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手工作业、带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组织同学间的聚会,甚至帮老师发表论文……当这些成为妈妈们竞争比拼的选项时,她们该如何自处并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拼妈比赛”愈演愈烈
“如果一个女性朋友不再联系你,有三种可能,一是她死了, 二是她当妈了, 三是她孩子到了学龄了。如果她的孩子到学龄且又开学了,你就当她死了吧。读书娃的妈,就是静如处子、动如疯兔,一年死9个月,剩下3个月在各种补课中诈尸乱跳的奇葩怪物!”
这个流传颇广的“段子”,令许多母亲心有戚戚焉。
“拼钱、拼权、拼地位、拼关系,我拼不了,唯一可拼的是辅导和指导孩子学习。”东部沿海某市高中女教师李芸说。她的孩子就读于其所任教的高中,在孩子学习上,她可谓“全方位保姆”——多方咨询同事,整理孩子整个高中阶段的知识点,研究考试的方向、内容的侧重点、有代表性的习题……
孩子读高一时,英语成绩“一塌糊涂”。在李芸的指导下,孩子到高二英语成绩就在班级名列前茅。对于自己的付出,李芸相当自豪:“我得发挥自身优势,让孩子少走弯路,节省精力,节省时间,跨过高考这道坎。”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拼妈比赛”的起跑线越拉越前。即使在幼儿园,一块蛋糕、一张贺卡,也成了考验妈妈的“关卡”。
35岁的安徽一高校教师任丽姝回忆说,第一次考验就发生在幼儿园每天下午的加餐会上。按惯例,家长可以给孩子带一小盒水果或点心。第一天,任丽姝给女儿带了一只香蕉,结果孩子回家后闷闷不乐,“女儿说,别人的妈妈准备了水果拼盘、小熊蛋糕。”任丽姝为此专门去幼儿园“勘察”,发现孩子们小饭盒里的内容“一个比一个精美”,“水平好比美剧《绝望主妇》里的‘完美妻子’Bree”。
受到“刺激”的任丽姝开始添置烤箱、自学烘焙,“我从前做菜很糙,现在都会摆盘了”。可考验一茬接着一茬——幼儿园的运动会、儿童节的晚会……老师的“高要求”也助长了“拼妈”的风气,例如教师节、元旦等节日,老师让孩子自己手工做贺卡,做得不够好,老师不表扬,孩子就失落,任丽姝不得不自学DIY小珠佛、小蝴蝶结等。
如今,任丽姝已成了班上的“模范妈妈”——“我妈妈带我做的手工是最好的,她会弹钢琴,还会给我带全班最好看的便当饭盒!”记者采访时,孩子满脸骄傲,而一旁的任丽姝只有苦笑:“孩子3岁之前,我是身体累,她进了幼儿园之后,我是身心俱疲,完全围着孩子转,努力按照‘十项全能’的要求‘改造’自己,和朋友都疏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