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目标:
本部分共13篇文章,其中文言文7篇,白话文6篇。精读课文7篇,泛读课文6篇。通过13篇记叙文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1)记叙文的有关基础知识;(2)提高分析阅读记叙文的能力;(3)了解掌握有关作者与专书的知识。其中第2点是学习的重点。
2、学习建议:
(1)学生在学习时一定要认真阅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透,熟练掌握课文内的内容。这点十分重要。有的学生过于依靠练习,课文没有读熟,就急急忙忙去做练习,结果本末倒置,没有掌握这门课的知识,所以要在读课文上面下功夫。
(2)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要认真体会,钻研课文后面的“提示”。“提示”使学生掌握知识的一把钥匙,考试的试题大都从“提示”中出。
(3)要认真阅读这一部分后面的《记叙文的特点与写作》,掌握记叙文的基础知识。
3、学习要点与难点
具体课文的要点与难点见课文的《学习要点与难点》。
记叙文部分总的要掌握的重点是,要掌握并灵活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及修辞方法。
顺叙: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如,《郑伯克段于鄢》,《背影》;
倒叙:把人物,事件的结局,或者人物经历,事件过程最精彩,突出的
片断放到前面来写。如《马伶传》。
叙述
插叙:在叙述的过程中,停顿下来,插入另外一段事情,然后再把原叙述的事情接着写下去。如《爱尔克的灯光》。
平叙:在一篇文章中,记叙两件或两件以上的同时发生的事情,、。如《张中丞传后序》。
肖像描写:具体描写人物的外貌,包括容貌,姿态,神情,
服饰等等
语言描写:具体描写人物的独白,潜台词,说的话。
人物描写
行动描写:具体描写人物的行为与动作。
心理描写:具体描写人物的想法,联想,想象,看法。
描写
细节描写:具体描写最能展现人物内心世界与性格的细小环节。如《张中丞传后序》,对南霁云的描写。
自然风光描写:对山水景物的描写。如《始得西山宴游记》
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事件发生的场所,人物活动的背景。如《香市》。
直接抒情: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直接公开表白自己的感情。一般不多见。
借景抒情;如《往事》
间接抒情借事抒情:如《爱尔克的灯光》。
借理抒情:如《张中丞传后序》。
《郑伯克段于鄢》(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的左丘明所著。
记述春秋时期列国之间的矛盾与争斗。
《主旨》
本文通过记述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争权夺利,最后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史事件,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酷无情和虚伪卑鄙。
《疑难辞句》
1,亟请于武公。亟:数次。
2,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不过:不超过;参国:三分之一国都。
3,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贰:两属,西鄙与北鄙这两座城市既听庄公的命令,也要听共叔段的命令。
4,不义不昵,厚将崩。昵:亲近;厚:土地扩大。
5,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完:修治完。聚:积聚;甲:盔甲;卒:兵卒。乘:战车。
6,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隧:动词,挖隧道;
7,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一个国家受不了两个人的统治,君王将对他怎么办?
8,姜氏何厌之有?厌:满足。
9,爱其母,施及庄公。施:影响,推广。
《课文翻译》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来了妻子,名叫武姜。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逆生难
产,使姜氏受到惊吓,所以给他取名叫寤生,于是姜氏就很讨厌他,而偏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她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等到郑庄公继了位,姜氏首先为共叔段请求以“制”为封地,庄公回答说:“制这个地方,是非常险要的城邑,虢叔就死在那里,要其他的城邑我都从命。”于是姜氏要了“京”这个地方,庄公让共叔段居守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大叔。大夫祭仲对郑庄公说:“都邑的城墙超过二百雉(高一丈,长三丈为二雉),那可是国家的祸害呀。古代圣王的规定:大的都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不合法度,不是古代圣王的制度,您将要承受不住了。”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样做,我怎么能躲避这灾祸呢?”祭仲回答:“‘姜氏有什么满足!不如及早给共叔段安排个地方,别让他的势力发展蔓延。一旦蔓延起来,就难以对付了;蔓延的杂草尚且不能根除,何况是国君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了不道义的事,一定会自蹈死地的,你姑且等着瞧他栽跟头吧。”
不久,大叔又使京城西部和北部的边邑明属庄公暗属自己。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忍受有两个君主,您将要对他怎么办呢?要把君位让给大叔的话,我请求去侍奉他,如果不给他,那我请求除掉他,不要让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用不着,他将要自己赶上灾祸。”大叔又将原来两属的地方公开作为自己的郡邑,扩大领地一直到廪延。子封说:“可以(动手)了,地盘扩大了;将会得到中国足彩网的百姓。”庄公说:“对国君不义,对兄长不亲,即使地盘扩大也将要垮台的。”
大叔修治城郭,聚集百姓,打造了盔甲兵器,装备好步兵战车,准备袭击郑国国都,夫人武姜将为共叔段开城门作内应。庄公听说了他们行动的日期,说:“可以啦。”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城。京的百姓背叛了大叔段。大叔段逃到了鄢。庄公攻打到鄢。五月辛丑,大叔段逃出了国界,逃到了共国。
于是庄公就把姜氏放逐到城颍,并对她发誓说:“不到九泉之下,再也不要见到你了。”
不久,庄公就对这件事后悔了。颍考叔是管理颍谷疆界的官,听说了这件事,就献给庄公一些东西。郑庄公赐给他吃的东西,他吃的时候把肉挑到了一边。郑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他回答说:“小人有母亲在世,尝遍了我给他的食物,没有吃过您这儿的带汁的肉,请您让我把肉奉送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奉送,而我却没有啊!”颍考叔说:“能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吗?”郑庄公对他说了其中的缘故,并且告诉他自己很后悔。颍考叔说:“您在这件事上有什么忧虑的呢?如果掘地深到泉水,挖个隧道来相见,那么谁还能说不是(在九泉下相见)呢?”郑公听从了他的意见。庄公进到隧道里赋诗说:“大隧道中,欢乐无穷。”姜氏从隧道里出来赋说:“大隧道外,欢乐畅快。”于是母子又像当初那样了。
君子说:“颍考叔是一个真正的孝子,爱自己的母亲,并且推及到郑庄公身上。《诗经》
上说:“孝子的孝无穷无尽,长久地赐给你同类‘,这大概说的就是颍考叔吧!”
