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与影视学院于2014年4月在戏曲文物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而成。戏曲文物研究所成立于1984年,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998年荣获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模范集体”称号,2009年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保护先进集体称号。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被批准设立艺术学科研流动站。2004年被批准为山西省首批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007年被评为山西省重点学科。2010年被授予山西省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团队。2011年成功申报为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博士点。2012年4月,教育厅授予我所“2012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创新团队”。2012年入选山西省十大文化品牌。首任所长黄竹三,第二任所长冯俊杰,现任所长车文明,副所长曹飞、王志峰。所内教师29人,职工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1人。现有博士生导师6名;教授3名;副教授12名。所内机构有:戏曲文物研究室、戏曲文学研究室、戏曲民俗研究室、戏曲博物馆、资料室和《中华戏曲》编辑部。
该所的主要特色是一直坚持田野调查,善于把文物资料、民俗资料与文献资料三者结合起来一并研究,形成了科研、教学、文物展馆和大型学术辑刊四位一体的学科机制,取得了显著成就。
戏曲博物馆建筑面积430平米,展面1300平米,拥有碑刻拓片近3000张,图片50000余幅,数码照片300多GB,戏曲砖雕100余方,神庙舞台和民俗录像达400多个小时,傩戏面具和旧戏班道具、服饰、乐器及纱阁戏人、民间影戏、木偶戏器具、年画雕印木板等120多件,锣鼓杂戏、秧歌戏、道情戏、耍孩儿、小花戏脚本及赛社抄本、家谱等300余种。博物馆设古代戏台、戏曲雕塑与绘画、戏曲碑刻、傩戏、戏曲剧种、黄河民俗六个展室。此外,还有两座晋南金代砖雕墓葬整体移入校园保护。
学术辑刊《中华戏曲》,与中国戏曲学会合办,已出版49期,主要发表戏曲文物、戏曲民俗、宗教仪式剧、少数民族戏剧和较高层次的戏曲理论文章,素以资料翔实、学风严谨著称,从2007年以来一直入选CSSCI来源集刊,是海内外戏剧戏曲学核心辑刊之一。
近十年来,该所已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5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基金项目1项。目前承担国家社科项目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2项,发表论文500余篇。
出版著作有:冯俊杰著《戏剧与考古》、《山西神庙剧场考》、《古剧场与神系·神庙研究》;冯俊杰编著《山西戏曲碑刻辑考》;车文明著《20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中国神庙剧场》、《蒲州梆子志》(黄竹三、车文明副主编)、《中国古戏台调查研究》;黄竹三、冯俊杰主编《六十种曲评注》;王星荣《地方戏集锦》、《蒲剧散论》;曹飞著《敬畏与喧闹——神庙剧场及其演剧研究》;吕文丽著《诸宫调与中国戏曲形成》;范春义《焦循戏剧研究》;姚春敏《清代华北乡村庙宇与社会组织》等。
近年来获奖的论著还有:车文明教授《二十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荣获中国高校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冯俊杰教授《山西神庙剧场考》获中国高校第五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黄竹三、延保全《中国戏曲文物通论》获山西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冯俊杰主编《山西戏曲碑刻辑考》、《山西神庙剧场考》获山西省第四、五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车文明《中国古戏台调查研究》获山西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十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山西神庙剧场》,李强《民族戏剧学》、《中外剧诗比较通论》,范春义《焦循戏剧学研究》获山西省第四、五、八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延保全教授的论文,曹飞《敬畏与喧闹:神庙剧场及其演剧研究》,王志峰《明清时期的<琵琶记>研究》获第五、八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目前,我所已与日本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台湾世新大学中文系,韩国汉阳大学东亚文化研究所三所海外研究机构建立正式合作关系。双方约定在学术以及管理方面进行短期研究人员派遣,建立以研究培养交流为前提的短期研究生实习互派项目,实行二者共同关心的社会性及文化性项目,以及在收集资料、交换资料方面的项目协作。
山西师大戏曲文物研究所,以其阵容整齐的师资队伍,完善合理的学科机制,丰富高质的研究成果和珍贵的文物藏品,已成为海内外戏曲学术界公认的戏曲文物与戏曲民俗研究的重要基地。
2014年在戏曲文物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戏剧与影视学院,我们将在保持原有戏曲文物学特色的基础上,着力完善戏剧与影视学下属各学科方向的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