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挟经济强势进入我国;同时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一些人开始满足于对物质本身的追求,摈弃了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深入理解,如重阳节孝亲敬老、端午节纪念屈原、中秋节合家团圆等一些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已逐渐被淡化,传统节日文化正面临着考验。
关于中秋,我们总有很多的回忆:作为传统节日的中秋节,小时候能和亲人一起,挤在小小的电视机前看联欢晚会,吃一口五仁月饼,“人月两团圆”那就是最大的幸福。而如今,中秋更大的意义或许在于假期,而非节日。平时忙碌于工作、学习的年轻人也许从许久之前便开始期待这难得的三天小长假,盼着可以去近郊或者哪里放松、休闲一下,甚至早已把计划做好。而一直赋闲在家的父母老人们,或许也从半年前就开始期盼着儿女可以回一趟家,共叙团圆。
其实不只是中秋节,不少传统节日于今似乎只剩下吃喝。元宵节除了元宵,端午节除了粽子,难以给人留下什么念想。传统节日成了商家打造节日经济的跳板,消费主义时代的浮夸节日形态和商品形式使人们往往被“虚假的消费需求”所误导,一些承载着丰富文化内容的仪式庆典被简化甚至省略,节日食品、器具等的制作有些也已经失传,过节的氛围越来越淡薄。
与此同时,不仅传统节日变了味,教师节的****现象也让人们大跌眼镜。黑龙江哈尔滨依兰县高级中学高二十七班班主任冯群超,因在教师节当天未收到节日礼物,训了自己班学生整整一堂课……好端端的教师节变成了“送礼节”。
【标准表述】
表现及原因:
这些年来,伴随着消费主义与工具理性的扩张,中国传统文化正从“内核”向“形式”流转,甚至庸俗化为吃文化、休闲文化。譬如,中国的传统礼节文化,已经分化成两种“流派”:一是继承表情达意的简单传统,属于“礼义仁智信”的范畴,是一种美好的交际习俗;二是披着礼节的幌子李代桃僵,将“礼”装扮成权钱交易的硬通货,规避权力监督,达成灰色收益,上演“熟人规则”。
当我们在“拼假攻略”中体验休闲时光,当法律逼着人“常回家看看”,那些奔腾在历史长河中的节日意象,早就难以“人月两圆”。细究起来,无非是三种原因:
一是在文化多元的时代,传统节日文化“不进则退”。面对“五仁月饼滚出月饼界”等恶搞现象,节日文化的本真被解构、被稀释,花边叙事反客为主,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失控,与传统文化没能与时俱进地捍卫文化主阵地不无关系。
二是节日文化的传承过于依赖市场,公共文化职能疏于责任与使命。如元宵节只不过是一碗元宵,端午节已经等于粽子节。中国足彩网的传统节日都成了应付式的过场或者商家打造节日经济的跳板。
三是节日被物化的背后,对应着物化的权力。节日成了“劫日”,甚至成了各色“潜规则”粉墨登场的最佳时机。这背后,显然是因为中国足彩网本该被规制的公权,没有及时关进“笼子”里。于是节日文化成了掮客文化,传统节日散发出****的气息。
传统节日的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
传统节日在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崛起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已成为世界各国各民族不容回避的战略目标,给了中华文化极大的发展机遇。保护、传承和开发传统节日,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崛起和参与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特别是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四大传统节日)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传统节日具有较为突出的调节功能。我国四大传统节日是农耕社会的伴生物,集中反映我国民众张弛有度、应时而作的自然生活节律,可有效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传统节日具有较为突出的教育功能。以四大传统节日为代表的中华传统节日十分注重亲情和友谊的表达,注重对先人的怀念和对长者的孝敬,对于稳定家庭、调节身心、舒缓压力、改善人际关系、构建社会和谐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挖掘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文化内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传统节日具有较为突出的规范功能。传统节日的主要文化内涵是崇尚自然、尊崇先贤、从良向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伦理,民众生活其中,耳濡目染地接受这些道德理念、生活旨趣、行为规范的约束和控制,就像一支看不见的手,无形中支配和影响着民众的所有行为。
传统节日具有较为突出的维系功能。由于各地传统节日具有鲜明的地域和类型特征,每个地域的民众节日习俗大致相同,使得传统节日成为维系地域民众心理情感的纽带和载体,它可以使同一地域的民众保持着相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就全国范围而言,四大传统节日虽然其活动的形式千差万别,民众虽身处异地,但主要的民俗活动保持了一致性和统一性,使得中华民族在传统节日上保持了高度的民族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