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
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包含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等6个二级学科。学科起源于1931年,是本校的传统优势学科,1995年获批结构工程等硕士点,2006年获批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同时获批结构工程博士点,2009年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1年获批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以本校的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等4个省重点学科为支撑,以教育部海洋环境混凝土工程技术中心及3个省重点实验室、4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组成学科平台,提供了研究生培养的良好育人环境。
本学科紧密结合学科的前沿热点问题和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工程问题展开研究,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以及由企事业委托的横向项目,近5年取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科技奖53项,培养硕士研究生946人。
本学科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掌握宽厚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工程技术工作能力的人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青岛理工大学优先建设的学科之一,2006年获得材料学二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10年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并依托土木工程一级博士点招收土木工程材料方向的博士生,具备了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本学科目前拥有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教育部工程技术中心、山东省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岛市建材行业技术中心,以及混凝土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具有省建筑工程材料检测及计量认证一级资质。
本学科紧密结合学科的前沿热点问题和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工程问题,在混凝土耐久性、先进混凝土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绿色建筑材料及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特种高分子材料、高性能涂层材料以及复合材料等领域开展研究。在面向海洋在先进土木工程材料及海洋新材料方向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明显优势。近5年承担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863”课题及子课题3项,国家973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攻关)计划项目5项,国家教育部、建设部、山东省资助在研项目25余项。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奖励3项,省部、市级奖励12项。在海洋环境高耐久土木工程材料研发、应用及耐久性评估与监测,新型功能材料研究及其在国家重大工程领域应用,绿色环保材料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200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点。本学科主要从事近海结构工程设计理论及其试验研究、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研究、海岸工程结构材料的耐久性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有:适合不同海区环境特点的海上石油开发平台和近海工程结构的设计研究;河口海岸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海涂围垦及防浪建筑物研究。研究方向突出了钢结构在本学科中应用的特色。
本学科目前拥有博士生导师2名,教授4人,副教授4人。教师中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迄今已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荣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奖励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各1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本学科拥有以结构工程为支撑的山东省重点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中心。
地质工程
本学科于2003年开始培养研究生,是我校经过多年学科建设而形成的重点学科,在地质生态环境空间数据库、高边坡稳定性非线性动力学预测、采动岩体破裂过程及岩体支护优化加大地下结构参数等领域取得了多项国内领先的成果。目前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及20余项省部级项目。其中“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滑坡预测预报3S系统”等多项研究成果被鉴定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本学科有博导4人,博士7人,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SCI、EI、ISTP收录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地质工程学科下设1个教研室、2个研究室及山东省地质环境与效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土工实验室、建材实验室、结构实验室作支撑,专业实验室面积2840平方米,设备总值达790万元,万元以上的设备95台。
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
(土木工程学科部分)
建筑与土木工程是研究人类社会和生活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设计、建造和维护的工程领域。其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养从事区域规划,城市和村镇规划,城市设计,建筑与结构设计,市政工程设计,桥梁、道路与隧道工程设计,地下与水工结构设计及其勘测、施工、维护等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领域涉及建筑与土木两个学科,土木工程学科部分由土木工程学院组织培养。
我校的土木工程学科包含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等二级学科,是本校的传统优势学科,1995年获批结构工程等硕士点,2006年获批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同时获批结构工程博士点,2009年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1年获批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土木工程学科现有教授35人、博士5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3人,并且联系了一大批工程单位富有经验的指导老师;拥有结构工程等4个省重点学科,教育部海洋环境混凝土工程技术中心等4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混凝土山东省强化建设重点实验室等3个省重点实验室,组成了坚实的学科平台,为研究生培养创造了良好环境。
主要研究方向有: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与加固技术、结构设计理论与工程灾害控制、地下开挖损害及其防治、地基基础与边坡工程等。
本领域紧密结合学科的前沿热点问题和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工程问题展开研究,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以及由企事业委托的横向项目,近5年取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科技奖53项,培养硕士研究生946人。
本领域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侧重于工程应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混凝土实验室
山东省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由山东省科学技术厅于2002年12月4日批准(鲁科函字[2002]274号)成立的依托山东省重点强化实验室-混凝土实验室的省级中心;青岛市建筑材料行业技术中心是由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03年1月10日批准(青政办发[2003]3号)成立依托青岛理工大学材料学重点实验室的市级中心。
目前,实验室拥有成员32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21人(包括外籍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5人,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22人,在读博士7人,具有硕士学位人员16人。
近年来,实验室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际合作重大项目1项,973子课题1项,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支撑项目子课题1项,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支撑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此外混凝土实验室承担“胶州湾海底隧道衬砌混凝土耐久性研究”、青岛地铁以及青岛体育中心游泳跳水馆等重大横向课题的研究工作。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项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和国家、省(部)、市级科研课题30余项;目前在研项目总经费达到2882万元,其中国拨经费913万元。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8部。由实验室牵头编写我国首部《山东省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程》已于2005年12月施行。除了进行大量的理论研究外,还开展了新产品研制开发、对外检测鉴定服务等工作,形成了完善的材料研究、开发及检测的技术体系,具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目前已转化为生产力的科研项目有30余项,由此每年给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实验室每年承担着大量的教学和实验工作,除完成本科的教学工作外,还指导几十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及留学生从事科研工作。
实验室十分重视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已经与日本、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多家大学、研究院及跨国公司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在国内,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海洋腐蚀研究所等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关系。
结构工程实验室
结构实验室所依托的学科和专业为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及其相关的二级学科,其中结构工程二级学科具有博士授权,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具有硕士授权,结构工程学科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和山东省“泰山学者”设岗学科,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土木工程专业是教育部特色专业和山东省品牌专。
目前结构实验室使用面积2230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总值1838万元。所拥有的大型仪器设备主要有:火灾加载系统,它由4.5*7.5水平炉和3*3垂直炉两部分组成;MTS电液伺服加载系统,主要由信号控制采集系统、动力加载系统、5000KN反力墙、16米桥式吊车组成;动态信号采集分析系统;幕墙测试系统;应力松弛系统;力学性能检测系统,它由500吨长柱实验机、200吨全自动电子压力实验机、25T电子拉伸实验机、X射线衍射仪等设备组成。其中MTS伺服加载系统、结构火灾实验炉等设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结构实验室所属的建筑火灾实验室为中国科技大学火灾科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分实验室。