《学习要点与难点》
分析本文的情节与段落层次。
本文情节发展有四个环节:1,交代兄弟不和的原因;2,共叔段野心勃勃,而庄公故意纵其欲,养其恶,等待时机来收拾他;3,共叔段密谋袭郑,庄公出兵伐之;4,庄公幽禁姜氏,后又后悔,采纳颍考叔之计,母子和好。
掌握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这篇文章的重点在于揭露统治者的残酷无情,骨肉残杀。为了表明这个主旨,对战争前共叔段的活动,庄公的态度,写的十分详细,细到说的什么话都写得明明白白;战后幽禁姜氏及采纳颍考叔的计策,也写得十分详细,这都是为了要突出主题思想。而克段于鄢的战争过程因为与表现主题关系不大,因此一笔带过,写的十分简略。
人物性格分析(重点)
郑庄公: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工于心计。姜氏为共叔段请封给“制”这个地方。庄公因为“制”是险要地方,坚决不给,足见其精明;共叔段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庄公表面不动声色,内含杀机,故意纵养其恶。等到时机成熟,火候已到,这才一举击败共叔段。庄公在一怒之下幽禁了母亲,后又怕担上不孝的坏名,采纳颍考叔的计策,为自己摆脱不孝之名找了个台阶。表现他的虚伪。
共叔段:贪婪狂妄,愚昧无知,野心勃勃,先是自己居住的城墙扩大,又命其他城市贰于己。他看庄公没有反应,认为庄公老实可欺,于是发动叛乱,很快就失败了。
姜氏:偏狭昏愦,以私情干政。立长是西周以来继承王位根本制度,她却要进行干涉,埋下了以后骨肉残杀的种子。甚至她帮助共叔段袭郑,来打她另一个儿子,其昏愦可见。
颍考叔:聪慧机敏。他出给庄公的计策,是用偷换概念的方法,庄公说的“黄泉”是黄泉这个词的联想意,引申义,即黄泉代表死亡,地狱;而颍考叔偷换了概念,它采用了黄泉的直指意,本意,黄泉的本意是地下水。这样颍考叔就解决了庄公的一个难题。
掌握本文的细节描写的作用
本文细节描写有“庄公寤生”颍考叔“食舍肉”姜氏母子“隧而相见”等。
“庄公寤生”表现了姜氏偏狭的性格特征,并引起下文的兄弟不和。
颍考叔“食舍肉”,表现了它的聪慧机敏的性格特征;
“隧而相见”表现了庄公的虚伪可笑。
5,以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本文主要人物是郑庄公。
以共叔段贪婪狂妄,衬托庄公的老谋深算。
以姜氏的昏愦,衬托庄公的精明。
以蔡仲,公子吕为国除害的急迫心情,衬托了庄公的城府之深,手段之高。
《重点段落简析》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不义不昵,厚将崩。”
共叔段的性格:贪婪狂妄,不断扩张;
庄公的性格:阴险毒辣,工于心计;
中心人物是庄公,次要人物是共叔段,公子吕。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到衬托的作用。
翻译本段。
《冯谖客孟尝君》(泛读课文)
《作家作品》
战国策属于国别体史书。其整理者为西汉的刘向。
《主旨》
通过冯谖为孟尝君出谋划策,经营三窟,巩固政权的故事,赞扬了冯谖深谋远虑,有胆有识的政治才能,显示了多谋善断的策士在战国时期纵横捭阖的斗争中的重大作用,也暴露了战国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
《课文串讲》
本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描写冯谖初为门客,弹剑唱歌,要鱼,要车,要求抚养老母。
第二部分:3——5自然段。描写冯谖在薛地矫命焚券,为孟尝君“市义”。
第三部分:6——8自然段。描写冯谖经营“三窟”。
第四部分:9自然段。总结冯谖为孟尝君做出的巨大贡献。
《疑难字句》
左右以为君溅之,食以草具。左右认为孟尝君看不起他,就给他吃很差的饭。
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这就是那个唱长铗回去吧的人。
窃以为君市义。我私下认为是为你买了义。
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食物与门下其他客人一样。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揭:高举;过:拜访;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怪:奇怪;衣冠:穿好衣服;
以何市而反?买了甚么东西回来?
