃、苦燥伤津、甘寒助湿等药物副作用的含义。
第十章 泻下药
1. 掌握泻下药的含义、功效、主治、适应症、配伍方法及攻下药、润下药、峻下药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注意。
2.掌握:大黄、芒硝
了解:番泻叶 芦荟 火麻仁 郁李仁 甘遂 牵牛子 京大戟(附红大戟) 巴豆
参考:松子仁 千金子 商陆 芫花
3. 熟悉大黄与芒硝的功效、主治异同点的比较。
4. 攻下药、峻下药大多作用峻猛,有的有毒,要求掌握用法(包括炮制)、剂量及禁忌,以保证用药安全。
第十一章 祛风湿药
1. 掌握祛风湿药的含义、功效、主治、适应症、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注意。
2.掌握:独活 蕲蛇(附金钱白花蛇) 秦艽 桑寄生
熟悉:川乌(附:草乌) 木瓜 威灵仙 防己 五加皮
了解:昆明山海棠 雪上一枝蒿 络石藤 稀签草 狗脊
参考:蚕沙 松节 乌梢蛇(附:蛇蜕) 寻骨风 伸筋草 丁公藤 青风藤 海风藤 路路通 丝瓜络 穿山龙 桑枝 臭梧桐 海桐皮 老鹤草 雷公藤 千年健 雪莲花 鹿衔草 石楠叶
3. 熟悉独活与威灵仙,五加皮与桑寄生2组相似药物的功效、主治异同点的比较。
第十二章 化湿药
1. 掌握化湿药的含义、功效、主治、适应症、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掌握:苍术 厚朴(附厚朴花) 广藿香
熟悉:砂仁(附砂仁壳) 白豆蔻(附豆蔻壳)
了解:佩兰
参考:草豆蔻 草果
3. 熟悉藿香与佩兰,砂仁与白豆蔻2组相似药物的功效、主治异同点的比较。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1. 掌握利水渗湿药的含义、功效、主治、适应症、配伍方法、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注意。
2. 掌握:茯苓(附茯苓皮、茯神)、车前子(附车前草)、茵陈
熟悉:猪苓 泽泻 薏苡仁 木通 (附关木通 川木通) 滑石 金钱草 虎杖
了解:香加皮 萆薢 海金沙(附海金沙藤) 瞿麦 地肤子 石韦 扁蓄
参考:泽漆 枳犋子 蝼姑 冬瓜皮(附冬瓜子) 葫芦 玉米须 荠菜 冬葵子 灯心草 通草地耳草 垂盆草 鸡骨草 珍珠草
3. 熟悉茯苓与薏苡仁,茵陈蒿与金钱草2 组相似药物的功效、主治异同点的比较。
第十四章 温里药
1. 掌握温里药的含义、功效、主治、适应症、配伍方法、性能特点、用法、用量和禁忌。
2.掌握:附子 肉桂 吴茱萸
熟悉:干姜 花椒(附椒目) 丁香(附母丁香) 小茴香(附八角茴香)
了解:高良姜(附红豆蔻)
参考:荜茇 荜澄茄 胡椒
3. 熟悉附子与干姜、肉桂1组相似药物的功效、主治异同点的比较。
第十五章 理气药
1. 掌握理气药的含义、功效、主治、适应症、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掌握:橘皮(附橘核、橘络、橘叶、化橘红) 木香 香附
熟悉:青皮 川楝子 沉香 薤白 枳实(附枳壳)
了解:乌药 佛手 柿蒂 荔枝核
参考:青木香 香橼 大腹皮 刀豆 甘松 九香虫 娑罗子 绿萼梅 玫瑰花 檀香 天仙藤
3. 熟悉橘皮与青皮1组相似药物的功效、主治异同点的比较。
第十六章 消食药
1. 掌握消食药的含义、功效、主治、适应症、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掌握:山楂
熟悉: 神曲 鸡内金 麦芽
了解:莱菔子 谷芽
参考:鸡矢藤 隔山消 阿魏
3. 熟悉各消食药在消食方面的特点。
第十七章 驱虫药
1. 掌握驱虫药的含义,功效、主治、适应症,各种驱虫药的不同作用(如苦楝皮驱蛔虫、槟榔驱绦虫等)及配伍方法和使用注意。
2.熟悉:使君子 苦楝皮 槟榔
了解:南瓜子 鹤草芽 雷丸
参考:芜荑 鹤虱子 榧子
3. 熟悉使君子与苦楝皮的功效、主治异同点的比较。
第十八章 止血药
1.掌握止血药的含义、功效、主治、适应症,各节止血药的性能特点、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掌握:地榆 小蓟 三七 白及 艾叶
熟悉:大蓟 槐花(附槐角)侧柏叶 茜草 蒲黄
了解:苎麻根 白茅根 仙鹤草 炮姜
参考:羊蹄 棕搁炭 灶心土
3.熟悉大蓟与小蓟,地榆与槐花2组相似药物的功效、主治异同点的比较。
第十九章 活血化瘀药
1.掌握活血化瘀药的含义、功效、主治、适应症,各节活血化瘀药的性能特点、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掌握:川芎 郁金 延胡索 益母草 红花(附番红花) 桃仁 丹参 牛膝
熟悉:乳香 姜黄 土鳖虫 马钱子 水蛭 莪术
了解:没药 五灵脂 鸡血藤 三棱 穿山甲 自然铜 苏木