结构实验室依托于雄厚的专业基础和实力,根据学校学科专业设置的特点和国内外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大力开展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欢迎;注重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的协调统一,实验教学科研队伍融为一体,实现科研试验转化成教学实验;在实验内容上:实验内容紧密结合工程实际,用最新工程成果充实实验教学内容,开设一些综合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了在校学生的实践能力,确保毕业生在工作中创造可喜成绩,如《光明日报》报道了“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对胶东地区土木建筑行业的支撑作用”。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
本一级学科是学校成立最早的骨干学科之一,是工业流体节能与污染控制、机械设计与制造、能源与环境装备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学科,拥有机械设计与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和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是山东省机械设计及理论重点学科和泰山学者设岗学科。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
本学科有一支高水平低龄化的学术队伍,其中博士生导师12名,教授27名,副教授22名,德国“洪堡”学者1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名。上世纪末,关于电动自卸汽车新型磨擦材料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近5年,共发表SCIE/EI研究论文239篇,出版学术专著15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其它省部级科研项目等71项,总经费3385万元(纵向课题1125万元),研究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基金委机械学科年度优秀进展项目。
经过长期发展,本学科形成了能源装备动力学及控制、摩擦学与表面工程、精密与高速加工、机电检测与安全监控及车辆虚拟设计等稳定的研究方向,构建了合理的一级学科布局。在人才培养方面,本学科十分注重创新理念。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能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发表高水平的SCI/EI研究论文,获得各类奖励。
本学科凭借鲜明的特色和优势成为国内机械学科一支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目前机械制造及冶金装备已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的发展重点,急需机械类高级人才。我校是青岛最早设立机械学科的高校,是青岛市机械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的唯一高校依托单位,有责任建设和发展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优化我校及半岛地区学科布局,提升半岛地区机械行业原创能力,更好地为半岛地区乃至全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服务。
材料科学与工程
青岛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学科有山东省机械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青岛市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快速制造国家工程中心—青岛示范中心等先进实验条件支撑,实验室面积12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一千余万元。
该学科包含两个二级学科: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主要研究方向有特种铁基合金组织与性能、表面工程学和高聚物材料成型技术。材料加工工程研究方向有:金属塑性成形理论及工艺、模具CAD/CAM、连铸工艺及数值模拟、模具快速成型技术、金属凝固过程控制与数值模拟、焊接工艺及装备。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具有很强的科研开发能力,与企业保持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近三年,共发表SCIE/EI研究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8部,在研项目达5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项目18项,企业委托项目19项,获省部级科技奖6项,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
该学科现有教职工1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高级工程师2人,讲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2人,2人博士在读。是青岛市模具协会的副会长单位。
机械工程(专业学位)
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是学校成立最早的骨干学科之一,是工业流体节能与污染控制、机械设计与制造、能源与环境装备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学科,拥有机械设计与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和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是山东省机械设计及理论重点学科和泰山学者设岗学科。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
机械工程学院有摩擦学、模具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3个研究所和1个机械工程实验中心,拥有国内外先进的机械制造与测控仪器设备,包括数控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铣床、三坐标测量机、快速成型机、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表面形貌仪、数控电火花成型机、数控线切割成型机、疲劳试验机等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具备先进的教学科研设备和完备技术服务条件。
本学科有一支高水平低龄化的学术队伍,其中博士生导师4名,教授27名,副教授22名,德国“洪堡”学者1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名。近5年,共发表SCIE/EI研究论文239篇,出版学术专著15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其它省部级科研项目等71项,总经费3385万元(纵向课题1125万元),研究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基金委机械学科年度优秀进展项目。目前已经与日本九州工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与科研合作关系。本学科的快速发展,为山东省和青岛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市政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市政工程学科部分)
青岛理工大学给水排水本科专业创办于1979年,2003年获“市政工程”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学科。本学科注重培养研究生掌握科研方法,独立担负设计、管理等技术方面工作的能力,强调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显著的学科特色。
本学科现有兼职院士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8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2人,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已形成了一支高水平、高层次,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目前已形成给水处理理论与技术、污水处理理论与技术、给排水系统分析与优化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本学科下设给水排水教研室、流体力学教研室、流体力学实验室、化学分析与检测实验室等,并拥有山东省高校重点强化实验室,设有水工程技术研究所。近年来本学科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省部级二等以上科研奖励3项,其中“城市污水脱氮除磷技术与控制措施研究”获得2004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时变灰色预测模型及其在城镇用水量预测中的应用研究”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出版教材4部,专著3部。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子课题2项,中德国家级科技合作项目、中韩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各1项,国家标准的编制1项以及省部级项目十余项。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暖通学科部分)
青岛理工大学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成立于1983年,于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的暖通与热泵实验室始建于1982年,总建筑面积2200m2,仪器设备总值1960万元,1996年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2001年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强化实验室。
近五年,共承担和完成各类科研项目9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1项、“863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11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8项。开发新产品15项,获专利7项。科研成果转让12项,科研成果被采用29项,直接经济效益22045万元。出版学术专著9部,发表学术论文250篇,其中SCI、EI、ISTP收录37篇。
现有教授7名,副教授及高工11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11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9人,具有硕士学位14人,其中5人博士在读。
优势及特色研究方向3个:建筑及列车空调与节能技术、新能源及绿色能源利用技术、通风除尘与空气净化。
矿物加工工程
本学科是根据矿物及固体废弃物原料性质的差异,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等原理和方法对资源进行加工和综合利用的学科。
矿物加工工程本科专业从1977年开始招生,是山东省设置该专业最早的学校,200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有较强的师资队伍、实验研究条件和办学经验。师资队伍80%以上的教师具有高级职称,其中有博士生导师1人,正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人。实验室面积2000多平方米,实验设备仪器齐全,是山东省矿物加工专业领域试验和研究的基地。本学科近年来完成30多项科研工作,多项成果获各级奖励并转化应用,目前承担国家、省、部级及横向研究和服务科研项目十多项。该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分选理论与设备;矿产资源综合回收与利用;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离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本学科优势与特色:在节能、环保及低成本高效益的矿物加工新技术开发,矿业及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回收与利用等方面对我国,特别是山东省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分选效率,节能降耗,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矿业经济发展均作出了重要贡献。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
青岛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1980年,是山东省设立环境工程专业最早的高校,也是全国高等院校中最早创建的36个环境工程专业之一。1995年获得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山东省最早获得该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2000年设立环境科学本科专业,2005年获环境科学专业硕士授予权,2004年获得同等学历硕士培养权和工程硕士授予权。2007年环境工程专业获得山东省特色专业立项。目前具有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设计、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设有工业流体节能与污染控制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能源与环境装备山东省高校重点强化实验室和青岛市新型环保技术重点实验室。自80年代初创建以来,注重了理工结合,在对“三废”进行工程治理技术研究的同时,加强环境科学学科建设,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年轻化,有活力的,高层次的学术梯队。目前该专业拥有教授10人,副教授16人。人均年科研经费30万元以上。
