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猩猩峡外的沙漠还不能被称为“戈壁”,那在普通地图上,还不过是无名的小点,但是人类的肉眼已经不能望到它的边际,如果在中午阳光正射的时候,那单纯而强烈的反光会使你的眼睛不舒服;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即使偶尔有些驼马的枯骨,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溶入了周围的苍茫;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
对文中“溶入”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驼马枯骨在沙漠强烈的阳光下融化了
B.在茫茫的沙漠中,微小的驼马的枯骨不见了
C.驼马枯骨的微小的光消融在沙漠的一片茫茫中
D.微小的驼马的枯骨的白光和沙漠强烈的阳光形成巨大的反差
2.第二职业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早已存在,但它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而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只要劳动还不能脱离“谋生”的手段,必然有第二职业存在。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个论点,即第二职业:
A.是一切社会都有的普遍现象
B.是一种谋生的通用手段
C.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仍然存在
D.是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手段
3.前来巴塞罗那“朝圣”的年轻学生终年不绝,他们与其说为凭吊中世纪名胜而来,不如说是被安东尼·高迪这位现代主义大师的作品所吸引。毕加索虽说出生于马加尔,但在巴塞罗那的阿吉拉宫,你可以观赏到他从8岁起按年代陈列的琳琅满目的作品。达利早年狂热地迷恋海洋,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有着白色粉墙的渔村里度过,但他超现实主义的天才之作却珍藏在这个艺术的圣地——他的诞生与安息之地。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A.现代主义的作品吸引了年轻的艺术家
B.巴塞罗那是一个绘画艺术的圣殿
C.画家的作品不一定保存在他的出生地
D.年轻学生“朝圣”巴塞罗那不是为了凭吊中世纪名胜
4.正确的观点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客观实际中来的。我们在研究任何一个问题的时候,都要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出发,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给以分析,然后才能在这个问题上形成正确的观点。因此,我们要把正确的观点传达出来,也是离不开材料的。
对这段文字最准确的复述是:
A.正确的观点是从实际材料中出来的
B.正确的观点是经科学分析得出来的
C.正确的观点是通过材料传达出来的
D.正确的观点是在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下,对实际材料进行科学分析得出来的
5.听莫扎特的音乐能够提高智商,这被称作“莫扎特效应”。无论“莫扎特效应”有无这样的神奇功效,音乐在陶冶情操、抚慰心灵上的作用正在逐步显现出来。人类离不开音乐也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通过这段话,可以知道的是:
A.作者认同“莫扎特效应”
B.作者认为音乐能够提高智商
C.看不出作者是否认同“莫扎特效应”
D.音乐在大脑的开发方面起关键作用
1.【答案】C。解析: “微小的白光,也早溶入了周围的苍茫”,分析可知,这里的“苍茫”指的是沙漠的茫茫一片,C项理解正确。A、B两项的说法明显有误,D项“形成巨大的反差”表示对比非常鲜明,与“溶入”意思相悖。本题选C。
2.【答案】C。解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A项中的“一切社会都有”过于绝对,排除;“通用”指可以在各处普遍使用,尽管“第二职业”不只是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但是也不能就此认为其是“通用”手段,排除B;“资本家”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而“第二职业”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故其不可能“是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手段”,排除D。故本题答案为C。
3.【答案】B。解析:文段主要说的是巴塞罗那是一个拥有着浓厚的艺术魅力的地方。四个选项中只有B、D两项提到了关键词“巴塞罗那”,而D项“年轻学生‘朝圣’巴塞罗那的原因”不是文段论述的重点,故排除D,选B。
4.【答案】D。解析:文段谈论的是“正确的观点”的来源问题,分析文段,正确观点的最直接来源就是“客观实际”;“客观实际”又是通过占有材料、分析材料得出的;分析材料的过程中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进行。抓住几个推导的关键点即可得出D项。
5.【答案】C。解析:从材料第二句中“无论‘莫扎特效应’有无这样的神奇功效”可以看出作者对“莫扎特效应”没有作肯定或者否定的评价,所以A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第二句和第三句只能说明音乐对人类有作用,并不能得出“音乐能够提高智商”以及“音乐在大脑的开发方面起关键作用”的结论,所以B、D两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