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市义者:买的义。乃:才;
《学习要点》
了解冯谖为孟尝君市义行为中的民本思想。
冯谖为孟尝君市义,求得百姓的拥护,巩固孟尝君的地位,在客观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对百姓有一定好处的。这种行为含有“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冯谖的性格特征。
深谋远虑,机智果敢,胆识超人。
掌握先抑后扬的写作特点。
先描写冯谖没有能力,没有本事,这是先抑;然后再描写他的超人的能力与本事,这是扬。
《重点段落分析》
孟尝君曰:“市义奈何?”——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
表现冯谖深谋远虑,机智果敢,胆识超人的性格特征;
通过对话描写,以及用孟尝君衬托方法;
表现了民本思想。
《李将军列传》(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司马迁西汉历史学家。
《史记》1,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共130篇。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
《李将军列传》是一部人物传记。
《主旨》
本文通过记述西汉名将李广功勋卓著,却长期遭受压抑,最终被逼自杀的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对李广才略和人品的钦佩,对李广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揭露了西汉朝廷赏罚不公,刻薄寡恩与黑暗无道的社会现实。
《疑难词句》
1,广家世世受射。受:传授;
2,用善射杀首虏多。用:因为;首:首级;虏:俘获。
3,未到匈奴陈二里所。陈:阵地;所:大约。
4,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正:整齐,严加约束。
5,吏当广所失亡多。当:判决;失亡:损失,死亡;
6,用此,其将兵数困辱。用此:因此;
7,可数百里。可:大约。
8,广军功自如,无赏。如:相当;
9,东道少回远。少:稍微;回远:迂回,路远。
10,军亡导,或失道。亡导:没有向导;或:同“惑”,迷惑。
11,南绝幕。南:向南;绝:渡过;
12,“急诣部,如书。”马上到右将军部队去,就像“命令”上写的。
13,余睹李将军,恂恂如鄙人。诚恳谨慎的样子,就像乡下人一样。
《课文翻译》
李广将军,是陇西成纪人,他的祖先叫李信,在秦朝做将军追获过燕太子丹的那个
人。李广的祖籍在槐里,后来迁移到成纪。李广的家世世代代传授、学习射箭的技艺。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侵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马射箭,作战时斩首和俘获的敌人很多,便做了汉朝的中郎。李广的堂弟李蔡也做了汉朝的中郎。二人都做了武骑常侍,俸禄八百石。李广曾随汉文帝出行,有过冲锋陷阵,攻关克敌以及和猛兽格斗的事迹。而汉文帝说:“可惜呀!你没有遇到好时候,假如让你生在高祖争天下的时代,封个万户侯,难道还在话下吗?”等到汉景帝继位时,李广做陇西都尉,后又调做骑郎将。吴、楚七国叛乱时,李广做了骁骑都尉,跟从主帅太尉周亚夫攻打吴,楚叛乱;立功、扬名在昌邑城下。但因为梁王授给了李广一块将军的印章,所以回到朝廷以后,没有得到奖赏。后来又调为上谷太守。匈奴每天来跟李广交锋打仗,典属国公孙昆邪对着皇帝哭着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可是他依仗着自己的才能,屡次跟匈奴对阵做战,恐怕他要阵亡。”于是(皇上)就调他做了上郡太守。后来李广又辗转出任边郡太守,又调任上郡。李广曾做过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都以奋力作战而闻名。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天子派一名受宠幸的宦官跟随李广统帅练兵,抗击匈奴。(一天),这
位宦官带领几十个骑兵放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和他们打了起来,三个匈奴人转身放箭,射伤了这个宦官,射杀他的骑兵将要射光了。这个宦官跑回大营。李广说:“这一定是射雕
的人。“李广于是立即率领百名骑兵放马追逐那三个人。三个人失掉了马正在徒步行走,已走出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分开左、右两翼包抄;而李广亲自射杀那三个人,射杀了两个,活捉了一个。(一审),果然是匈奴射雕的人。把他捆好,上马(正待回师),忽然看见远处有数千名匈奴的骑兵。(匈奴一方)看见李广,认为李广他们是诱敌骑兵,都很惊慌,急忙上山布阵。李广的一百名骑兵都非常恐慌,想要骑着马加速往回跑。李广说:”我们离开大部队好几十里,现在就这样凭几百号骑兵往回逃,匈奴追射我们的话,立刻全军覆没。如今我们留下来,匈奴一定认为我们是大部队派来引诱他们的,一定不敢袭击我们。“于是李广命令众骑兵说:”前进!“向前,在不到匈奴阵地二里左右的地方停了下来。李广下令说:”全部下马,解下马鞍!“他的骑兵说:匈奴兵多而且离得近,一旦有危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匈奴人认为我们会逃跑,现在全部解下马鞍来表示不逃,以此来坚定他们(认为我们是诱骑)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匈奴的骑兵就没敢出击。有一个骑马的匈奴将领出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上马跟十几个骑兵一面飞奔一面放箭,射杀了匈奴的白马将,然后又回到自己的骑兵中,解下马鞍;命令士兵全都把马放开,卧地休息。这时,正赶上天黑下来,匈奴始终认为李广这支小部队很奇怪,不敢出击。半夜时,匈奴也以为汉朝有伏兵在旁边,打算夜里攻取他们,因此,全部带兵离去了。天刚亮,李广才回到他的主力部队。主力部队因为不知李广他们的去向,所以没有跟从接应。
