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
近日,“微信大数据”的活动页面在微信朋友圈不断刷屏,不少网友觉得这个2015年微信大数据非常有纪念价值。然而就在当天下午,不少网友称该活动网址可能会盗取微信账号信息,引起不少网友的恐慌。当晚,腾讯微信辟谣盗号是谣言,请大家放心分享。
大数据时代,在给我们的社交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潜藏着私人信息遭泄露的风险,对此你怎么看?
【解读】
“大数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术语了,它的威力已无所不在,将对各行各业带来深刻影响,甚至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但同时它也引发“数据暴政”的担忧。
可以说,“大数据”应用程序魅力就在于其个性化的服务。比如,如果有人在“朋友圈”上表示“喜欢”某款牛仔裤,当他下次进入该店铺时,就可能收到店主给他发送的同品牌牛仔裤的打折信息。看起来,这对零售商和消费者都有好处,但实际上,也给我们带来了安全隐患:各类“盗号链接”或者“疑似盗号链接”,让人防不胜防,大数据时代,谁来保护我们的私人信息着实让人担忧。
为消除人们顾虑,许多公司强调他们收集、储存、分析数据都是“匿名”的,事实可能并非如此。你留下的信息越多,可供分析的数据就越多,就越不可能保持“匿名”。出售盗用他人的个人信息已经变成不法商贩的牟利手段,近年来,从天涯、淘宝、汉庭到12306官网,大规模的个人信息泄露案件频发,每一起案件的发生都会加剧公众对网络信息安全的担忧。而个人信息泄露除了通过一些网络商家流出之外,还有一些不法商家或个人通过问卷调查、网络注册、会员登记等方式获取。从不少媒体已经曝光的情况中可以发现,就医、求职、买车、买房、买保险,或办理各种会员卡时,填写的个人信息都有可能被泄露。可见,比起信息发展的速度,与其相应的制度规制却并未完善、细化。
一方面亟须培养个人信息的自我保护意识,判断哪些属于不应“留痕”的个人信息;
另一方面企业在收集、索取个人信息时也应自觉自律,培养合法使用个人信息的法律意识。
除此之外,消费者还可依据侵权责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维权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