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2010年11月,被众多网友称为“花甲状元”的贵州老人李文超来到北京,准备在他心仪已久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旁听博士课程。他一生最大的喜好就是读书,59岁考上大学并学习本科课程,连续5次参加研究生考试并旁听课程5年。
李文超说:
知识能改变命运,并不是有钱人、聪明人才可以读书,就算你愚钝、贫穷,照样可以追求知识。
坐在家里消磨等死是无聊无意义的,我读书,我快乐,何乐而不为!
【标准表述】
[权威警句]
读书有益,读书乐趣无穷。——毛泽东
“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明·王心斋《乐学歌》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中国教育关键在于是否有自己的精、气、神,即教育理想、教育价值观、教师独立人格以及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桑新民 南京大学教育管理与传播研究所所长
[深度剖析]
读书本有双重价值,一是非功利的完善自我价值,二是功利的从中获得教育回报的价值——教育经济学有一个概念是“教育回报率”,就是以每多求学一年的收入增加幅度进行计算。近年来,教育回报被公众关注过度,而读书完善自我的价值,却几乎被公众遗忘。从幼儿园的“赢在起点”起,到大学生就业难,贯穿我国教育的核心价值,其实就是教育回报率,具体包括“早投资、早有回报、有更大回报”,“进名校、才有回报”,“高学历、高回报”等。总体而言,大家评价教育所采取的指标体系,就是投入多少金钱、精力,今后可以从中获得多大的回报,包括找工作、晋升等等。
如果只在乎教育的功利回报,而忽视教育对人自我的完善,读书的价值就会迷失。典型的表现有三:
一是当发现读书无法带来功利的回报后,产生新的读书无用论,这在我国的一些不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已形成。
二是只关注读书求学所能获得的“学历”、“身份”,而不在乎具体的教育内容。
三是在关注具体教育内容时,在乎一些工具课程、技能教育、职业训练,却不关注人文、社科等通识课程。
所以在现实中,目前“学历社会”与“读书无用论”并存、“教育重要”与“教育空心化”同在,有的大学成了职业培训所,并以此作为教育成功的重要指标。
[启示及措施]
“花甲状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并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境界:
第一, 接受教育,应使人身心愉悦
教育应该是带给人快乐的事情。实际上,无论是从人之为人的智性需要来说,还是从教育的属性、内涵来看,教育都应该是一件足以令人生快乐无比的事情。我们不排斥竞争,但应该是创造力而非死记硬背的竞争;我们亦不能缺少应试,但应该是综合素质的比试而非只是一纸答卷的对错、是非。
第二,把提升个人的创造力放在首位
当前,我们极有必要在创造力上这方面多下功夫。我们的教育在此方面缺课太多,需要补的课也太多。为国家与民族的未来计,教育理应培养学生明事理、辨善恶;理应培养学生具有一颗快乐、感恩、柔软、慈悲的心灵;这样“本真”的学生,才能不打折扣地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