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是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判断。城镇化的确蕴含着巨大机遇,有经济学家甚至认为,美国的高科技与中国的城镇化,是拉动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综合试点范围扩大、各种新城建设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确正当其时、大有可为。
不过现实中,盲目开发、过度开发的“造城病”也一直没有根绝。几年前还是荒地,如今路网交织、高楼林立,使用率却不高;刚修的高速路太远,再投资建一条直达的;用商铺改造民居,用耕地置换建设空间;商业开发规模大,消费吸引半径小……最近,有学者不无担忧地表示,省会城市平均规划4.6个新城(区),地级市约1.5个,可容纳人口达34亿,显然超出现实需求。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求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黎振伟表示,新型城镇化从“造城”走向“化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孙施文表示,一些政府进行城市建设的目的往往是为了提升地方形象,以提高地方知名度,从而吸引外面的客商或旅游者,却很少考虑当地百姓究竟能否从城市建设中获益。在这样的政绩观指导下,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造新城,操作起来相对容易,而且也好展现。
“马路越来越宽,楼越修越高,但我们却没有得到什么实惠。”安徽省太和县的一名村民告诉记者。
采访中,一名国土部门的干部毫不隐讳地告诉记者,当前不少地方政府十分乐于规划修编,这种修编不是冲着当地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的,而是为了求短期政绩和形象,贪大求全。往往规划要一步到位,这使得规划标准过高,当期建设严重脱离了实际需求。“不说别的,就说现在各地在规划中对城市面积和人口的预期,远远超过了正常的城市化率。有人把目前县级规划承载的人口数加起来已远远超过了我国总人口”。
一个县级市的市委书记曾经表示,建新城就是要“20年站前列,50年不落后,100年不遗憾”。
根据以上材料,谈一谈对造城运动的看法。
要求:全面准确、字数在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造城运动是一些地方领导错误政绩观的产物,是对城镇化错误的理解。城镇化不是建新城,不是城市的简单扩张,中国足彩网的是人的城镇化。居高不下的房价和无人居住的“鬼城”都只是房地产的城镇化,而不是以人为本的人的城镇化,根本背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所以,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考虑人们群众需求的基础上建造新城,让新城的建设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