家居了很久,孝景帝死了,武帝即位,皇帝身边的亲信认为李广是名将,因此,李广从上郡太守的职位调到朝廷做了未央宫卫尉,程不识也被任命为长乐宫卫尉。程不识过去与李广都以边郡太守的职衔率领军队驻守边防。到了进击匈奴的时候,李广行军没有(严格的)部队编制和行列阵势,靠拢水草好的地方驻扎,停宿休息时,人人自便,不用敲击刁斗巡更的哨兵,其司令部没有繁杂的文书报表,然也把哨兵远远地派出去,从没有遇到过祸患。程不识严格地管理部队的行军、驻营、列阵,敲击刁斗巡查,军中办公的官员治理文牍一直到天亮,军中不得休息,然而也未曾遇到祸患。程不识说:“李广治军十分简单省事。但是如果敌人仓猝之间来侵犯,他是无法阻挡的。可是他的战士也安逸快乐,都心甘情愿地为他去死。我军虽然治军繁琐苛细,但是敌人也不能侵犯我。”这时,汉朝边郡上,李广和程不识都是名将,然而匈奴惧怕李广的谋略,士兵也多乐意跟随李广而以跟从程不识为苦。程不识在孝景帝的时候,因为屡次直言敢谏,做了太中大夫,为人正直,谨守法度。
后来,汉朝用马邑城引诱单于,派大军埋伏在马邑旁边的山谷中,李广被任命为骁骑将军;隶属于护国将军韩安国。当时单于发觉了汉朝的谋略,率军离去,汉朝的军队全都没有立功。
这之后过了四年,李广凭着卫尉的身份做了将军,由山西雁门关出发攻打匈奴,匈奴的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军队,活捉了李广。单于平素听说李广有才能,下命令说:“抓到李广必须活着送来。”匈奴的骑兵抓住了李广,李广当时受伤很重,他们把李广放在两马中间结个大网兜,让李广躺卧在里面。走了十几里,李广装死,斜眼看见旁边有一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跃起窜上那匈奴少年的马背,顺势推落了少年,取过他的弓,鞭马向南飞奔几十里,又重新汇合他散余的军队,于是带领他们进入边关。匈奴有数百骑兵追捕李广,李广边跑边取出那少年的弓,射杀追兵,因为这个缘故才得以脱身。于是回到汉朝,汉朝廷把李广下交给执法官吏审理,执法官吏判决李广的军队损失伤亡众多,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判处斩首,李广出钱赎罪,得免予死罪,降为平民。
接着,李广在家住了几年。李广家和原颖阴侯的孙子隐居山野,住在蓝田南山中射箭、打猎。曾在夜里带着一名随从骑马出游,跟人在田野间喝酒。回到霸陵的驿亭时,霸陵尉官喝醉了,吆喝着阻止李广。李广的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尉官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能夜行,何况是前任呢!”阻止李广,让他在亭中过夜。过不多时,匈奴人杀死了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将军,后来韩将军迁徙到右北平郡。于是天子就召令李广,任命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立即请求朝廷派那个霸陵尉跟随他一起到右北平去,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
李广在右北平,匈奴听说了,称他为“汉朝的飞将军”,避开他好几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李广出外打猎,见草中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而用箭射它,射中石头,箭头全部陷入石中。仔细一看,原来是石头。于是再重新射它,却始终不能再射进石头里去了。李广住过的郡,听说有虎,也曾亲自射猎。住在右北平时,有一次去射虎,老虎跳起伤了他。他也终于射死了老虎。
李广为人廉洁,得到赏赐总是分给他的部下,饮食起居都与士兵一样。李广一生,直到他死,担任年俸二千石的官职有四十多年,家里没有多余的财产,始终不谈家产的事情。李广身材高大,手臂像猿一样。他擅长射箭也是天生的,他的子孙或别人向他学,没有人能
赶得上他。他不善言辞,话也不多,与人闲居,就在地上画军阵,画出阔狭相间的行列代替军队的阵势,以射中阔或狭来判定胜负,决定由谁饮酒。专门以射箭为游戏,直到死都是这样。李广带兵,到了缺粮缺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不喝过,李广不走近水边,士兵不全部进食,他不尝一口。(他对士兵)宽厚和蔼而不苛刻,士兵都因此乐于为他所用。他射箭时,见敌人逼近,不到几十步以内,估计射不中就不放箭,一发弓,敌人就应弦声而倒下。因此,他带兵多次被困受辱,他射猛兽时也曾被猛兽所伤害。
过了不久,石建死了。于是皇帝下诏书令李广代替石建为郎中令。元朔六年,李广又做了后将军,跟从大将军卫青的军队,从定襄出发攻打匈奴。军中的将领有很多因为斩杀敌人的首级,俘获敌人的人数达到朝廷行赏的标准,凭着军功封为侯爵,然李广的军队没有军功。
这之后过了二年,李广以郎中令的身份率四千骑兵出发攻打匈奴。博望侯张骞率领一万骑兵跟他一同出发,分道进军。大约行军了几百里,匈奴左贤主率领四万骑兵包围了李广。李广军中的士兵都很恐慌。李广于是他的儿子李敢前往冲击敌人。李敢只带了几十个骑兵,直穿匈奴阵地,从其左右又返回来,并且告诉大家:“匈奴容易对付罢了!”军士们才安定下来。李广把部队排成圆形的阵势,所有的人面朝匈奴射击。匈奴的箭就像下雨般地射来。汉军的战士死亡大半,汉军的箭也将要射完了。李广令士兵拉满弓而不发射,而李广亲自用大黄强弩射杀匈奴的副将,使得匈奴的气势懈怠。这时正赶上日落,汉军的官兵全都面无人色。李广却神色如前,整顿军队。李广军中的人打这以后更佩服他的英勇。第二天,又开战,_博望侯的军队也赶来了,匈奴的军队这才解围离去。汉军疲惫,不能追击。
这时李广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收兵回朝。博望侯因滞留延误而未能在规定日期到达,判处死刑,他出钱赎买,兔去死刑,降为百姓。李广所立的军功与应得的罚相抵,所以没有受赏。
