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最受关注的一个金融创新莫过于“余额宝”。它从0到2500亿元的基金规模,仅用了200多天,而从2500亿元到4000亿元,只用了大约30天,这样的吸引力是绝无仅有的。在短短几个月里,用户数额已超过8000万人。在轻松成为基金行业老大的同时,继续引领互联网金融的热潮。余额宝不仅仅胜在高收益,更胜在灵活,随存随取。在炒股亏本、炒房缺钱、买基金被套、投资黄金白银又不行的时代,低门槛、高收益的余额宝确实能给普通人带来比较现实的理财收益。
如何看待余额宝的价值,以及如何去界定这一创新?坊间争议很大。支持者认为,余额宝为中小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渠道,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反对者认为其毫无创新可言,不过是依附于银行的“吸血鬼”。
一部分人认为余额宝为代表的新型货币市场基金快速发展,有其客观、合理的背景,是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也是推动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力量。
余额宝随存随取,不设门槛,对于用户的最低购买金额没有限制,一元钱就能起买。通俗而有鼓惑力的广告词是这么说的:通过“余额宝”,用户存留在支付宝的资金不仅能拿到“利息”,而且和银行活期存款利息相比收益更高。2012年,10万元活期储蓄利息350元,如通过余额宝收益能超过4000元。普通人的感觉更直观,有人说现在每天早晨一睁眼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手机打开余额宝看看今天又进账多少。“呀,有17元,真好,今天早上的营养早餐就交给它了,这些钱存银行里,买个馒头都不够吧!”
另一部分人认为操作起来挺方便的但风险太大,也就意味着,安全系数不高。尽管支付宝和余额宝有相关的赔偿措施,但是稍微具备点网络安全常识的人都知道,余额宝有漏洞,把钱存进去就是“裸奔”。钱存余额宝和存银行有本质上的差别,它类似于是消费者购买基金的行为。收益多高,风险就有多大,这是至理名言。所以,很多人都忽视了,目前余额宝的高额利率,也意味着高风险。
对于银行来说寄生于他们的余额宝必然会采取一系列手段进行围剿。如纷纷推出“类余额宝”理财产品。最重要的一击就是限定余额宝每天从银行转进转出的金额。这样一来,就扼杀掉余额宝的吸大钱的能力,基本上只能吸点散钱了。
从本质上说,“余额宝”只是一个网上购买基金的平台,并无奇特之处。过分美化和丑化余额宝都没有意义,只有尽快把余额宝之类的互联网金融纳入金融系统监管。余额宝类产品的主要功能是现金管理,而非投资,它最大的优点是流动性强。如果要投资,单靠把钱都放在货币基金上是不合理的,货币基金的高收益也不可能持久。以前银行确实高高在上,我比较欣喜的是,余额宝对利率市场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它的出现打破了以往银行对存款的垄断,并倒逼传统银行推进改革。如今,银行在吸储方面有了大大的改进,放低了一直高高昂起的头。这样一来,收益的反而是我们这些储户了。
誉之者将期望其搅动银行业,寄望太厚;而毁之者认为其忽悠,斥其圈钱,又贬之太过。实际上,这一网上基金销售行为,有两点颇为可圈可点。一是其不限投资金额,不限投资期限;二是支付宝将会向基金公司提供多年的交易数据和记录。通过这些数据,能够科学分析出用户的消费或者购买行为的规律,从而依此推出针对性的产品,实现流动性和收益性兼顾的流程优化。
这两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其实意义非同寻常。以经济学的眼光视之,这是信息科技的迅猛进步以及电子商务的深入应用带来的重大的局限转变。在这一点上说,金融业面临的重大变革是无可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