本学科下设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两个二级学科,包括环境生物学、水污染控制与污水资源化、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环境生态学、水处理技术、水环境模拟、分析与优化、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等具有明显特色的、稳定的研究方向。主要骨干已具备指导硕士研究生的水平和能力。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能为硕士研究生开设较高水平的全部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为硕士研究生做学位论文提供良好的实验场所和设备,计算机条件和丰富的图书资料,具备培养实践能力的良好条件和基地。学校研究生管理机构的人员配备齐全,建立了严格的考核管理制度,具备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条件,也符合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建设的思想,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学科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形成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及产、学、研有机结合的研究体系,已培养出一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国家环境保护领域的骨干力量。。
环境工程(专业学位)
环境工程专业成立于1981年,是全国首批、山东省第一家设立的环境工程本科专业,1995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经过30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水资源保护与污水资源化、环境生物技术、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水环境模拟与污染防治等稳定的科研方向。
本学科现有教授13人,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10人,讲师3人。另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海外特聘教授2人。构建了工业流体节能与污染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泰山学者设岗学科、山东省能源与环境装备强化建设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地质环境与效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学科平台。
近几年来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省部级科研项目600余项,总科研经费超过4000万元;发表论文600多篇,SCI/EI/ISTP收录40余篇。荣获多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青岛市科技进步奖及授权发明专利。
环境工程专业是青岛理工大学的传统优势专业。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为本专业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良好的毕业生质量、卓有特色的学科建设水平使青岛理工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在山东省乃至全国享有良好的声誉。
建筑学院
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我校建筑学学科创建于1988年,2007年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2009年被批准为山东省唯一的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建筑学专业本科、硕士已多次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教育评估。现有1个省级重点学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中心)。
经过长期发展,本学科已涵盖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5个研究方向,构建了合理的一级学科布局。
本学科现有博士26人,教授12人,副教授38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规划师1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6人。 5年来,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53项,总科研经费1027万元。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16篇,获各种科研奖励58项。依托我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参与完成地方建设项目83项,与国内外17所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本学科已培养硕士毕业生400余人,其中绝大多数在本学科领域单位部门从事技术、管理等工作。研究生论文多次在山东省科协学术年会中获奖,2008至2014年在由全国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建筑学专业大学生建筑设计作业评选活动中成绩斐然,获奖总数名列前茅,本学科已成为山东省城市建设专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的获得者王戈、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设计主要完成者吴宜夏、全国青年建筑师获得者魏强、钟洛克等一批毕业生踏实肯干,活跃在全国各地的城市建设领域,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
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本学科于1998年依托我校“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授权点开始招收研究生,是国内较早招收城市规划方向研究生的高等院校之一。2011年城乡规划学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2015年城市规划专业通过住建部高等教育城乡规划评估专业委员会评估。现有专任教师20人,硕士生导师10人,形成结构完善、创新能力突出、学术覆盖面广、研究能力强的学术梯队。
1.定位与目标
立足山东半岛,以服务社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城乡建设为出发点,对滨海城市空间、传统民居建筑、村镇聚落、特色城镇等广泛研究,解决人居环境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通过承担国家和省部重点项目及重要课题,培养学术人才,建设学术梯队,在产、学、研等方面,促进本学科的发展。
2.优势与特色
依托我校土木工程、建筑、环境生态等优势学科,借助人文地理学、风景园林学的支撑,立足齐鲁文化底蕴和山东半岛滨海山地的环境特色,开展滨海城市生态空间、旧城街区保护、传统村落集镇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完成了“青岛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青岛市中山路街区更新改造规划”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实现了社会服务与学科发展的双效益。
3.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建设管理需要的,同时,应具有学术研究能力和社会应用能力,尤其是具有滨海城市空间规划特长的,复合型高层次城乡规划学术型人才。
4.研究方向设置
本学科围绕特色和优势设置了六个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管理、城乡规划与设计、住房与住区建设规划、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滨海城乡空间规划与设计、城乡规划技术方法。主要借助得天独厚的滨海城市优势,对滨海岸线、滨海聚落空间展开规划研究,并在传统村落保护与生态空间规划方面形成了一定成果;另外,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留了大量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支持下的历史街区,风格独特,因此,历史街区更新改造值得挖掘的内容很多;
5.学科建设
本学科点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的建筑馆,充分满足了本学科科研教学等空间需求;研究生有专门的工作室,研究生专用教室;学院资料室和校图书馆拥有本学科专业中外文图书8.9万册,期刊杂志103种,较好的满足了研究生的培养要求;维普、方正、springer、Apabi和WorldSciNet等国内、外著名科研数据库为教师和学生跟踪国内外学术动态提供了方便。目前拥有中央与地方共建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中心、山东城镇治理与规划协同创新中心、“3S”实验室以及数字模型实验室,实验室设备属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能较好满足各项科研、教学需要。2015年我校与青岛市建委联合设立了集科研与教学于一体的“青岛市城乡建设研究院”,这将大大提升本学科的科研平台。
6.社会贡献
本学科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培养了具有滨海山地人居环境中的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人才,完成多项政府采购课题,编制技术导则、地下空间开发实施管理办法等多部文件。并与青岛市各部门建立长期的业务合作关系,为政府部门提供智力支持及咨询服务,多名教师身兼山东省及青岛市的政府采购专家、规划评审专家等职,在城乡规划建设、政府采购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主要是进入国内甲级规划等设计单位和国外驻中国的规划设计咨询机构、策划机构就职,或去高等院校任教,或进一步深造博士学位。
风景园林学专业简介(一级学科硕士点)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2006年设置景观建筑设计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1998年依托“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开始招收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方向硕士研究生,2011年获批“风景园林学”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建立四个个稳定的研究方向:①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③滨水景观及生态恢复④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
本学科注重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与多家设计单位及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与实践基地,先后与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德国不莱梅大学、德国包豪斯大学、日本工业大学、香港大学等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形成学术互促的良好格局。
自学科点成立以来,结合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师指导研究生完成了大量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研究项目。建筑学院拥有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研究所、城市环境与生态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一个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实验室“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中心”,以及3S实验室、建筑物理环境实验室、模型实验室等,其中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中心已建成数字城市与虚拟设计、航空遥感图像采集与分析、城市环境品质检测与分析、空间形态与色彩分析、城市交通系统数据采集与优化等5个功能实验室,建成两通道立体环幕投影系统、ECOTECT绿色建筑设计与环境模拟分析系统、VRP-DigiCity 数字城市规划平台、TransCAD城市交通规划分析系统、3S实验平台、Lumion3D 建筑景观大师、Quest3D及空间彩绘软件系统等6个实验平台及数字城市数据库、景观图像数据库等2个数据库。实验室面积1200M2,设备总值逾890万元,为教学及科研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设施。
本学科现有导师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博士10人。自成立以来,完成科研课题68项,总经费1797万元,其中纵向367万元。发表专著、专利8项,发表论文192篇,获各种奖励9项。导师队伍全部为55岁以下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师资结构合理,年富力强,具有创新精神。