参考:夏天无 枫香脂 泽兰 王不留行 月季花 凌霄花 骨碎补 血竭 儿茶 刘寄奴 虻虫 斑蝥
3. 熟悉桃仁与红花1组相似药物的功效、主治异同点的比较。
第二十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1. 掌握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含义、功效、主治、适应症、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注意。
2.掌握:半夏 桔梗 川贝母 浙贝母 苦杏仁(附甜杏仁) 紫苏子
熟悉:禹白附 天南星(附胆南星)百部 桑白皮 葶苈子 瓜蒌 款冬花 紫菀
了解:竹茹 前胡 天竹黄 竹沥 马兜铃 白果(附银杏叶) 枇把叶 白前旋覆花
参考:胖大海 瓦楞子 礞石 浮海石 海蛤壳 昆布 海藻 黄药子 皂荚(附皂荚刺) 白芥子 胡颓叶 洋金花 矮地茶 满山红 罗汉果 华山参
3. 熟悉半夏与天南星、川贝母与浙贝母2组相似药物的功效、主治异同点的比较。
第二十一章 安神药
1.掌握安神药的含义、功效、主治、适应症、配伍方法及重镇安神药与养心安神药的性能特点。
2.掌握:朱砂 酸枣仁
熟悉: 磁石 远志 柏子仁
了解:琥珀
参考:龙骨(附龙齿)合欢皮(附合欢花) 灵芝 缬草 首乌藤
3. 熟悉酸枣仁与柏子仁1组相似药物的功效、主治异同点的比较。
4. 了解重镇安神药的用量、用法特点及注意事项。
第二十二章 平肝息风药
1. 掌握平肝息风药的含义、功效、主治、适应症、性能特点、配伍的方法及使用注意。
2.掌握:石决明 牡蛎 羚羊角 天麻
熟悉:地龙 全蝎 蜈蚣 僵蚕(附僵蛹) 代赭石 钩藤 牛黄
了解:珍珠母 刺蒺藜
参考:罗布麻 紫贝齿 生铁落 珍珠
3. 熟悉牡蛎与龙骨,钩藤与天麻2 组相似药物的功效、主治异同点的比较。
第二十三章 开窍药
1. 掌握开窍药的含义、功效、主治、适应症、性能特点、配伍的方法及使用注意。
2.掌握:麝香
熟悉:冰片
了解:苏合香 石菖蒲
3. 熟悉麝香与冰片的功效、主治异同点的比较。
4.联系牛黄、皂英、郁金等已学过的具有开窍作用的药物,以扩大学生掌握开窍药的范围。
5.了解开窍药的用法(内服宜制成丸散剂,大多不作汤煎服)及注意事项(只可暂用,不宜久服,忌用于虚脱证)。
第二十四章 补虚药
1.掌握补虚药的含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药物性味、功效、主治、适应症、性能特点及配伍方法。
2. 掌握:人参 黄芪 甘草 鹿茸(附鹿角胶、鹿角霜) 淫羊藿 菟丝子 当归 熟
地黄 何首乌 北沙参 麦冬
熟悉:党参 西洋参 白术 山药 大枣 杜仲 续断 巴戟天 白芍 阿胶 天冬 玉竹 石斛 百合 枸杞 龟甲 鳖甲
了解:太子参 白扁豆(附扁豆花、扁豆衣) 补骨脂 紫河车(附脐带)肉苁蓉 沙苑子 冬虫夏草 蛤蚧 南沙参 明党参 黄精 墨旱莲 女贞子
参考:饴糖 蜂蜜 刺无加 绞股蓝 红景天 沙棘 锁阳 仙茅 益智仁 海狗肾(附狗肾) 海马 韭菜子 核桃仁 胡芦巴 阳起石 紫石英 哈蟆油 羊红膻 龙眼肉 楮实子黑芝麻 桑椹
3. 熟悉人参与党参,杜仲与续断,熟地与何首乌,麦冬与天冬,龟甲与鳖甲5组相似药物的功效、主治异同点的比较。
4. 了解本章甘温药(参芪等)、甘平药(甘草、大枣、饴糖、蜂蜜等甘味显著的药物)、甘寒药(补阴药)的性能特点及应用注意点。
5. 了解误补留邪、滋腻呆胃等药物副作用的含义。
第二十五章 收涩药
1.掌握收涩药的含义、功效、主治、适应症、常与补虚药配伍的意义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使用注意。
2.掌握:五味子 山茱萸 莲子(附莲须、莲房、莲心、荷叶 荷梗)
熟悉:乌梅 诃子 肉豆蔻 芡实 乌贼骨 桑螵蛸
了解:麻黄根 赤石脂 禹余粮 罂粟壳 覆盆子 金樱子
参考:浮小麦 糯稻根须 石榴皮 五倍子
3. 熟悉乌梅与诃子、莲子与芡实2组相似药物的功效、主治异同点的比较。
第二十六章 涌吐药
1. 掌握涌吐药的含义、功效、主治、适应症及使用注意。
2. 了解:常山 瓜蒂
参考:胆矾
第二十七章 解毒杀虫止痒药
1. 掌握本章药的含义、功效、主治、适应症及使用注意与适应范围
2. 掌握:硫黄 雄黄
了解:蛇床子 蜂房 土荆皮 白矾
参考:木鳖子 大蒜 蟾酥 樟脑
3.对剧毒药必须做到:(1)谨慎用药,供内服时尤应注意;(2)严格控制剂量;(3)注意用法(包括炮制)。
第二十八章 拔毒化腐生肌药
1. 掌握本章药的含义、功效、主治、适应症及使用注意与适应范围。
2.掌握:升药
了解:砒石 炉甘石 硼砂
参考:轻粉 铅丹
《分析化学》考试大纲
