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伶传》(泛读课文)
《作家作品》
侯方域明末清初诗文作家
参加复社,对魏忠贤进行过斗争
其代表作《壮梅堂文集》等。
《主旨》
通过马伶与李伶较量技艺先败后胜,说明文艺创作的成功在于深入和熟悉生活,并要在现实中学习;事业的成就来自不怕挫折,刻苦钻研,持之以恒。侯方域是复社的成员,痛恨閹党,文中又有讥讽权奸之意。
《疑难词句》
1,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等演到一半,演唱合音律节拍,声音高低快慢,两个班子都演得很好。——因为马伶比不上李伶的演技,感到耻辱,脱掉戏衣走了。——兴化部不肯换别的演员,就停止演出了,而华林部就此特别出名。
2,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俦:同类;
3,问桃花渡,游雨花台。问:探访;
4,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凌:超出;
《课文翻译》
马伶是金陵戏班里的演员。金陵是明朝的留都,祭祀土神、谷神的庙坛和文武百官还都在这里,而且又处在国家太平兴隆时期,人们容易寻欢作乐。那些探访桃叶渡、游览雨花台的男男女女,多到脚趾相错杂的地步。戏班子因演技高而出名的,大约有几十个,而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叫兴化部,一个叫华林部。
一天,有个新安商人聚合两个戏班子举办了一个大堂会,邀请了南京城里所有的贵客文人和那些艳丽的妇人、娴静的淑女,他们没有不来的。安排兴化部在东边的戏台,华林部在西边的戏台。两个戏班子都上演《鸣凤记》传奇,就是所说的椒山先生杨继盛的故事。等到演至一半,若论演唱符合节拍、讲究音律,声调高低快慢富于变化都称得上很好。当演到夏言和严嵩两个宰相争论是否收复河套时,西面戏台扮演宰相严嵩的演员叫李伶,东面戏台则是马伶。坐着的客人于是看着西面的戏台而赞叹,有的人大声呼叫拿酒来,有的人移动坐位更加靠近西面的戏台,头不再转向东面。演出继续进行不久,东面的戏台已不能再演下去了。询问其中的原因,是马伶因比不上李伶而感到耻辱,已经卸妆溜走了。马伶是金陵里善于演唱的著名演员,他走了以后,兴化部又不肯马上用别人替代他,于是竟然停止了演出,而华林部就此特别出名。
走后将近三年,马伶回来了,告知他以前戏班子的所有人,向那个新安商人请求说:“请您今天为我请一次客,把上次那些宾客请来,我希望与华林部一起再演一次《鸣凤记》,奉献一天的欢乐。”演出开始后,不久又演到争论是否收复河套,马伶又扮演宰相严嵩登场。李伶忽然大惊失色,匍匐上前向马伶自称弟子。这一天,兴化部的名声大大超过了华林部。
当天晚上,华林部的人来拜访马伶,说:“您是当今杰出的演员,然而无法胜过李伶。李伶扮演的严嵩宰相已经妙到了极点,您又是从哪儿学来的诀窍而超过李伶的呢?‘’马伶说:”的确是这样,世上的人无法胜过李伶。而李伶又不肯把扮演的诀窍传授给我。我听说
当今宰相昆山人顾秉谦,是与严嵩宰相同一类的人。于是,我跑到京城,请求在他门下做了三年的差役。每天在朝房里伺候他,观察他的行动,仔细听他的话,时间长了就掌握了他的特点,这就是我所拜的老师。‘’华林部的人一直向马伶拜别而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他的祖先是西域人,当时还称他马回回。
侯方域说:马伶自找老师这件事,可真奇特呀!他因李伶演技高超,没有办法求得,竟然跑去侍奉顾秉谦,见到顾秉谦就好像见到了严嵩,以严嵩本人(的言传身教)来教授如何饰演严嵩,怎能不精妙呢?啊!羞愧自己的技艺不如人家,而远走千里,做了三年差役。倘若三年还学不到要学的东西,就仍然不回来。他的意志如此坚定,技艺的精湛又何须再问呢?
《学习要点与难点》
这是人物传记。
作者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本文主要描写马伶与李伶两次较量技艺,前一次较量,详写李伶演出引起的效果,略写马伶的演出。后一次,重点写马伶,而又采取以李伶的“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的反应来衬托的手。
本文的倒叙手法。
文章先写马伶第二次与李伶较量,然后再记述马伶走京师学艺的情况,是倒叙的手法。
故事情节起伏变化,吸引读者探究原委,又以事实为铺垫,使对马伶获胜的原因的揭示更加坚实,充分,令人信服。
本文的写作动机。
侯方域是复社成员,痛恨朝中閹党,写此文意在讥讽朝中奸权。马伶扮演奸相严嵩,却
仿效当朝宰相顾秉谦,一举成功,“见昆山犹之见分宜”,有力地提示了严嵩与顾秉谦是一丘之貉,具有很强的讽刺意义。
《重点段落简析》
文章第三,四段。马伶与李伶第二次较量的情节。
这段情节采用的是倒叙手法。先写较量,再写学艺。可以引起悬念,增强吸引力,以事实为铺垫,使读者信服。
《往事》(泛读课文)
《作家作品》
冰心原名谢婉莹,五四时期涌现的第一批现代作家,“文学研究会”成员;
早期作品有《超人》《寄小读者》《繁星》等等,作品热情歌颂了母爱,童真,大自然。解放后有《樱花赞》《小桔灯》《再寄小读者》。
《往事》是一篇抒情散文,选自《往事》。
《主旨》
文章借想象塑造了海神的形象,揭示赞美了大海温柔沉静,超绝威严,神秘有容,虚怀广博的性格与美德,托物言志,从而启发激励人们培养大海似的品性,陶冶情操,努力做个“海化”的青年。
《课文串讲》
全文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谈海的缘起。交代了谈海之难。
第二部分(3——15自然段)“一次和弟弟们——竞没有一个海化的诗人。”
从谈海说起,由赞颂大海的风姿和品性,引到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第三部分(16自然段)对人生的思索,点出谈海的意义。首尾呼应。
《学习要点与难点》
掌握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作者用大量篇幅想象描写海神的形象,着意突出大海的秉性,用来象征人的性格气质,借大海这一具体的物象,来抒发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认识,体现自己的情感志向,这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
掌握拟人化的写作手法。
作者通过弟弟们之口,把大海当成人来描写,使大海不仅有人的衣着打扮,而且有人的行为感情,并由静到动,将海活化为人。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不仅形象地突出了大海的特性,而且赋予大海明确的象征意味。
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文章开始写我认为海太单调,提不起写海的激情,就是先抑,然后再赞颂海的美德,这是“扬”。
《重点段落简析》
文章开始1——2自然段。
“每次拿起笔来,头一件事忆起的就是海——常常因此默然,终于无语。”
作者反复表示自己常忆起大海,说明她写大海念头已久;并说明写大海之难,大海的深广,内涵丰富,难以把握;这时先抑后扬的手法。
这两小段对全文起到铺垫作用,为下文转入大海象征人格的主题作了情感与内容的铺垫。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