本学科特色以研究地域化环境中的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滨水与山地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景观生态恢复与再生技术为核心,结合地区城市环境发展,形成以地域性研究为特色的研究方向及领域。
建筑技术科学学科简介(二级学科硕士点)
一、学科专业简介
建筑技术科学是建筑学的专业基础学科,主要是利用先进技术解决建筑中的相关问题。随着人类生态环境意识增强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技术科学已由注重单一的构造技术研究拓展到涉及构造技术、物理环境、防灾安全等多方面的综合研究。
本学科是我院建筑学一级学科下设的重要二级学科,以工学为主,涉及人文、艺术、材料、自然等多领域的综合学科。通过学习,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在所研究方向的范围内了解本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培养建筑技术领域的学术研究与工程技术高级专业人才。
二、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前沿知识,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能力,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1、 应具有建筑构造学、建筑物理学、建筑防灾安全学等方面宽广而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相应内容的设计能力。
2、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及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具有使用先进测试手段及计算机应用的能力。
3、较为熟练的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撰写科技论文。
4、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主要研究方向
1、数字化建筑技术与设计
数字化的时代,电子技术和数字化媒体的兴起与普及,推动了建筑在设计、建造和管理等各方面的发展,并使其大为改观。
本研究方向的虚拟现实技术、智能科技等对于建筑设计的初期构思、设计方案的优化和施工管理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建筑物理环境技术研究
建筑环境包括空气环境、热湿环境、声环境及光环境,建筑环境的优劣对人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有极大的影响。本方向从人与环境关系的视角来研究建筑与建筑技术的革新,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避免建筑物对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的破坏,资源可达到循环利用,建筑环境舒适。建筑环境质量与建筑节能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经济和住宅建设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物的能耗在总能耗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可见,建筑环境与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本方向的研究重点包括:建筑室内环境分析与控制技术研究,包括空气环境、热湿环境、声环境和光环境的分析评价、建筑环境控制技术;城市热环境研究,包括城市热环境质量评价、热湿环境调节机理。
3、绿色建筑技术与设计
绿色建筑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包含了建筑物全寿命周期内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及回收各阶段的评定指标的子系统。
本方向的研究重点包括: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建筑节能技术,包括地域性建筑节能技术和方法、建筑能耗分析与节能设计软件。
4、建筑建造技术与应用
本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的工作过程及其成果实现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基础,对于完善建筑教育体系、优化建筑设计方法和提高建筑实现技术手段都有重要的作用,在建筑研究领域里有着重要的学术地位。本研究方向具有综合性强的特色,研究涉及包括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建筑技术美学等多学科与建筑造型的互动关系,侧重技术与造型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及其实际应用。
汽车与交通学院
车辆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
本学科1997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被批准为校级重点学科。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本学科已在车辆系统动力学与控制、车辆制动技术及先进材料、车辆电子控制及智能化技术、车辆节能与排放控制技术、车辆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车辆设计制造技术及装备研究6个研究方向上形成了明显特色和优势。
本学科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拥有教授 7人,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3人,硕士生导师9人,博士生导师1人。学科实验条件优越,拥有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主要仪器设备总值1200余万元的汽车实验中心。该中心下设汽车底盘实验室,汽车电器与电子实验室,发动机性能及排放实验室,汽车动力学仿真与控制实验室,汽车制动技术与先进材料实验室。
近年来,本学科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资助项目10余项,厂校合作项目40余项。获省部级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自然科学三等奖3项,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4项,横向课题2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教材10余部。取得各种专利30余项。
本专业主要培养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以及企业中从事车辆设计制造、技术开发、车辆应用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
青岛理工大学于1999年设立山东省首批交通工程本科专业,2000年设立交通运输本科专业,2006年获得载工具运用工程二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10年获得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包括4个二级学科,分别为082301 道路与铁道工程;082302 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082303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082304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是青岛理工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现已形成交通信息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交通安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车辆检测与试验技术、车辆运行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路面材料与结构、桥梁检测技术、轨道交通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本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素质高的学术队伍,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教授8人,副教授14人,归国留学人员3人,博士20人。
近年来,该学科新引进了国内外先进仪器设备,下设交通虚拟仿真实验室、交通控制实验室,交通安全实验室,车辆检测实验室,车辆故障诊断实验室,物流装备实验室等。拥有先进的交通仿真和控制软件,车辆安全虚拟现实开发平台,车辆性能检测线,车辆检测虚拟仪器开发平台,三坐标测量臂等研究和实验条件。
近5年,本学科共发表论文390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近90篇;出版教材与专著30余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国家教育部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其他项目60余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获其他科研奖励10项。
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
青岛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于2003年招收本科生,2006年获得安全技术及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现有教授7名,副教授9名,讲师6名,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2人。
本学科设有安全工程基础、安全人机工程、安全检测与仪表、通风与除尘、防火与防爆等实验室。在工矿灾害预防与控制、职业安全卫生及通风除尘技术、化工安全工程、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与应急管理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近年来,本学科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课题30余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中国煤炭工业学会、山东省和青岛市等省、部、市级科技奖励1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教材8部。现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岛市科技计划项目等国家课题8项,省部及市级课题10余项,校企合作项目30余项。
车辆工程(专业学位)
本学科于2005年获得工程硕士授予权,从2009年起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本学科主要从事车辆系统动力学、车辆安全技术、电动汽车与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汽车节能减排与新能源技术、车辆振动与噪声控制、车辆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智能车辆及交通智能化、工程机械与特种车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本学科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拥有教授 7人,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3人,硕士生导师9人,博士生导师1人。学科实验条件优越,拥有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主要仪器设备总值1200余万元的汽车实验中心。该中心下设汽车底盘实验室,汽车电器与电子实验室,发动机性能及排放实验室,汽车动力学仿真与控制实验室,汽车制动技术与先进材料实验室。
近年来,本学科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资助项目10余项,厂校合作项目40余项。获省部级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自然科学三等奖3项,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4项,横向课题2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教材10余部。取得各种专利30余项。
本专业主要培养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以及企业中从事车辆设计制造、技术开发、车辆应用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
青岛理工大学于1999年设立山东省首批交通工程本科专业,2000年设立交通运输本科专业,2006年获得载工具运用工程二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10年获得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包括4个二级学科,分别为082301 道路与铁道工程;082302 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082303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082304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是青岛理工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现已形成交通信息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交通安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车辆检测与试验技术、车辆运行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路面材料与结构、桥梁检测技术、轨道交通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本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素质高的学术队伍,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教授7人,副教授14人,归国留学人员2人,博士20人。