当初;李广的堂弟李蔡跟李广一起侍奉孝文帝。到了景帝时,李蔡积累功劳做到二千石的官。孝武帝时又做了诸侯国代国的国相。在元朔五年作为轻车将军,跟从大将军出击右
贤王;有功,符合国家行赏的标准,封为了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替公孙弘做了丞相;李蔡的为人在下等里的中等,名声在李广之下太远了。然而李广却得不到封邑,官位也只不过在九卿之列。而李蔡封侯,高官到三公。李广的部下都有的封侯了。李广曾跟善于望气以测知凶吉的王朔私下说:“自从汉朝抗击匈奴以来,我李广没有一次不在其中。然而许多校尉以下的官员,才能算不上中等人,都因抗击匈奴立功而得以封侯的有几十人。而我李广不在人后,竟然没有一点功劳而得到封邑,这原因是什么呢?难道是我的相貌不应当封侯吗?还是本来命中注定的?”王朔说:“将军你自己想想,难道你曾有作过什么遗憾的事么?”李广回答:“我过去做陇西太守时候,羌族人曾起兵反汉,我诱使他们投降,投降的人八百多人,我假装同意他们投降,当天就把他们都杀了,到今天为止,最大的遗憾只此一件!”王朔说:“灾祸没有比杀戮已经投降的人更大的了,这就是将军您为什么得不到封侯的原因啊!”
此后二年,大将军(卫青)及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抗击匈奴。李广屡次亲自请求随行参战。汉武帝以李广年老为由,不允许。过了好久,才答应了,让李广担任为前将军。这一年正是元狩四年。
李广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出了关塞以后,卫青捕到了一个俘虏,得知了单于的住处,就亲自率领精兵去追单于,却命令李广的军队合并到右将军的部队中去,从东路出击。东路稍绕远,而卫青大部队的行军路上,因为水草很少,不便屯扎宿营。李广亲自请求说:“我的职务本来是前将军,如今大将军竟下命令调我从东道出兵。况且我从年轻束发时就一直与匈奴作战,今天才得到一个与单于对战的机会,我愿意担当先锋,先跟单于拼一死战。”大将军卫青私下里受到皇帝的告诫,认为李广年纪已老,命不好,不要让他跟单于对战,恐怕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这时公孙敖刚刚失掉封侯,担任中将军,跟随大将军(出击匈奴),大将军想让公孙敖跟自己一起与单于对战,所以调开了前将军李广。李广当时也知道内情,因此,坚决地向大将军辞命不受。大将军不听,命令长史写道军令,封好送到李广的军部,说:“赶到右将军的军部去,照文书上所说的办。”李广没有向大将军卫青辞行就起程了,心里特别生气地来到军部,率领军队与右将军赵食其会师从东道出发。军队里没有向导,迷失了道路,耽误了与大将军会师的约期。大将军与单于交战,单于逃跑了,未能抓获他,只得回军。回师向南,横穿沙漠,遇到了前将军(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李广见过大将军,就回到自己的军中。大将军派长史拿着酒饭馈赠李广,借机询问李广和赵食其迷失道路的情况,准备上书报告天子军事详情。李广不予回答。大将军又派长史马上督责李广的僚属前去对质听审。李广说:“众校尉没有过错,是我自己迷失了道路,我现在就亲自到卫青的军部上报军情。”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开始,跟匈奴打了大大小小七十多回仗,而今很幸运跟从大将军出征,有了跟单于交战的机会。然而在将军又调开了我的部队,(从东路出击)行军绕远,而且又迷失了道路,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李广的年龄已六十多了,终究不能再去对答那些执法法官的审问了。”说完就抽出刀来自杀了。李广军中的军官、大夫等全军上下都痛哭失声。老百姓听说了这件事,无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也不论年老的还是年少的,都为他流了泪。而右将军赵食其被单独交给了执法官吏,罪当处死,他出钱赎罪,被降为平民。
太史公司马迁说:“《论语》上说:”(为官的人)本身行得正,即使没有命令人们也会跟你去做;为官的人本身不正,即使有命令,人们也不会听从。‘“这话正是说的李将军吧!我看那李将军,实在憨厚得像个乡下人,嘴不善于说话,等到他死的那天,天下人无论是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的死感到极度的悲哀,他那忠实的心,真是被士大夫所信任啊!谚语说:”桃树和李树虽不会说话,但树下自然被踏出一条道,这话说的虽然是小事,但是却可以比喻李广伟大的人格啊。“
《学习要点与难点》
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包括两方面内容,1,记述李广的才能和品行;2,写出李广一生的不幸遭遇。
李广才气天下无双,骁勇善战,机智勇敢,胆略过人,使匈奴闻风丧胆。他轻财爱士,身先士卒,忠实诚信,深受广大将士的爱戴。但是,他生不逢时,一生遭遇不幸。长期遭受压抑,最终被逼自杀。文章又通过名声比李广差得很远的李蔡相正反对比,揭露了西汉王朝赏罚不公,刻薄寡恩的社会现实。
2,文末作者赞语的含义。
太史公就是司马迁本文。这段赞语表达了司马迁对李广的赞美,引用《论语》的话,赞美李广立身端正,以身作则的品质。并用谚语,进一步深情地歌颂了李广的品德。
3,李广的性格特征。
李广的性格特征可分为主要性格特征和次要性格特征。
主要性格特征:通过四个大战役,上郡遭遇战,雁门出击战,右北平之战,随卫青出征,表现了骁勇善战,从容镇定,临危不惧,机智勇敢,善于应变,胆识过人。
次要性格特征: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表现了李广负能使气,轻财爱士,口讷少言,忠实诚信。
对比手法的运用。(重点)
本文大量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主要对比有五处。
与匈奴射雕者对比。射雕者伤中贵人,杀其骑将尽,而李广亲射杀二人,擒一人。
