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
在网上搜索“高考助考”等关键词时,记者发现,网络上信息量最大的,便是一些五花八门的“助考神器”:显影碳粉、透视眼镜、针孔摄像机、无线耳机、隐形钢笔……高考舞弊的高科技化特点越来越明显。
“高考舞弊的集团化特征也越来越明显。”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中心副主任兼二处处长高升告诉记者,舞弊团伙的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而且团伙内的分工越来越精细。以2013年高考为例,考试机构与公安机关紧密配合,共打掉“助考”犯罪团伙83个,抓获犯罪嫌疑人343名,收缴无线电作弊器材2700余套。
职业化是高考舞弊的另一特点。高升说,高考被一些不法分子视为有利可图的“唐僧肉”,通过高考舞弊来获取非法利益甚至成了犯罪分子的固定职业和生财之道,形成了黑色利益链。近年来被揭露的一些大规模集体舞弊案,背后几乎都有“职业舞弊者”的身影。就在高考前夕,记者联系上一个提供替考服务的卖家,该卖家声称“常年提供替考服务”,且服务流程化:“提供资料,帮忙找枪手,支付首付50%,安排见面,见面满意,参加考试,成绩出来,支付余款。”
“内部化也是当前高考作弊的特点之一,如极少数考务工作人员考前窃取试题进行贩卖。”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罗立祝说。对此,有研究者表示,因为存在地方利益,个别地区在高考中存在地方保护现象,曾出现过教师、校长在监考过程中集体“助考”的情况。
违规惩处不力,是高考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这是一些研究者的共识。罗立祝表示,高考舞弊的处罚显得过于宽松,少数考生敢于侥幸冒险不足为奇。高升说,我国全国统一教育考试规模庞大、功能重要,但建国后始终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予以规范。
铤而走险背后的驱动力更值得反思。“高考舞弊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是高考能给个人带来巨大的现实利益回报。高考与个人的文凭证书、就业、收入、声望地位等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一种高利害的考试。”罗立祝说。
材料2:
为了打击高考作弊现象,近日,教育部会同中宣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安全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保密局、武警部队及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门,采取四项措施,整肃考风考纪,其中包括集中开展“打击销售作弊器材”“净化涉考网络环境”“净化考点周边环境”“打击替考作弊”等四大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各地教育部门也相继开展打击替考作弊专项行动。
在河南洛阳,防高科技手段作弊的“神器”—一架价值几十万元、飞行高度达500米的无线电监测无人机将投入使用,对考场周围的无线电电磁环境进行监控。在北京的高考考场中,佩戴苹果智能手表(iWatch)的考生或将被视为作弊。而在湖南,教育部门亦对考生的穿着、佩戴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今年对考生穿着、佩戴的要求也更严格了,学生不能穿校服进考场,不能携带通讯工具、电子设备等,考点将有专门设备对考生物品进行安检,让各种高科技作弊产品无所遁形。”湖南省教育考试院院长詹小平说。
一系列高考“净考”专项行动也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一些网友认为“高考作弊必须被严厉禁止,这样才对得起12年寒窗苦读的学子们。”另一些网友则吐槽:“高考草木皆兵,有必要吗?”
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实际,分析总结“高考舞弊”折射的社会问题。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流畅,300字左右。
【解析】
高考舞弊折射出的诸多现实问题:一是中国现行的高考存在着体制上的缺陷,评价机制过于僵化。在一切以升学、学历为标准的强大舆论压迫下,在高考“指挥”下,教育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功能被弱化了,僵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机制,忽视了人才培养的过程性、多样性和合理性,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是社会上的诚信缺失,道德缺损。当代中国正处在一种深刻而又迅速的社会转型期,新的道德体系还没有完全构建,导致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不诚信的现象。三是高考管理存在缺陷和不足。监考人员法律观念淡薄,不认真负责,严格执监,还参与舞弊,且领导包庇,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只想提高本地升学率而漠视为国选才的高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