近年来,该学科新引进了国内外先进仪器设备,下设交通虚拟仿真实验室、交通控制实验室,交通安全实验室,车辆检测实验室,车辆故障诊断实验室,物流装备实验室等。拥有先进的交通仿真和控制软件,车辆安全虚拟现实开发平台,车辆性能检测线,车辆检测虚拟仪器开发平台,三坐标测量臂等研究和实验条件。
近5年,本学科共发表论文380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80余篇;出版教材与专著30余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教育部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项,其他项目60余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其他科研奖励10项。
理学院
应用数学
应用数学是伴随着我校土木、机械、环境工程等优势学科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我校唯一理学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本学科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两个本科专业,下设:数学专业教研室、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研室、高等数学教研室、工程数学教研室、应用数学研究所,数值计算与应用研究所。现有专任教师48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5人,讲师1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4人。本学科充分依托青岛理工大学理学院的学科优势,包括了力学、物理、电子和计算机等专业科研人员承担了课题研究。
本学科教师在非线性泛函分析、偏微分方程、常微分方程、博弈论、函数逼近论、最优化理论、软件工程、金融数学等方面取得了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成果,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22项国家、省部级项目和横向课题,科研经费达200万元人民币,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50余篇,出版专著3部。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1. 非线性泛函分析 2. 应用偏微分方程. 3. 海洋科学中的数学问题. 4. 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 5. ESMD数据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研究方向简介:
1. 非线性泛函分析:非线性泛函分析是现代数学中既有深刻理论意义,又有广泛应用价值的研究方向。它以数学及自然科学各个领域中出现的非线性问题为背景,建立了处理许多非线性问题的若干一般性理论。它的研究成果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非线性微分方程、积分方程和其它各种类型的方程以及计算数学、控制理论、最优化理论、动力系统、经济数学等许多领域。本研究方向用拓扑度理论、临界点理论、半序方法等研究数学和自然科学诸多领域提出的各种非线性问题,主要研究由这些问题产生的数学模型(主要是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积分方程)的解的存在性、解的唯一性、多重解的存在性和解的各种性态。
2. 应用偏微分方程:无论对于纯数学还是应用数学,作为功用型学科典型的偏微分方程越来越起到科学中的纽带作用。在以空间和时间为自变量的连续变化的数学模型中,偏微分方程的特征就是普适性,我们可以从众多的应用领域(如:力学、电磁学、概率统计和金融等)找到每一个数学概念的来源,而方程的产生方式,又成为非常重要和深刻的基本数学问题的研究动机。结合我校传统优势学科,主要研究偏微分方程在流体力学、物理海洋学、微波遥感和图像处理中的反问题和相关图像数据处理中的应用问题。本方向注重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和多物理场耦合建立的数学模型,以非线性泛函分析为理论基础,以有限元和差分计算等数值方法为手段,通过计算机仿真和实际数据处理,为应用学科中的数学问题和工程中的科学技术问题提供合理的数学依据及技术支撑。本方向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和国家“863”课题,研究经费超过200万元。
3. 海洋科学中的数学问题. 海洋的研究与开发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提供了海洋科学研究的广泛需求。本方向主要依托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等涉海单位所建立的合作关系,针对实际问题从应用数学的角度开展合作研究。目前主要从事微波遥感领域中各种数学模型和数据处理、水声检测与成像算法和环境检测系统的后处理算法与技术等。本方向在海洋内波信息提取的研究和开发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本方向重视数学基础和计算平台的运用,培养具有应用数学背景的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生。本方向近年来承担国家海洋局和和国家“863”协作项目,科研经费近200万元。
4. 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主要研究由常微分方程、差分方程、微分差分方程、泛函微分方程等所描述的动力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为设计稳定的动力系统,避免不稳定的事故的发生,提供数学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利用稳定性理论与方法研究或设计具体的非线性控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等实际动力系统。
5. ESMD数据分析方法及其应用:ESMD方法是对我们所研发的“极点对称模态分解方法”的简称,是科学网和《中国科学报》报导过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在观测数据的趋势分离、异常诊断和时-频分析方面存在独特优势。ESMD方法是著名的Hilbert-Huang变换(又称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即EMD方法)的新发展,可用于大气和海洋科学、信息科学、数学、生命科学、经济学、生态学、地震学和机械工程等领域所有涉及数据分析的科研和工程应用。ESMD方法与目前盛行的小波变换方法存在很大不同,各有侧重。小波变换的有基分解模式在信号的编码、储存和压缩等数据处理问题中具有明显优势,而ESMD方法数据自适应的无基分解模式更适用于科学探索。本研究方向力图发展和完善ESMD方法并探索其在海洋和大气科学中的应用。
力 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力学专业是具有硕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点,其中二级学科工程力学是山东省重点学科。力学是与我校品牌特色专业紧密相关、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在支撑这些学科快速发展的同时,力学也形成了下面6个比较稳定的特色研究方向:①矿山岩石力学与地下工程 ②矿山充填力学与地压控制 ③岩土力学与海洋岩土工程 ④复杂系统的动力学与控制 ⑤材料结构强度分析⑥ 现代实验力学测试技术及其应用。
基于学校丰富的力学学科资源,凝练的学科队伍中包括教授16名,副教授15名,博士21名,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模范和优秀教师各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和“新世纪优秀人才”2名,博士研究生导师3名,学缘、学位、年龄与职称结构合理,协作精神强,学术气氛浓。近5年来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2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省部级以上项目30项及横向课题52项,总科研经费达1800万元,其中纵向59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25篇,SCI/EI/ISTP收录110篇;获省部级科技奖4项,其它科研奖11项,理论成果与工程实际应用效益明显。实验室为山东省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还有青岛市岩土力学与近海地下工程重点实验室,并有可依托省级工程中心4个。已培养硕士生34名,在读22名,其中有10名考取博士,1名成功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研究生出国资助,即将前往澳大利亚攻读西悉尼大学的基础工程博士学位,这也是我校研究生首次申请到公派留学的资格。
力学专业各研究方向简介
① 矿山岩石力学与地下工程
主要研究岩土力学的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对围岩工程需现场监测与实验室近似模拟实验相结合,也包括计算机数值分析等研究,为工程施工及优化设计提供依据。(1)在地下硬岩矿物开采、岩体地下结构稳定及参数研究方面,提出基于强度折减安全系数与稳定性预测的远程监测预报及治理技术。(2)系统研究加卸荷条件下岩体的力学特性、变形及破坏机理。(3)基于卸荷试验应力-应变曲线,建立岩爆失稳问题的折迭突变模型,提出应力差强度比岩爆判据。
② 矿山充填力学与地压控制
主要研究矿山充填理论、应用技术与地压控制方法。研究内容包括:(1)工业废渣充填胶凝材料;(2)充填料浆管道输送理论与技术;(3)充填体与围岩共同作用理论;(4)大范围多水平开采的围岩稳定理论与控制技术;(5)地压稳定检测预报技术与实验研究。
③ 岩土力学与海洋岩土工程
本方向既研究岩土力学基本理论与岩土材料力学特性,也研究具有海洋背景的岩土工程问题。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有:(1)岩土材料力学性质及其本构模型;广义塑性力学的完善与应用;把数字图像相关方法与土工试验结合,并开展基于离散元的砂土虚拟数值试验,揭示砂土变形微细观机理;颗粒物质力学与模拟土体本构特性的超塑性理论结合,土体变形细观机理与宏观本构特性描述的深入研究;基于安定理论的土体循环特性模拟。(2)以海底石油与可燃冰的开采为背景,开展深海能源土力学特性及其本构模拟,海底滑坡的触发机理及其稳定性分析的研究;以海岸和近海工程为背景,开展港口、海底隧道、海洋平台等静动态力学性能分析与流固耦合数值仿真。(3)开展大型有限元软件(如ABAQUS、ANASYS、FLAC2D/2D等)与离散元软件(如PFC2D/3D等)的应用与二次开发研究;土工结构极限分析及其数值算法。
④ 复杂系统的动力学与控制
复杂系统的动力学与控制是目前应用力学领域十分活跃的研究方向。本学科方向注重一般力学的理论基础、工程应用和交叉学科的发展,主要以含有摩擦、接触、碰撞等非光滑因素的复杂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该系统的动力学与控制问题具有很强的应用背景,是步行机器人、车辆、机械及生物体运动等运动仿真与控制的关键理论难点。本方向开展的研究工作:
(1) 碰撞机理的理论分析、有限元计算及实验研究;
(2) 非光滑的优化方法研究;
(3) 空间并联机构的动力学建模及优化设计;
(4) 步行机器人建模及控制系统设计;
(5) 计算机游戏中的动力学仿真问题。
⑤ 材料结构强度分析
本研究方向以实际工程材料与结构为对象,以机械、土木、物理类及化学数学等专业为学科背景,开展材料及结构的宏观、细观力学行为的理论计算与实验研究。本方向开展的工作有:1)工程材料的断裂力学理论与实验分析,主要有非线性断裂及损伤模型分析,实验电镜观察,光电测试与数值计算程序(ANSYS,MatLab,ABAQUS等)的应用等。2)钢铁海水应力腐蚀及寿命的微观宏观机理研究,包括流体与固体的耦合问题分析,海水腐蚀与加载的实验宏观与微细观测,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等。3)先进材料,如纳米或生物材料、碳纤维、聚合物及钢纤维等,加固强韧化材料结构的力学行为研究;有理论模型建立与加载观测实验,和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等。
⑥ 现代实验力学测试技术及其应用
本研究方向以实际工程结构与材料为研究对象,以力学、土木、材料、机械、物理、数学等专业为学科背景,采用非接触式的现代光学测量方法(如二维或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剪切电子散斑干涉及相移技术、云纹法等)开展结构与材料的无损、微细观力学性能的实验量测和理论分析。本方向开展的工作有:(1)动态光测力学中的瞬态图像自动采集与处理,计算材料变形与位移,进行材料力学性能分析。(2)数字图像的相关识别与智能处理技术。(3)颗粒材料在连续变形过程中体系内部力链的识别与影响因素分析。(4)运动物体频谱提取及力学性能分析。(5) 材料的无损检测。
计算机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
青岛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始建于1994年,同年成立计算机系, 2005 年院、系整合成立计算机工程学院。2003年获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2010年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国家调整增加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后,成功获批软件工程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现为山东省省级特色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为青岛理工大学校级重点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软件工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必要的实验技能,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与本学科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并能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具有从事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以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与开发能力的人才。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普通学术型研究生一样,在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属于同一培养层次的不同类型。与学术型硕士不同的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主要面向社会应用需求进行招生和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更加侧重于专业技术技能和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