与部下对比。上郡遭遇战。遭遇匈奴大队人马,李广部下惊慌要跑,而李广却沉着镇定,抓住匈奴摸不清他们的底细,以为是“诱饵”,采取“兵不厌诈”的大胆措施,化被动为主动。
与程不识对比。两人带军打仗,程不识治军严谨,李广治军简易,而匈奴更怕李广,士兵更愿意跟随李广。写出了李广治军的特点,受到士兵的拥戴的原因。
与李蔡对比。李蔡人品下中等,却封侯,位至丞相。李广功勋卓著,人品高尚,却长期遭受压抑,不能封侯。此一对比,揭露了西汉王朝朝廷的赏罚不公。
与部下对比。右北平之战。面对强大的敌人,士兵吓得面无人色,而李广益治军,意气自如。
细节描写的作用,
本文的细节描写很多,略举一二。
雁门出击战。李广兵败被俘,装死,然后“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脱险。
表现李广的机智善骑。
善射,见草中石——。“中石没镞”表现李广的膂力过人。
右北平之战,汉军死伤过半,箭也快完了。李广命军士拉满弓不发,自己用强弓射杀敌军。表现了李广沉着善战。
《重点段落简析》
1,文章第二段
“广乃遂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这段描写上郡遭遇战;
描写李广精于骑射,勇猛善战,足智多谋,临阵不乱。
通过典型情节,李广的言行来刻画李广的性格;同时运用对比手法。
2,文章第七段。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这段表现李广的性格是:轻财爱士,善射;
“射宽狭以饮”属于细节描写。
李广射箭的特点是:非在数十步,度不中不发。
士兵拥戴李广的原因是:爱护士兵,身先士卒,对部下宽缓不苛。
3,文章第11段。
“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
这段话写的是:李广与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的李蔡相对比,来突出李广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
采用的是对比手法。
李广与李蔡的对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压抑人才,赏罚不公的现实。
《张中丞传后叙》(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韩愈见议论文的《答李翊书》的介绍。
“后叙”写在文章后面的跋文。“叙”同于“序”。
本文就是作者阅读了《张巡传》后,感到有所不足,于是又对张巡,许远事迹作了一些补充,所以称作后叙。
《主旨》
唐明皇时,发生了安史之乱,叛军从河北出兵,攻入河南,一路之上没有遇到唐朝军队的抵抗。只有在睢阳(今商丘)遇到张巡,许远的顽强抵抗,牵扯叛军的兵力,一定程度延缓了叛军的进攻。而当时没有一支唐朝的军队来增援他们。后来,睢阳城被叛军攻克,张巡,许远英勇不屈,被叛军杀害。安史之乱被平熄后,当时畏敌如虎,不肯出兵救援张巡,许远的人反而出来诬蔑张巡,许远。韩愈写作了这篇文章,一来为张巡,许远辨冤,二来记述了张巡,许远一些轶闻趣事。
本文通过驳斥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记述南霁云及补记张巡,许远的一些逸事,赞美了安史之乱时,抗击叛军的英雄,斥责了一些小人对这些英雄的诬蔑。
《疑难词句》
1,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就虏:被俘;辞服:说了屈服的话。
2,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尤:责备;
3,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就尽:就要覆灭;日滋:一天天增加;
4,具食与乐,延霁云坐。具:备办;延:请;
5,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颜色:脸色;阳阳:安祥的样子;
6,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即使是很笨的人也能计算时日而且知道死期快到了。疑难
7,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精:精密,周到;
《课文翻译》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我和吴郡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了李翰作的《张巡传》。李翰以善于写文章自负,写的这篇传记也细致周详。可遗憾的是还有缺失之处:没有为许远写传,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许远虽然才能好像赶不上张巡,但是打开城门接纳张巡,官位本来在张巡之上,却把权力交给张巡,自己反倒位处张巡之下,没有怀疑猜忌之心,最终与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英名;城陷被俘,只是与张巡死的先后不一样。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通晓两位父亲的心志,认为张巡死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怕死而向敌人投降。许远如果真的怕死,何苦坚守孤城,吃掉其爱妾的肉,和贼人对抗而不投降呢?当他们在被围困的时候,外面连蚂蚁大小的援助都没有,所忠于的,是国家和君主;而贼人却偏偏以国家已灭君王已死来劝降。许远见救援不来,而贼人却不断增多,肯定认为这些话是真的,外面等不到救兵仍然死守,人与人互相吃都快吃光了,连笨人也能计算日子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了。许远不怕死也就很明确了。哪有城被攻破其下属都死了,惟独自己蒙受羞愧耻辱以求苟活的?即使再愚蠢的人也不忍心这样做,唉!却说许远这样的贤才做这种事?