分析化学是研究获取物质化学组成和结构信息的方法及有关理论的一门科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定性分析的任务是鉴定物质由哪些化学组分(元素、离子、基团或化合物)。定量分析的任务是测定物质各组分的的含量。结构分析是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分析化学在物理学、电子学、生物学、医药学、天文学、地质学、海洋学等许多领域有广泛应用。其中在中医药学领域中,新药的开发研究、药物作用机制、代谢与分解、药代动力学研究及临床检验、中药内在质量及其与药效间的内在规律,中药材的栽培、引种、采集、加工、炮制、鉴定、中药制剂生产工艺的制订、质量控制等诸方面的工作,需要分析化学提供科学依据。分析化学还是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学及制剂分析等课程的重要基础。
(一)化学分析部分
第一章绪论
1、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以及分类。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1、了解误差的产生与种类:系统误差,偶然误差。
2、了解误差的分类与表示方法;准确度与误差,精密度与偏差,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第三章重量分析法
1、简要了解重量分析法的方法和特点。
2、了解挥发法及其应用。
第四章滴定分析法概论
1、了解滴定分析法的特点、分类,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2、简要了解滴定分析法的有关术语。了解基准物质的条件及标准溶液浓度表示的方法,配制方法和标定。
3、掌握滴定分析法(包括酸碱滴定法、沉淀滴定法、配位测定法和氧化还原测定法)的有关计算。
第五章酸碱滴定法
1、了解各种滴定曲线(包括强酸强碱之间的滴定、强碱滴定弱酸、强酸滴定弱碱的滴定曲线),了解指示剂的选择原则及其在酸碱滴定法中的应用。
2、简要了解多元酸(碱)的滴定的条件及指示剂的选择。
3、了解各种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了解混合碱的滴定方法。
第六章沉淀滴定法
1、简要了解银量法的基本原理。
第七章配位滴定法
1、简要了解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第八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1、简要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
2、掌握碘量法的特点及其应用。
(二)仪器分析部分
第一章光学分析法导论
1、了解光学分析法的分类、特点。了解近代光学分析的分类及其发展趋势。
2、了解电磁辐射的性质、电磁辐射的波粒二象性及电磁波谱。
第二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熟悉电磁波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的光吸收定律(即Lambert-Beer定律)及其应用,使用条件;摩尔吸光系数和百分吸光系数。了解紫外可见光谱中的常用术语。
2、了解分光光度法误差的产生原因及如何消除或降低。了解空白溶液的选择。
3、熟练掌握分光光度法中的常用定量方法:工作曲线法、标准对照法及吸光系数法等。
4、了解电子跃迁的类型及吸收带,紫外-可见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5、了解紫外可见光谱在推断化合物结构的方面的应用,简要了解紫外-可见光谱在中草药研究和生产方面的应用。
6、了解仪器结构及使用方法。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及实验操作技术。
第三章红外分光光度法
1、了解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基频峰、倍频峰等泛频峰。了解振动能级与振动形式及峰数、峰位和峰强。掌握分子振动频率和振动自由度的计算,了解影响吸收峰峰数、峰位、峰强度的因素。简要了解振动偶合物费米共振。
2、影响谱带位置的因素。主要掌握诱导效应与共轭效应的的影响。
3、了解不饱和度的计算方法及其意义。
4、了解红外光谱解析,熟悉主要的基团的特征吸收带。有机化合物的特征频率、特征峰与相关峰、特征区与指纹区。熟悉各种有机化合物红外吸收特征。
5、简要了解红外光谱法在中草药研究中的应用。
第四章核磁共振波谱法
1、掌握核磁共振现象产生的原理,了解自旋取向数与自旋量子数的关系,及常见的自旋核的自旋量子数。了解Lamor进动与核磁共振产生的条件。了解自旋-晶格弛豫与自旋-自旋弛豫。
2、了解核外电子屏蔽作用产生的原因,化学位移的各种表示方法。掌握影响化学位移的因
素,特别是诱导效应、共轭效应与磁各向异性效应的影响。
