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据媒体报道,近日在重庆某招聘会现场,很多应届毕业生由父母陪同前来应聘,还有不少家长代替孩子求职,招聘会几乎成了“家长会”。
也许“父母陪聘”自有其自以为是的种种缘由,比如为孩子的应聘怯场“壮壮胆”、替孩子的就业无主见“把把关”,与孩子的出门独行“做个伴”、当“保姆”等等。但此等看似体贴入微的关怀备至背后,却有着家长不放心和不放手的认知误区。“父母陪聘”的闹剧,值得人们反思。求职时家长可以把关,工作怎么办?难道还要他们来完成吗?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大学生不“断奶”何以能就业?“陪子应聘”到底是“疼儿”还是“害儿”?
问题:谈谈你对“陪子应聘”的看法?
【参考答案】
从“陪读”到“陪考”再到“陪聘”,中国家长首先要“心理断奶”,矫正孩子普遍存在的独立性差和耐挫能力缺失的“软骨病”。“断奶”首先培养独立的习惯和自立的能力,多给孩子们锻炼胆量的实践机遇;其次,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更要树立“我已长大”的成人心态,珍惜和用好每一次独立、独力和独行的锻炼机会;最后,作为选人用人的招聘一方,不能只对由父母陪聘的应试者以“打备注”、“扣分值”的否定减分,更要给予善意提醒和诚意指点,做矫正短板的“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