现主要研究方向有:数据库技术及应用、智能信息处理、嵌入式系统应用、决策支持系统、网络与通信、软件工程技术、图像识别、网络信息安全、电子商务、信息集成与应用等。计算机工程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其中教授11名,副教授20人,归国留学人员4名。有多名教师荣获国家优秀教师、宝钢基金优秀教师奖、校教学拔尖人才和青年骨干教师的称号。
近三年共发表研究论文64篇,其中SCI/EI/ISTP收录34篇,核心为32篇,取得专利14项。现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多项纵向课题,同时与企事业单位积极密切联系合作,承担了多项重大横向课题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励1项。现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7门,校级特色专业1个。
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以及计算机技术专业的学术学位硕士点和专业学位硕士点的建设,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计算机工程学院现有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以及计算机结构等实验室,并建有100m2硕士研究生专用的高端配置计算机房,实验设备总值600余万元,在学科建设上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至今已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38人。
商学院
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
工商管理学科是研究营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我校工商管理学科于1984年开始建设,现有教师78人,其中教授19名、博士25名,硕士生导师34名,另外校外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14人。2003年获得会计学专业(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企业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得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会计(MPAcc专业学位)硕士、资产评估(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2015年增设国际商务与文化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工商管理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扎实的管理学和国际商务语言与文化基础知识,深入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引用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能够从事教学科研及管理实践工作。
研究方向:经过近30年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本学科形成了会计学(按二级学科招生)、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商务语言与文化等稳定的学科方向。
科研成果:近年来,本学科承担科研项目近5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项,省自然基金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等20余项;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等科研奖励20项;在《管理科学》、《会计研究》、《审计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5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4余部,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先后被确认为省级精品课程,会计学专业主干课联合课程2013年又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群;我院研究生完成的“财务会计研究及在企业创业中的应用”获首届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三等奖;科技日报曾以《青岛建工学院重视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为标题报道了本学科的科技创新活动。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外语大赛,获省级以上奖励30余项。
科研教学条件:投资400多万元建成了商务与管理实践中心,建筑面积达1800多平方米。商务实践中心由商业银行厅、证券期货厅、国际商贸实验厅、创业智力孵化室、会计手工模拟室、多功能厅和企业生产运营模拟厅组成,有高档微机400余台、CSMAR 数据库18套、色诺芬数据库11套、ERP等教学软件30余套、企业经营对抗沙盘1套、会计手工模拟台150座,配有股票市场地面卫星接收系统。
本学科拥有两个专业图书资料室,藏书17200余册;占地面积100平方米,期刊资料室藏有各类学术期刊110余种,可以提供各专业的学术动态和信息,能够满足师生的学习与科研需要。投入470万元,建立“外语教学网络综合平台”项目和“外国语学院数字化语言实验中心”,为更好地服务本科教学提供设备保障。
会计学(学术型二级学科)
青岛理工大学会计学专业是青岛市乃至胶东地区最早开设的会计学本科专业,现为校重点学科、省级特色专业,2003年获得会计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是青岛理工大学第一个非理工类硕士点。《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先后被确认为省级精品课程,会计学专业主干课联合课程2013年又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群;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30人,其中有教授9人、博士6人、硕士生导师18人, 8名教师有注会资格,另有校外兼职导师12人。会计学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是培养掌握具有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一定实践技能和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主要特色是:(1)会计理论与财务会计研究,特别是上市公司会计及集团经营会计、会计政策选择研究;(2)注册会计师行为、审计判断研究;(3)人力资源会计、责任会计及非营利组织会计研究;(4)房地产金融发展与投资研究;(5)公司财务结构及风险控制研究等。
五年来,本学科教学研究团队在《会计研究》、《审计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14篇,有11篇论文被人大书报资料全文转载。获得省部级等科研奖励13项,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项目、山东社科规划项目等纵向项目20余项。建成省级精品课程两门。
本学科在学校商务与管理实践中心设有2个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2个会计电算化实验室,1个会计校级重点学科实验室。有正版财务会计软件、双重会计模拟软件、审计软件、成本核算模拟软件及ERP软件等共计11套,有国泰安CSMAR系列研究数据库26个和色诺芬资本市场数据库10余个。
会计(MPAcc专业学位)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健全和完善国家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质量、应用型的会计人才队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3年底决定设置会计硕士专业学位。青岛理工大学是全国第三批招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院校之一。会计硕士专业学位与会计学学术型学位是规格不同的两种学位类型。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面向会计职业,培养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对会计实务有充分的了解,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各类组织中从事高层会计、审计、财务与投资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综合型人才。
青岛理工大学会计学专业1983年开始招生,是胶东地区最早招生的会计学专业。会计学学科现为校重点学科、省级特色专业。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30人,其中有教授9人、博士6人、硕士生导师18人,8名教师有注会资格;另从财政部、海尔、海信、青岛啤酒、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实际部门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有高级职称的兼职导师12人。五年来,本学科教学研究团队在《会计研究》、《审计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书报资料全文转载。获得省部级等科研奖励10余项,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项目、山东社科规划项目等纵向项目20余项。《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先后被确认为省级精品课程,会计学专业主干课联合课程2013年又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群。
会计硕士专业学位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可以根据学员及用人单位需求设置灵活的培养方案。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研讨、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社会调查、模拟训练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培养学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辟第二课堂,聘请由实践经验的专家、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开设讲座或承担部分课程。开设包括高级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高级财务管理理论和实务、高级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高级审计理论和实务、财务报表分析、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等核心课程。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体现专业学位特点,突出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论文形式上可以是研究报告、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等。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授予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根据我校教学资源优势和社会发展需求,设置财务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税收筹划、内部控制、会计信息系统等培养方向。根据财务总监、管理会计师、财务分析师、注册会计师等职业的道德、能力、视野、素质要求,采用模块化方式构造课程体系。根据面向会计职业的原则和学以致用的精神设计教学内容,努力造就适应时代要求、引领时代风骚的高级会计职业人才。
资产评估(专业学位)
我校资产评估硕士专业学位点是我国首批资产评估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我校工商管理类、建筑工程类、机电工程类等学科资源,以及会计学、企业管理学硕士点均为本专业学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40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15人、博士17人、硕士生导师26人、有 17名教师有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会计师资格、注册税务师、注册律师等资格,另从资产评估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海尔、海信等会计实际部门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有高级职称的兼职导师11人。