3、熟练掌握自旋-自旋偶合裂分与裂分规律。了解核的化学位移等价及磁等价。了解自旋偶合的分类。
4、掌握一级图谱及其规律(即:峰数符合n+1规律与小峰面积比符合(1+1)n展开式规律),
并能够在此规律的基础上对有机化合物氢谱进行解析。
5、掌握核磁共振氢谱解析的方法与解析程序。了解积分高度(即积分面积、峰面积)的计算。
6、简要了解简化氢谱的手段。简要了解偏共振去偶与NOE。
第五章核磁共振碳谱
1、了解各类13C的化学位移值及影响因素。了解碳谱与氢谱的差异。
2、了解碳谱中的偶合现象与常用的去耦技术。重点了解DEPT技术。
第六章质谱法
1、熟悉各种质谱仪的原理。了解各种质量分析器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特别是单聚焦型质量分析器的工作原理。了解各种电离方式的工作原理与特点,特别是EI和ESI。
2、了解质谱中离子的主要类型,特别是亚稳离子与同位素离子。
3、掌握分子的裂解方式,特别是裂解、裂解、Mclafferty重排及RDA重排。并要求能够正确书写上述四种裂解方式的反应方程式。
4、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裂解方式。
5、了解质谱解析的手段与程序。
6、了解推导有机物分子量与分子式的方法。
第七章综合解析
1、熟悉应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质谱等数据进行综合解析,推断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第八章色谱法导论
1、了解色谱法的由来,现阶段的发展状况。
2、熟悉色谱法的分类。了解各类色谱法的特点。
3、掌握色谱法的一些基本术语,包括:色谱流出曲线,峰高,色谱峰区域宽度,保留值,分离度,分配系数,容量因子,保留因子等,以及有关的计算公式。
4、熟悉色谱法的基本理论(塔板理论与速率理论)以及有关的计算公式。了解色谱分离方程式。
第九章经典液相色谱法
1、了解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及各种吸附等温线与色谱流出曲线。
2、掌握液相色谱法中的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尺寸排阻色谱等。
3、了解各种常用分离材料的特点,如硅胶、氧化铝,聚酰胺,大孔吸附树脂,葡聚糖醚凝胶等等。
4、了解薄层色谱法与柱色谱法的原理。掌握柱色谱法薄层色谱法的基本操作与有关的注意事项。
5、了解各种经典液相色谱法在天然产物的分离、分析中的应用。
第十章气相色谱法
1、了解气相色谱法的分类及特点。掌握气相色谱过程中常用的各种术语及基本原理。
2、气相色谱法基本原理及常用术语。了解气相色谱的一般操作技术。
3、简要了解色谱柱的制备及其类别,担体与固定液;熟悉TCD、FID检测器的原理与特点。
4、熟练掌握各种定量分析方法,包括归一化法、内标法、外标法等。了解色谱峰面积的计算,绝对校正因子与相对校正因子的计算。
5、了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高效液相色谱法
1、掌握高效液相色谱的基本原理。熟悉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常用的固定相与流动相
2、了解高效液相色谱在中草药研究中的应用。
3、了解高效液相色谱的定量分析方法。
4、了解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药理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绪论
1、掌握药物和药理学的概念、药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任务。
2、了解药理学对安全有效用药的指导意义和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1、掌握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和药物的作用机制。
2、熟悉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类型。
第三章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
1、掌握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2、熟悉药动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第四章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掌握影响药物作用的主要因素及合理用药的原则。
