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透视】
数据显示,2015年大学生毕业生将达749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4年又增加了22万人,毕业人数再创历史新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推出具体措施,完善机制,联动应对史上“最难就业季”。就业压力不小,大学生们对待遇的期望却不低,在全国调查中,超过四成人对月薪的期望是8000元-10000元。
【问题】
一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依旧严峻
二是用工荒加剧
三是打工者没有归属感
【原因】
一、结构性失业,大学扩招政策的实施导致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但是,市场吸收大学生就业的能力有限,我国经济结构以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吸纳大学生就业的岗位有限。
二、就业观念的错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思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多人往国企、事业单位、公务员等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挤。
三、就业歧视,招聘单位往往以性别、年龄、户口、学历等来设置录用障碍,歧视非重点院校的学生。
四、大学生自身没有学到满足企业要求的技能,大学教育只是注重理论知识,而且专业设置不够合理,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措施】
一是积极推动毕业生自主创业,力争实现大学生创业人数和比例有明显增长。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学生创业实践和分类指导,建立健全创业成果和学分转化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弹性学制,支持大学生休学创业。
二是大力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加强思想引导,健全服务保障机制,落实好就业服务和后续升学等政策。巩固和拓展各类基层服务项目。
三是不断强化就业指导和服务。要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宣传,确保每一位毕业生都知晓政策、用足用好政策。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学科建设和就业信息服务,加大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力度,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跟踪指导和服务。
四是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层次类型结构和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构建高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机制。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制度,专业预警、退出和动态调整机制,强化就业与招生计划、经费拨款、院校设置、专业调整等各项工作的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