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实行公车改革政策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地已经逐步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并适当发放了交通补贴,处级以下分别为每月500至800。对此,你怎么看?
【解析】
各地逐步取消公务用车,并适当发放交通补贴,这一举措是公车改革社会化、市场化的重要表现,体现了党和政府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坚定决心。
公车改革自施行之日起,就收到了群众的广泛拥护,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从意义上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有效节约了党政机关经费,减轻了财政负担。一直以来,公务购车消费在三公消费中都占有很大比重,且随着公务用车数量以及相关工作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各种燃料费、保养费、维修费、人工费等费用也迅速膨胀,公车的高额开支已经逐渐成为行政开支的重要部分,成为各级财政部门的沉重负担。此次公车改革,能够有效减少公务用车数量,进而节约经费,减轻财政负担。
第二,有利于消除特权意识,刹住车轮上的歪风和腐败。腐败往往是从特权意识中萌芽,公务用车正是滋生这种特权意识的载体,一些单位及领导给予职务而在公务用车方面享有特殊待遇,这促使一部分人形成了公车特权意识,进而引发公车私用、借车辆票据报销等伺机捻財等腐败行为。公车改革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无疑是在思想上对一些官员的洗礼,有利于消除官员的特权意识,刹住车轮上的腐败。
第三,有利于规范政府行为,维护政府形象。公车改革之前,党政机关在公车使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配置超标、使用混乱、运行成本过高等,还存在着如公车私用、公车变专车等情况,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行政资源,在群众中也造成了十分不良的影响,有损于政府形象。公车改革减少了公车数量,节省公共资源,有助于规范党政机关的日常行为,有助于将公共财政资源用于民众更需要的公共服务中去,更有利于政府良好形象的塑造。
为了让公车改革政策更好地执行下去,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做到信息公开,让公车改革远离“操作暗箱”。具体说来,应打破利益藩篱,明确主管部门,按照规章制度和明确的时间表,定期发布相关车改进度信息,接受社会监督。还要建立车辆资产评估、拍卖流程全程监控、车辆处置后续跟踪等机制,防范公车拍卖异化为国有资产流失和利益输送的新渠道,真正让公车改革在阳光下高效开展。
其次,统一补贴标准,避免以交通补贴的名义变相发放福利。车改方案明确,车改后用于车补的经费要少于从前的车辆购置与运行费用。然而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尤其是在一些前期试点的地区,补贴的标准超过国家标准的情况也是存在的,甚至有些地方补贴也难了,公车还照坐,为了避免这类情况,国家要划定补贴的红杠,避免以交通补贴的名义变相发放福利。
最后,要避免搞一刀切,保证特殊部门的工作效率。公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一些工作性质较为特殊的部门,我们应保留必要的执法执勤、机要通信等用车,不能因为公车改革降低行政机关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