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京津冀协同发展,近日有两件各界十分关注的事。一件是《“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印发,另一件是北京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完成修编,2月17日经北京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将上报国务院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标准表述】
把两件事放在一起说,是因为两者有太多相通相联的地方。指导思想一致,上位约束一致,都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总框架下,分工不同,但目标一致,路径一致。
发展与生态并重,是新的发展理念在规划中的具体体现。过去的规划,更重视发展指标,缺少生态保护的刚性约束指标,缺少城市开发边界约束,使得“摊大饼”式的无序蔓延,自然资源过度消耗,成为城市建设中的普遍现象。
此次京津冀“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建设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北京新修编的总体规划,全面统筹融合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资源,搭建全域空间的管控体系,具体划定生态红线、城市增长边界,目前已初步划定的生态红线区面积约占市域面积的73%,生态不可侵犯的刚性约束正在确立。
【具体措施】
年初,北京把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市委市政府的头等大事;年尾,把协同发展作为一个重要部分,落实到政府各部门一把手的年度述职中。推进三地协同发展,不是口号和目标,而落实到了干部考核的刚性约束中。
在京津冀整体层面的规划越硬,更有利于三地发挥各自的“软优势”。作为区域协同发展的国家级试验区,京津冀正在完成的“高难度动作”,必能提升整个地区的“发展指数”,推动三地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区域经济的深度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