资产评估硕士专业学位主要设置资产评估理论与方法、企业价值评估、 税基评估和房地产评估等四个方向。主要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系统掌握资产评估基本原理,具备从事资产评估职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对资产评估实务有充分的了解,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的资产评估专门人才。
近五年来,本专业相关学科教师在《会计研究》、《经济管理》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出版专著8部, 有1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
本专业突出资产评估实践导向,加强实践教学。学校有商商务与管理实践中心1200平方米,拥有财务会计软件、审计软件、成本核算模拟软件、资本市场模拟软件及ERP软件38套,国泰安大型资本市场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及CCER数据库。有资产评估学实验室和案例教学室。拥有15个包括资产评估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建筑施工企业、工商企业和银行等在内的校外实习基地,资料室有专业图书9千余册、期刊100余种。
艺术学院
青岛理工大学是一所理、工、经、管、文、法综合发展的多科性大学,设计学专业为山东省环境艺术与建筑设计重点学科单位,完成了围绕设计学为中心,多领域多层次发展的优势学科群建设。
本一级学科点下设室内设计与环境艺术及其理论研究;城市景观与公共艺术及其理论研究;工业设计及其理论研究;视觉传达设计研究;城市文化与艺术设计理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品牌形象设计研究;建筑艺术与空间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及其理论研究八个专业方向。拥有层次较高、结构合理、成果突出的学术梯队,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7人,相关研究所、专业实验室5个。设计学专业以研究生设计艺术思想及创作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侧重设计创造活动中功能与审美理想的统一。近年来,本学科点完成包括第29届奥运会帆船赛场火炬景观系统研究、青岛市奥运亮化色彩系统设计与分析、海尔电冰箱造型设计研究、海信空调造型设计研究在内的近百项重点课题成果及奖项,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13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0余部、获国家专利7项,突出体现了我校艺术与科学紧密结合,文、理良性互补的设计学专业特色优势。
21世纪为设计学及城市文化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设计学领域将融入中国足彩网艺术与科学的前沿研究成果,强化设计学体系的系统化与前瞻性特征,推动设计学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学位)
工业设计工程学科作为研究实施美学设计、功能设计等工程设计研究领域,具有的创新设计特质和多学科交叉、互动的特点。青岛理工大学是一所理、工、经、管、文、法综合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拥有艺术学院、机械学院、建筑学院、环境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等大批工业设计工程相关专业,整合了发展工业设计工程领域的学术平台,并作为山东省环境艺术与建筑设计重点学科单位,山东省工业设计专业重点建设专业,走在了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前列。
工业设计工程下设室内设计与环境艺术及其理论研究;城市景观与公共艺术及其理论研究;工业设计及其理论研究;视觉传达设计研究;城市文化与艺术设计理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品牌形象设计研究;建筑艺术与空间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及其理论研究八个专业方向。工业设计工程专业拥有层次较高、结构合理、成果突出的学术梯队,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7人,相关研究所、专业实验室5个。该学科领域以研究生设计思想及创作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侧重设计创造活动中功能与审美理想的统一。近年来,本专业领域承担包括第29届奥运会帆船赛场火炬景观系统研究、青岛市奥运亮化色彩系统设计与分析、海尔电冰箱造型设计研究、海信空调造型设计研究在内的近百项重点课题成果及奖项,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13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0余部、获国家专利7项,突出体现了我校艺术与科学紧密结合,文、理良性互动的工业设计工程领域特色优势。
随学科优势的进一步建设整合,我校工业设计工程领域将融入中国足彩网艺术与科学的前沿成果,以推动工业设计工程体系更趋科学化和系统化,以提高工业设计工程领域的专业水平,促进本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
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
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于2006年1月由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
主要研究方向八个: 01工程项目管理;02工程造价管理;03工业工程与管理;04房地产经营与管理;05物流工程与管理;06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07工程经济与管理;08投资决策理论与方法。
该学科目前拥有教授11人、副教授22人;具有博士学位19人。学科下设学院中心实验室拥有仪器设备总值740万余元;学科相关中外文藏书3万余册;中外文期刊60余种。
近五年在本学科领域共发表论文270篇;出版专著18部、译著7部;获国家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13项,高校人文社科奖1项,其它科研奖5项。目前承担科研项目117项,其中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
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
(工程项目管理方向)
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工程项目管理(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点于2003年由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
主要研究方向是:建设工程管理、工程项目策划与评估、工程技术经济、工程投资与造价管理、工程采购与管理、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建筑工程信息化、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本学科方向拥有校内外博士生导师以及硕士生导师近30名,教授8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10人。学科下设的实验室拥有仪器设备总值600万余元;学科相关中外文藏书2万余册;中外文期刊40余种。
近年来,在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共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被3大检索收录30篇;出版专著5部,译著3部;获国家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5项,科研成果转让16项。近年来本学科方向正在进行的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工程背景的科研项目达40项。
工业工程(专业学位)
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学位领域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具有了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机械设计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点等学科的支撑,学科基础雄厚。工业工程是管理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广泛服务于加工工业(制造业)、IT业、交通运输与物流业、政府机关、建筑业等各个领域。
主要研究方向有六个:企业生产运作管理、工业工程与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物流工程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安全工程与管理。
该学科目前拥有教授5人、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学科下设的实验室拥有仪器设备总值460万余元;学科相关中外文藏书1万余册;中外文期刊20余种。
近五年在工业工程领域共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被3大检索收录58篇;出版专著3部,译著1部;获国家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2项,其他科研奖1项。目前承担科研项目9项,期中国家级项目1项,在本领域正在进行的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工程背景的科研项目5项。
项目管理(专业学位)
青岛理工大学项目管理专业学位领域,具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结构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等学科的支撑,学科基础雄厚。项目管理广泛应用于建筑、机械制造、国防、航天、电子、通讯、计算机、软件开发、制药、会展、金融、医疗卫生、学校以及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等各个领域。
主要研究领域有: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公共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项目管理、项目信息化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矿业工程项目管理、物流项目管理。
本领域拥有校内外博士生导师以及硕士生导师近40名,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7人,导师梯队结构合理,实力雄厚。本领域专家、教授面向企业解决了大量相关项目管理难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
近年来,在项目管理领域共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被3大检索收录25篇;出版专著4部,译著2部;获国家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5项,科研成果转让15项。近年来本领域正在进行的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工程背景的科研项目达30项。
工程管理(专业学位)
青岛理工大学工程管理硕士,依托学校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优势学科,形成了以培养兼具工程技术与科学管理知识及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凝练了一支集理论、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师资团队,具备了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实验室基础。
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面向建设工程管理、制造工程管理两个领域。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工程项目策划与评估、工程技术经济、工程投资与造价管理、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建筑工程信息化(BIM方向)、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生产系统设计构建与管理、工业设施规划和布置、企业管理系统设计与构建、信息系统构建与管理、物流系统构建与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设计与构建。
目前直接从事工程管理科研与教学的教师共计46名,其中教授15名,副教授19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2人,双师型的教师近20名;近五年累计发表核心期刊学术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20部;承担了60余项省部级课题、50余项横向课题,科研经费1200多万元。
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
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
本校于2005年获通信与信息系统(二级)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11人,讲师11人,信息与通信工程中心拥有总值800余万元的实验仪器及设备。近五年来,共承担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和ISTP收录62篇。
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下设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二级学科,专业涉及信号与信息处理、多媒体技术、无线通信、电子设计自动化、通信网络与实现、电子系统与电子兼容、GIS技术等高技术领域。