第五章传出神经药药理概论
1、掌握主要神经递质的再摄取、灭活环节;掌握传出神经受体以及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
2、了解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生理功能;突触的结构及化学传递的概念;了解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
第六章拟胆碱药
1、掌握毛果芸香碱、新斯的明的作用机理和用途。
2、了解拟胆碱药的分类,了解毒扁豆碱、吡啶斯的明、加兰他敏的作用特点。
第七章有机磷酸酯类的毒理与胆碱酯酶复活药
1、掌握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机理和胆碱酯酶复活药的作用机制;掌握有机磷酸酯类急性中毒的中毒症状。
2、熟悉碘解磷定氯解磷定和双复磷的作用特点。
第八章抗胆碱药
1、掌握代表药物阿托品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
2、熟悉山莨菪碱和东莨菪碱的作用特点。
3、了解抗胆碱药的分类,了解阿托品的合成代用品及哌仑西平的作用特点;了解N1受体阻断药和N2受体阻断药的作用特点和主要用途。
第九章拟肾上腺素药
1、掌握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作用、用途和主要不良反应。
2、了解麻黄碱和间羟胺的作用特点。
第十章抗肾上腺素药
1、掌握β受体阻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熟悉酚妥拉明的作用和用途。
3、了解α受体阻断药和β受体阻断药的分类,酚妥拉明和酚苄明的作用特点。
第十一章镇静催眠药与乙醇
1、掌握苯二氮䓬类的作用、用途和不良反应。
2、了解巴比妥类、水合氯醛的作用特点。
第十二章抗癫痫药与抗惊厥药
1、掌握苯妥英钠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不同类型癫痫的选药。
2、了解癫痫的主要临床发作类型和抗癫痫药的作用机理,硫酸镁的抗惊厥作用及用途。
第十三章抗精神失常药与致幻药
1、掌握氯丙嗪的作用、作用机理、用途和主要不良反应。
2、了解抗精神失常药的分类;了解丙咪嗪、碳酸锂的用途。
第十四章镇痛药
1、掌握吗啡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哌替啶的作用特点及用途。
2、了解吗啡的体内过程和作用机制,了解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及烯丙吗啡的作用特点。
第十五章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抗痛风药
1、掌握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共同作用及作用机理,阿司匹林的作用、用途和不良反应。
2、了解其它解热镇痛抗炎药的特点。
第十六章中枢兴奋药
了解常用中枢兴奋药咖啡因、尼可刹米和山梗菜碱的作用部位、主要用途和毒性。
第十七章组胺与抗组胺药
1、掌握抗组胺药的主要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2、了解组胺受体的分类及组胺的药理作用,
第十八章利尿药与脱水药
1、掌握呋塞米、氢氯噻嗪、螺内酯、氨苯喋啶和甘露醇的作用机理、作用特点和用途。
2、了解呋塞米、氢氯噻嗪、螺内酯、氨苯喋啶和甘露醇的不良反应。
第十九章抗高血压药
1、掌握每类代表药物的降压作用及机理、用途和主要不良反应。
2、了解抗高血压药的作用部位和分类,抗高血压药的应用原则。
第二十章抗心律失常药
了解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第二十一章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1、掌握强心苷的作用、作用机制、心脏毒性及其防治原则。
2、了解强心苷的来源、体内过程及用法。
第二十二章抗心绞痛药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1、掌握硝酸酯类、β受体阻断药及钙拮抗药的抗心绞痛作用、作用机制及用途。
2、了解高血脂症的危害及治疗原则。
第二十三章血液系统药
1、掌握肝素、双香豆素的作用、作用特点。
2、熟悉维生素B12的作用、临床应用。
3、了解抗贫血药叶酸、维生素K的作用、作用机制和应用。
第二十四章消化系统药
1、掌握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物的分类及各类药物的作用机理。