那些议论者又说许远和张巡分头守城,城被攻陷时,是从许远把守的地方开始的。以此来诽谤许远,这又和小孩的见解没有什么差别。人要死的时候,他的五脏六腑肯定有一个地方先得了病;将绳子拉断,肯定有一个地方先断开。旁观者看到了这些,从而归罪于这些地方,这在道理上是根本讲不通的!小人好议论,不愿意成人之美,真是这样啊!像张巡、许远的功劳,如此卓越,还不能幸免,那么其他人又怎么说呢?
当时张许二公开始守睢阳时,怎能不懂得如果最终没有救兵,就事先弃城转移呢?假如这个城不守,及时转移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用呢?等到外面没有援兵非常困难的时候,再带领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瘦弱的残兵,虽然想撤离,也肯定到不了目的地。张、许二人那样贤明,对这一问题已经考虑得很周密了。守住一个睢阳城,捍卫了整个天下,率领千百个丧失殆尽的士卒,与上百万日益增加的叛军交战,保护住了江淮地区,遏制住叛军的攻势,唐朝天下没有灭亡,这是谁的功劳呢?在当时,放弃城池而保存自己实力的,不是一个两个,手中握有强大兵力而作壁上观者,有一圈。不去追究谴责这些人,而指责张、许两位死守城池,也可以看出他们是自己站到了叛逆乱贼一边,制造出夸大不实之辞帮助敌人进攻。
我曾在汴州、徐州二府做事,多次往返于两府之间,亲自到所谓双庙祭奠过。那里的老人常常讲张巡、许远时的故事: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的时候,贺兰嫉妒张巡、许远的名声威望和业绩超过自己,不肯出兵相救;他喜欢南霁云的勇武豪壮,不听他的劝说,勉强留他,准备好宴席和音乐,请南霁云入座。南霁云慷慨陈词:“我来的时候,睢阳城里的人,已经有一个多月没吃上饭了!我虽然想独自吃,在道义上不忍心;即使吃了,也咽不下去!‘’于是拔出自己的佩刀,砍下自己的一个手指,鲜血淋漓,给贺兰进明看。在座的人大吃一惊,都被南霁云的行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南霁云知道贺兰终究没有为他出兵的意思,就飞驰而去;临出城时,抽出箭射向寺庙里的佛塔,箭身一半射进塔的砖瓦里,说:”等我回到睢阳打败敌军,一定消灭贺兰进明,这枝箭就是用来做标记的。‘’我在贞元年间路过泗州,船上还有人指着告诉我。城陷落时,贼人用刀威胁张巡投降,张巡不屈,即被拉走,将要斩首。又去威胁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说话。张巡大喊道:“南八,男子汉死就死了,不能为不义屈服!‘’南霁云笑着说:”我本想是另有作为的;您有话,我哪里敢不死呢!‘’即不屈而死。
张籍说:“有个叫于嵩的人,小时跟随张巡;等到张巡起事,他也经常在围城中。我大历年间曾在和州乌江县见到于嵩,于嵩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于嵩因为张巡的推荐曾做临涣县尉,他非常好学,什么书都读。我那时还小,粗略地问了张巡、许远的事,没能详细询问。于嵩说张巡身高七尺多,胡须长得像神仙。曾经见于嵩读《汉书》。,对于嵩说:”为什么花这么长时间读它?,于嵩说:还没读熟。张巡说:“我读书不超过三遍,终身不忘。‘于是背诵于嵩所读的书,整卷不错一个字。于嵩很吃惊,以为张巡只是偶然熟悉这一卷,就胡乱抽出其他卷来试验,都是一样。于嵩又取架上其他书来考张巡,张巡随口背诵,毫无迟疑。于嵩跟随张巡很久,也没有看到张巡经常读书。写文章,拿起纸笔,立刻就写,从不打草稿。开始守睢阳的时候,士兵近万人,城中的居民也将近几万人,张巡只要见过一面问过姓名,以后没有不认识的。张巡发怒的时候,胡须就张开。等到城陷落时,贼人绑着张巡等数十人坐到一起,马上就要杀头了。张巡起来,那些人见张巡起来,有的站起来有的哭泣。张巡说:你们不要怕!死,这是命中注定的。大家都哭泣不能抬头看他。张巡临近被杀的时候,面色不慌乱,安详得就像平常一样。许远是一个宽厚长者,他的外貌和他的内心一样宽厚;与张巡同年出生,月份上比张巡小,称张巡为兄长。死时四十九岁。”
于嵩贞元初死在毫州和宋州之间。有传言说于嵩有田地在亳州和宋州之间,被军人霸占,于嵩将要到州里告状评理,被军人杀害。于嵩没有孩子,这是张籍说的。
《学习要点与难点》
本篇文章议论与叙事并重的特点(重点)
本文前部分是议论文,属于驳论;
后部分是记叙文。
前部分驳斥从两个方面驳斥了对许远的诬蔑,从一个方面驳斥了对张巡,许远守睢阳这件事情的诬蔑,赞扬了他们捍卫天下的事迹;
后部分记叙了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英雄事迹,补记了张巡,许远的事情。
两部分各有侧重,但相辅相成,有内在的紧密联系。前面是后面的纲,后面是前面的事实佐证,紧紧围绕主旨。
前面驳论所采用的论据与论证方法。
所用的都是事实论据。驳“许远畏死”,用许远让位授权,在无外援时,仍然死守的事实。驳“张巡,许远就不该死守睢阳”,联系当时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外援不到,张巡,许远死守睢阳捍卫天下的事实。