信号与信息处理主要针对复杂网络、图像与视频等信号等展开智能处理与分析。多媒体技术主要进行音视频编解码、智能监控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无线通信理论与应用面向下一代无线数字通信技术,主要研究智能天线、无线局域网技术等内容。GIS系统与应用是信号与信息处理的一个重要方向,主要将 GIS系统应用到土木工程中,包括信息的采集和处理。电子系统与电磁兼容研究方向面向电子信息产品,从事电子信息产品的电磁兼容设计及分析。通信网络与实现主要从事网络的构建和实现,主要特点是微波网络实现和多媒体网络应用。嵌入式系统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通信与信息系统的嵌入式实现。
目前本学科支撑研究单位有“地质环境评价中心GIS 研究室”、“山东赛宝青岛实验室”、“计算机与控制工程研究所”、“信息对抗研究所”、“现代电子设计研究所”,以及用于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的“信息与通信工程中心”。
自动化工程学院
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
本学科是校级重点学科,是青岛理工大学近期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06年获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二级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取得控制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授予权,2011年又获批了控制科学与工程的一级学科点授予权。支撑本学科的自动化工程学院拥有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力工程与管理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4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560多人。
本学科的主要特色研究方向为:①先进控制在过程控制中的应用;②工业生产过程的计算机控制;③电气系统自动化;④机器人控制;⑤现代检测技术研究及其应用;⑥节能控制技术;⑦建筑智能化技术;⑧电网智能化信息技术。
本学科拥有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基础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中心项目,山东省电工电子与控制高等学校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建设项目和青岛理工大学自动化校级特色专业。本学科正在建设的电气信息实验室是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项目。本学科还是我校全国电子竞赛的组织和建设单位,实验中心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2000余万元。
本学科拥有以教授、博士为学术带头人的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共有教学科研人员50余人。学历结构为:博士(后)15人,硕士32人;职称结构为:教授7人,副教授29人,高级实验师4人,实验师4人,中青年学术骨干占94%。
近年来,本学科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发表论文300余篇,SCI/EI/ISTP收录29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8部。主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教育厅等项目10项,纵向经费192万元,总科研经费1535万元,7项研究成果获奖。
控制工程(专业学位)
我校控制工程领域以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为主干学科,开展主要特色研究方向为:①工业节能控制;②建筑电气和自动化;③工业安全与监控;④工业生产计算机控制;⑤检测技术与装置;⑥智能控制系统;⑦电力系统自动化;⑧电力电气传动。
本工程领域具有实力雄厚的导师队伍,教学科研人员50余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9人。本工程领域依托的自动化工程学院拥有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电工电子实验中心项目,省电工电子与控制高等学校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项目,实验中心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2000余万元。
近年来,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主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等项目10项,纵向经费192万元,总科研经费1535万元,7项研究成果获奖,技术转让成果5项,创造经济效益6000余万元,本工程领域面向企业解决了大量相关工程技术难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本工程领域重点培养研究生掌握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经营管理的技术应用能力。强调使学生既掌握较为坚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多年来,本工程领域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已与海尔集团、海信集团、黄岛发电厂、南车集团、青建集团、兖矿集团、黄海碱业、王庄煤矿等大型企业广泛联系,利用各自的优势联合培养研究生,06年与青岛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组建了“理工技术培训中心”,为企业解决了许多技术问题,培养了许多高水平人才。
经贸学院
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经贸学院成立于2003年1月,2006年批准设立数量经济学硕士点,2011年批准设立应用经济学一级硕士点。本一级学科设有研究生实践中心、经贸实验室及经贸模拟实验室,拥有SPSS、SASS、S-plus、证券股票交易模拟系统、商业银行模拟教学系统、Simtrade模拟系统、国际结算模拟系统等教学软件。目前全院教职工39人,现有教授(包括外聘)8人,副教授10人;硕士生导师9人,博士及在读博士12人。近年来,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3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含教材)10余部。承担国家、省部级、横向课题各类课题50余项,多次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教改奖励。逐步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年富力强、充满生气与活力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
应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其中一个学科分支,它主要运用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专业领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规律性,或对非经济活动领域进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分析。本一级学科主要包括十个二级学科研究方向: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财政学和统计学。
目前经贸学院已开设在五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研究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即: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统计学和数量经济学。
01.金融学:金融学是主要研究货币运动规律与特征的应用经济学科。它以货币为主要研究对象,不断发展的金融国际化和金融创新为其提供了新的研究内容。该方向的研究领域涵盖金融理论与政策、银行体系运行与管理、金融市场的理论与实践、金融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金融国际化和金融市场一体化及其影响和对策研究、金融投资与金融工程等方面。金融学方向的课程设置既包括基本的专业学位课,如高级西方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金融衍生品及定价理论等;又包括国际金融学、金融市场学、金融计量学、金融经济学、投资分析与组合管理等独具本方向特色的选修课。
02.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它是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以提高产业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的实用型经济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产业经济是居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是连接宏观微观经济的纽带。产业经济学方向课程设置既包括基本的专业学位课,如产业经济学、高级西方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等;又包括规制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国际经济学、跨文化管理等独具本方向特色的选修课。
03.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学主要研究国际贸易运行的一般规律与特征。它以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向国际经济合作与投资领域扩展。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并重,政府层面与企业层面相结合。该方向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经济与技术合作、跨国经营、WTO 与多边贸易等方面。国际贸易学方向课程设置既包括基本的专业学位课,如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实务研究、高级西方经济学、跨国经营与投资、高级计量经济学等,又有国际服务贸易研究、国际经济合作、WTO与贸易救济专题、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商务策划等独具本方向特色的选修课。
04.统计学: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解释、分析和应用数据的方法论科学。坚持与国际统计学科发展方向接轨,坚持将数理统计方法与社会经济统计结合;面向实际,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对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管理学等领域的问题进行量化研究。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经济统计分析、高级计量经济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抽样理论与方法、商务统计与SAS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多元统计分析、金融经济学、数据挖掘等。
05.数量经济学:数量经济学是利用经济学、数学、统计学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经济数量表现、数量关系、数量变化及其规律性作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随机特征的经济变量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数量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数理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经济计量学理论和方法及其模型的建立和应用、投入产出分析理论和方法、经济系统的模拟仿真、经济系统优化理论和方法、经济预测和预警、经济对策论以及金融经济学等前沿领域。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高级西方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商务决策的数量分析、现代经营决策分析、数理经济学等。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本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该学科的研究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紧密结合。落户我院的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城市文化与城市竞争力研究基地,是本学科的一个重要教学研究平台。
本学科设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等五个研究方向。学制2-2.5年。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有教授7人,博士14人,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研究方向,并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自2007年招生以来,学生就业率较好,学生毕业后大都在科研、教学、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从事理论研究或教学工作或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