2、了解常用的止吐药、泻药、止泻药、利胆药。
第二十五章呼吸系统药
1、掌握抗喘药的分类、作用机理以及每类代表药物的作用特点。
2、了解常用的镇咳药和祛痰药。
第二十六章子宫平滑肌兴奋药与松驰药
1、掌握缩宫素和麦角生物碱的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2、了解催产、引产、产后出血或子宫复原的选药原则。
第二十七章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
掌握糖皮质激素的主要生理、药理作用,临床用途,不良反应及应用注意事项。
第二十八章甲状腺激素与抗甲状腺药
1、掌握抗甲状腺药的作用及作用机理、用途和不良反应。
2、熟悉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和用途。
第二十九章胰岛素与口服降血糖药
掌握胰岛素和主要口服降血糖药的作用、用途和不良反应。
第三十章抗病原微生物药物概论
1、掌握抗生素、抗菌活性及抗菌谱相关概念。
2、了解常用术语、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抗病原微生物药物的分类。
第三十一章合成抗菌药
1、掌握第二、三代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作用、机制,磺胺类药物的抗菌机制,甲氧苄啶
(TMP)的抗菌作用、体内过程及与其它磺胺药合用的应用特点。
2、了解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和该类第一代代表药物萘啶酸、吡哌酸的作用特点,硝基呋喃类及硝基咪唑类的作用、应用及不良反应。
第三十二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
1、掌握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机制、影响抗菌作用因素及细菌耐药机制,青霉素与半合成青霉素的抗菌谱、适应证、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2、了解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发展概况、分类及各类药物特点,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代表药物克拉维酸的特点。
第三十三章大环内酯类与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1、掌握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抗菌谱及抗菌作用机制。
2、了解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交沙霉素、阿奇霉素及林可霉素的抗菌特点、不良反应与临床应用。
第三十四章氨基糖苷类与多肽类抗生素
1、掌握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异帕米星等药的抗菌谱,适应证及不良反应。
3、了解多粘菌素等的抗菌特点、不良反应与临床应用。
第三十五章四环素与氯霉素类抗生素
1、掌握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的抗菌作用,临床作用,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2、熟悉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的特点。
第三十六章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1、熟悉金刚烷胺等常用抗病毒药的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
2、了解常用抗真菌药的分类。
第三十七章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1、掌握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2、熟悉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情形。
第三十八章抗结核病药
1、掌握一线抗结核药异烟肼、利福平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主要不良反应。
2、了解抗结核药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