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从2015年1月开始,北京市中小学陆续进入期末考试时间。本学期期末是北京实施各学科改进意见、要求小学阶段禁止统考和统测的首次期末考试,很多小学都在低年级改变了埋头答卷的传统方式,而是用“乐考”游戏取而代之。北京市东城区教委负责人表示,“乐考”方式是为了让学生从“学霸”向综合素质人才转变的一种形式。
所谓“乐考”,就是取消各学科的纸笔统一测试,转而以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进行,可以简单地理解成“欢乐的考试”。比如,有学校将“乐考”的主题命名为“逛庙会”,孩子们在“拼音小能手、小小朗诵家、小小演说家、时间大转盘、辨方向捡福袋、摘灯笼说思路、我会认、我会谈、我会演”等项目中,完成了人生第一个期末考。在“乐考”模式中,打分靠“点赞”、没考好可复测等新规,新意倍出。
【深度解析】
[综合分析]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给出过答案:全面教育。他提倡在教学中“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教育家晏阳初先生,亦有相仿的观点,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做“整个的人”。时代发展到今天,大众教育的本义,首先应该是教人成人,成为一个有文化人格、健康健全的人。
然而,现实往往很“骨感”,甚至很残酷。教育似乎钻进了一条逼仄且幽深的胡同,不再是关注整个人的全面成长,而是变成了“唯分数论”。孩子们被训练成一台台做题的“小机器”,讲究精准无误,出错或者做事有瑕疵,是任何成人都不可避免的,但活泼好动的孩子们被要求在一张试卷中不能出丝毫纰漏……
从工具价值的角度看,教育需要培养人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但是,无论怎样“高大上”的诉求,都首先要培育孩子们的学习乐趣,告诉他们读书是有用的。否则,失去了兴趣所在,丢弃了快乐的成分,所有的诉求都不过是凌空蹈虚。教育是小到一个人的文化人格、大到关乎民族竞争力的承载支点,命题很宏重,但却需要从快乐而“自由的生活”起步。在这个意义上,“乐考”让教育重拾了出发的本义。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一个国家和民族对教育的态度能决定其命运。发展高质量的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既是现实需要,也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让学生们学有所乐、学有所成,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对策建议]
“乐考”不能局限于表面的热热闹闹,要有实质的内涵。对此,中公教育专家建议:
一是不能脱离课标要求,也不要完全拒绝传统的笔试。最好是笔试、口试、操作等相结合,平时与期终相结合,升级与招录相统一。
二是还要把小学减负“国十条”与素质教育精神综合起来后推行“乐考”。如此,“乐考”方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