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2014年5月15日,文博会主会场深圳会展中心举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推介会暨甘肃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签约仪式。此次签约共有84个项目,总金额逾700亿元,创甘肃省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签约金额历史之最。签约项目涉及演艺、文化旅游、广播影视、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图书出版、影视文学等众多领域。
甘肃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之悠久、文化之厚重,在全国屈指可数,在全球影响巨大。这里历史文化星罗棋布,文物古迹众多。
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敦煌莫高窟翩翩飞天,几度踏梦而来;嘉峪雄关狼烟虽已散去,依然令人神往不已;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流光溢彩、如梦如幻,奏响了华夏文化壮美的序曲。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交汇地,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奠基地,是现代文化的重要创造地。
甘肃省将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结合起来,把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结合起来,把转型跨越发展与群众文化需求结合起来,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加快文化大省的建设,探索一条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深度解析】
[意义]
一是有利于更好地贯彻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进一步充分发挥甘肃省的文化资源优势,是贯彻中央关于文化建设一系列部署要求的实际举措,是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创新之举,将对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文化建设产生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二是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更好地保护、传承、展示、创新、发展华夏文明,让古老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光彩,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把甘肃打造成西部文化发展的高地,可以极大地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吸引力,打击“三股势力”的文化侵蚀,更好地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和谐与繁荣进步。
四是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全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有利于更好地统筹全省优质文化资源,进而把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文化生产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调整经济结构,提高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做出贡献,努力探索出一条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科学发展的路子。
五是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实现文化发展成果普惠共享,促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可以极大地加快推进甘肃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措施]
对此,专家建议:
第一,坚持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实现良性互动。
把保护作为首要任务,加快文物保护总体规划的编制,统筹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确保各类文化遗产的安全和完整。
把传承作为关键环节,完善传承机制,培养传承人员,开展一系列具有甘肃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展演活动,在展示和利用中使各类文化得到传承,在时间和空间上确保文化血脉的延续。
把创新作为不竭动力,坚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着力用新的思想、理念、方法和技术,让文化彰显时代特色、反映发展实践,真正把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发展体现在华夏文明的挖掘、整理、传承、展示和发展的全过程。
第二,坚持全面展开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充分发挥聚集效应。
全面展开,要抓好谋篇布局,谋划好建设思路、主要任务和重点举措,尽快启动,打开局面。要抓好资源普查,全面普查历史文化、民族语言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景观文化等资源,分级分类建立资源名录、资源数据库和资源项目库。要抓好制度建设,探索建立分级分类管理、资源开发审批、全面经常督查三项制度,不断完善文化资源科学管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精品生产传播、公共文化惠民服务、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等五个体系。
重点突破,要在优势区域上谋求突破,选择一批文化条件优越、具备一定基础的地区作为重点,在政策、资金、项目上给予集中和倾斜。要在重点方向上谋求突破,坚持把文化产业作为主攻方向,紧盯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做大做强出版发行、广播影视、艺术展演等传统“核心层”产业,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广告会展等新兴“外围层”产业。要在深化改革上谋求突破,着眼于激发和释放文化生产力,采取更为灵活的政策措施,大力破除体制机制制约,建立文化投资“绿色通道”,以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吸引各类投资者参与传承创新区建设。
第三,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确保工作规范有序。
从政府层面讲,要完善配套设施。抓好交通、信息、物流和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发展平台。促进文化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抓好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制定落实政策。一要积极向上争取支持,尽快把国家的支持政策变成“真金白银”,并制定投资、财税、金融、土地和对外开放等各项优惠政策。
从市场层面讲,就是让市场成为文化资源配置的主体,用市场经济的思维、市场运作的办法,实现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