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消息:阿里巴巴将以2亿美元全资收购豌豆荚,完成收购后,豌豆荚将并入阿里巴巴移动集团。
看多了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并购,似乎已经很久没有出现2亿美元这样的“低价”收购了,对豌豆荚来说,无疑是个悲剧的结局。
笔者在一家智能电视上的第三方应用市场工作,每当和别人聊起工作,为了描述我们的产品,一般都总结为“你可以理解为我们是运行在智能电视上的豌豆荚”,如果对方用过安卓手机,八成是能明白的。
可见豌豆荚曾经的影响力。
在安卓比较早期的时候,豌豆荚积累了大量的用户和口碑,以至于今天被低价收购,依然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互联网世界的很多变革早有预兆,跟不上潮流就等于逆水行舟。豌豆荚的“没落”,很难说是因为豌豆荚自身犯了多大的错误。
豌豆荚曾经为何辉煌
在中国智能手机发展的早期阶段,游戏规则并没有像今日这样细致,BAT巨头们也没有像今日这样强大,在那个草根年代, 应用分发的市场乱象横生,催生了一批黑心商家,也诞生了像豌豆荚这样的优秀的第三方应用市场。
时至今日,豌豆荚仍然携带着一股浓浓的早期移动互联网的味道,访问豌豆荚的官网,从展示图和下载入口来看,豌豆荚的windows版至今仍然被放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离不开PC的帮助,这是早期移动互联网的硬伤之一(可以说也是更早的诺基亚也是死于此),豌豆荚的windows客户端极大的弥补了安卓手机功能上的不足,从而扩大了豌豆荚的市场。
反过来说,今天有谁会为了下载一个应用,用数据线连接电脑和手机呢?在当时,应用分发强大的吸金能力以及初见端倪,很多手机在出厂时就已经被预装多达几十款应用。
2015年,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托专业机构对市场上在售智能手机的多项性能开展了比较试验,结果抽查到的手机中,出厂预装应用最多的达到了71款。
这些预装的应用的存在极大地伤害了手机用户的使用体验,一款干净、安全的第三方应用市场成为很多安卓手机用户的诉求。
在这一时期,豌豆荚顺应潮流成为安卓上最大的第三方应用市场。清新的绿主色调、简洁的UI界面、充满文艺范儿的豌豆设计奖,构成了豌豆荚健康安全的形象。
豌豆荚如今为何没落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但是俗话没有说,时势也能摧毁英雄。
豌豆荚的颓势其实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应用市场作为手机上的下载工具,很难让用户停留:
用户下载App之后,就与应用分发市场没什么关系了。
对此,豌豆荚采取的策略是,搜索化,先后推出了主打视频搜索的资源搜索功能,以及主打应用内内容聚合的客户端“豌豆荚一览”,然而,收效甚微。
自身的缺陷并未得到改善,优势的部分又不断被各路豪强侵夺。
关于豌豆荚如何失去了曾经的优势,我们先来描述一个场景:
假如你现在刚买了一台小米手机,开机后想下载一个知乎APP,会怎么下载?
很可能是这样:先打开小米应用商店,搜索“知乎”并下载安装;如果没搜到的话(冷门APP确实可能会搜不到),打开手机浏览器,搜索“知乎”并下载安装。
你看,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豌豆荚什么事。
这便是豌豆荚如今的尴尬之处。
最近几年,国产智能手机高速发展,小米、华为、vivo、魅族等国产手机厂商如狼似虎,把曾经在中国盛极一时的三星逼出了前五,甚至纷纷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这些国产手机厂商都有几个普遍的特点:硬件的性能和做工越来越好、深度定制的ROM、低廉的价格。
其中,“深度定制的ROM”革了豌豆荚的命,因为每一个深度定制的ROM都会有自家的应用市场,魅族有魅族市场,小米有小米应用商店,小米甚至宣称将来要靠MIUI系统挣钱。
MIUI将来能挣多少钱不好说,但是MIUI现在确确实实可以靠应用分发挣钱,准确的说,每个小米手机的用户在小米商店中下载应用,小米都可以挣到钱。
豌豆荚曾经能挣到的钱都被手机厂商挣走了。
甚至连浏览器和搜索引擎也会来抢豌豆荚的市场份额。
前文提到的场景中,如果用户不选择手机自带的应用市场,通过浏览器访问搜索引擎的话,可能要被“盘剥”两次:
第一次是搜索引擎会把自己的应用分发渠道排在第一位,引导用户下载;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