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曝光海南三亚旅游市场水果摊缺斤短两、海鲜排档价格欺诈、旅游经营商业贿赂等问题,再次引起舆论对三亚宰客现象的关注。对此,《海南日报》于15日在头版刊发了三亚有关部门的初步调查结果,表示媒体曝光与事实有诸多出入。
按照三亚市工商局的调查结果,涉事水果摊点所用电子秤为政府推荐的防作弊电子秤,且能提供当天的水果销售清单,没有证据证明存在缺斤短两行为,而774元的海鲜未超出政府指导价,也没有“单价602元兰花精油”的销售记录,涉嫌商业贿赂等问题已进行立案调查。
这份与记者暗访大相径庭的调查结果,基本上****了“欺诈”之说。但是,从调查的过程来看,采信的基本上都是商家提供的记录,至于记者曝光的被宰经历,似乎都已经无法查对证据。在调查不够充分严谨的前提下,官方“查无此事”的说法未免有些草率。
这个结果以无比高调的方式,与媒体报道进行“叫板”,急切之情跃然纸上,可见当地政府的真实态度。某种程度上,与其说是调查,毋宁说是“辩解”,甚至回护。
关于三亚旅游市场的乱象,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2012年经由微博曝光在三亚吃海鲜被宰事件后,三亚乃至海南省的旅游市场多年来都难脱负面影响。由此,或许不难理解三亚官方改善当地形象的动机,然而,作为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应当依法行使监管职责,和企业之间绝不能形成利益捆绑的关系。至于政府冲在企业前面去“迎战”媒体监督,明显逾越了角色。
事实上,从近年来的媒体报道以及网络吐槽来看,关于三亚旅游市场的问题依然多多,当地政府在整顿市场上也并非没有举措。然而,与普遍期待的结果不同,一些管理方式的应用与推广,实际上却未能达到整顿市场行为的目的,反倒让欺诈、暴利摆脱了原始野蛮的味道,走向“规范化”。当地普遍推行吃饭签字制度,已经成为画押的手段,在实际中演变成顾客只能必须认同高价,这让宰客合理化,客人甚至失去叫屈的具体证据。
某种意义上,经过一系列整顿,三亚的旅游市场与过去相比的确不一样了,那种“粗放”的创收模式已经少见,但并不意味着欺诈与宰客的空间已不复存在。几乎不必去看具体的内情,三亚旅游市场中的旅客抱怨、不满,依然盛行,已经说明政府整顿不力。旅游区价格,自成体系,与当地实际生活经济状况已经脱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旅游行业的一些“潜规则”,不仅没有彻底被打破,反而在以新的方式被“固定”下来。
民众期待拥有良好有序的旅游环境,这就需要各个地方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切实存在的问题,不回避不掩饰,探索更有效的方式,这是政府基本职责,又岂能主动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