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概述】
材料1:保障性住房是中国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一般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消息显示,2015年,中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建成772万套,投资1.54万亿元人民币。
材料2: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期间,浙江省审计系统对科技、土地出让两项重点资金和医疗服务、保障性安居工程两个重点民生领域进行了专项审计。审计发现,浙江省22个县市的保障性住房空置问题突出。截止2014年年底,这些县市有63个小区6324套已建成的保障性住房空置超过一年,并有1.01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筹集管理不到位,7078万元财政补助资金闲置。
【点评】
保障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旨在保障和进一步改善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条件。所谓安居才能乐业,住房是件大事。然而现实中,一些地方的保障房建设对群众需求考虑不周,审批程序繁复,导致保障房社区唱起“空城计”,惠民政策成了饭桌上的“木鸡”,看上去诱人,却享受不到。
保障房空置并非因为资源过剩导致供大于求,而是保障房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出了问题。之所以政策托底的保障性住房入住率不高,具体问题体现在:不少保障性住房选址远离城市中心,基本配套设施不健全,有的连买个菜都要倒几路公交车,更不用说教育、医疗等资源的缺失;甚至于在建设中降低建设标准,放松质量监管,导致质量不高,费用不低,入住后问题层出不穷;此外,从递交申请到入住,流程繁琐耗时较长,类似的门槛和程序设置让很多申请者望而生畏。
保障性住房是民生和民心工程,如果保障性住房建了没人住,老百姓就得不到真正的实惠。把好事办好,办到群众心坎上,没有什么诀窍,无非是站在群众立场上多问几个“群众需要什么”。地方政府亟须改变保障房建设理念,在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和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合理选址与建设,让保障房社区不再成为一座座空城。要让惠民政策真正落地,在建设时就应该考虑选址和配套设施布局,严把质量关,在保障性住房的配套等后期管理方面也应该加以改进,适当考虑入住的便利性,菜市场、公交、学校、社区卫生中心等必要的设施都应该跟进,缺什么补什么。同时也要合理简化申请程序,以免让保障性住房被拦在最后一公里。这样,才能提高入住居民的幸福指数,也是防止保障性住房社区变成“空城”的最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