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师范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现场的照片及相关报道在各媒体网站盛传,出席此次典礼的从教育部官员到毕业学生,均着汉服、行汉礼,现场金锣礼号齐鸣,编钟箜篌恢宏,甚是壮观。据称,这已经是该校第三年举办汉文化毕业典礼,这种仪式已经形成体系,未来将成为该校传统。
慎终追远、尊敬传统,不但是中华民族的品格,也是世界各民族普遍的情怀。现代社会,人们借由仿古的仪式来表达这种情怀,彰显这种品格。近年来,教育界尤其重视此类仪式的作用,小学生拜孔子像、举办汉制成人礼、拍摄身着汉服的毕业照等纷纷成为一时之热。在英国,牛津剑桥的重要典礼,教授也身着中世纪服饰,庄重虔敬自内向外而生,盖因传承自古希腊以来谨守理念、探索真理的虔敬传统;而我国此类仪式,多半也被寄予了“发思古之幽情,开文明之新境”的初衷。
人因信仰和真理,而非因衣冠而高贵。仪式终究只是仪式,若不理解真实的历史,礼之堂皇和昙花一现恐怕很难将文化、传统这样厚重的概念深入世人,尤其是年轻学生的心里。因此,参加典礼的官员不能只是典礼的过客,仪式庄严应该使他们深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而毕业的学生除了新鲜好奇,还应该在仪式中获得更深厚的情怀熏陶。拍汉服毕业照,与青春有意,却大多和历史无关,更不要说那些懵懂弱冠的小学新生拜孔子像,口中念着自己压根儿也不懂的古文经典。此类“仿古”场景,很容易像随意穿越的古装大戏一样,使人觉得滑稽。
另有一些场景显然已经不是“滑稽”了。就在最近晒个性毕业照的热潮当中,黑龙江一所大学的毕业生却玩得出格了,他们扮成“文革”红卫兵的模样“批斗”戴上高帽的同学,快门“咔嚓”的瞬间记录下的是他们欢欣稚气的脸。一段以血泪和生命写成的沉重记忆,在年轻学生眼里,成为情景摆拍的道具,成为刺激好玩的游戏。因为对历史的无知和对恶的迟钝,任何一段历史也因此都可以成为当下娱乐的附会,对此需要反思的不仅仅是恶作剧的学生。
如果简单地理解每一门学问的价值,都可以概括为“经世致用”,那么历史教育的价值则在于使人明白自身所处的这一时间截面从何处来,明白现在的权利、自由经历了多少磨难与坎坷,个体和族群因此有了立足于世的支点,并循此开启未来。人们了解历史绝不是为了恢复古制,更不应该拿涂抹一新的历史作为“段子”。历史叙事的想象与真实,意识形态的逻辑与抒情,不应是一笔糊涂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