驳“城之陷,自远所分始”。论证方法类比法。连用两个比喻,以此证明睢阳被攻陷,势在必然。
人物的性格特征。
张巡:忠心报国,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
许远:宽厚谦和,为国让贤,以死报国。
南霁云:深明大义,疾恶如仇,忠贞刚烈。
本文的细节描写。
南霁云的“抽刀断指”,“抽矢射塔”两个细节描写,刻画了人物的刚烈,疾恶如仇的个性。
张巡的“读书尽卷不错一字”,“于嵩取书架上的书问巡,巡应对无误”,“操笔立书”等等均是细节描写。表现了张巡的博闻强记,文思敏捷的性格特征。
人物之间的相互映衬和衬托。
张巡,许远,南霁云之间是相互映衬。例1,许远位在张巡之上,却让位给张巡,自处于其下。既突出许远的让贤,又映衬了张巡的才能。例2,睢阳城陷,敌人劝降南霁云,张巡与南霁云一呼一答,两人互相映衬,更显出两人的英雄气概。
南霁云乞师贺兰一段,以反面人物贺兰的卑鄙反衬了南霁云的忠贞刚烈的性格特征。
《重点段落简析》
1,“二公之賢,其讲之精矣——设淫辞而助攻也。”
这段话是驳斥“二公以死守”的诬蔑。
“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属于对偶句。
论证手法为对比,用张巡,许远英勇抗敌的事实与那些“弃城图存”,“擅强兵坐而视者”相对比。论据为事实论据;
翻译这段。
2,“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船上人犹指以相语。”
这段是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细节有两处:一处“抽刀断指”,另一处:“抽矢射塔”。
用反面人物贺兰进明来反衬南霁云的英雄气概。
“一座皆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属于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来写南霁云的刚烈性格。“船上人犹指以相语”,也是侧面描写,从侧面来说明百姓永远在怀念着英雄。
(4)翻译这段话。
《种树郭橐驼传》(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参加王叔文变法,变法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任柳州刺使,世称柳柳州;
与韩愈齐名,同为古文运动的创导者。
作品有《柳河东集》。
《种树郭橐驼传》是寓言性传记文。
《主旨》
文章通过郭橐驼善于养树的寓言故事,揭露了当时统治者政令繁多的社会弊端,阐发了作者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
《疑难词句》
1,驼业种树。业:以——为业。
2,且硕茂,早实以蕃。硕茂:高大茂盛;实:结果实;蕃:多;
3,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寿:活得长久;孳:繁殖得多;
4,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天:自然规律;致:使获得,让——自然发展;
性:树木的本性。
5,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用手指去抓;肤;树皮;
6,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字:养育;遂:喂养好,使动用法;
7,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在移栽它时,像爱护自己的子女,栽完后,不再管它,就想弃掉一般。
8,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所以我只是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甚么办法能使他高大茂盛;我只是不抑制损伤他的果实罢了,并不是有甚么办法能使它的果实结的又早又多。
9,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可是,我住在乡里,看见当官的喜欢繁琐地发布命令,好像是很爱百姓,结果因此给人民带来祸患。
10,故病且怠。病:困苦怠:疲劳
《课文翻译》
郭橐驼,不知他最初叫什么名字。由于得了佝偻病,走路时隆背俯身,有点像骆驼的样子,以乡里人把他叫“橐驼‘’。橐驼听了这个称呼说:”很好,这样叫我确实很是恰当。“因此便放弃了原来的名字,也自称作”橐驼‘’。
他居住的地方叫丰乐乡,在长安城的西边。橐驼的职业是种树,凡是长安那些豪门富人建造观赏游乐的园林,以及种果树卖钱的,都争相雇用他。考察橐驼种的树,或者移植的,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尽管是偷偷仿效,也没有谁能赶得上他。有人问他这是什么原因,他回答说:“我并不能使树活得久而且繁殖增多,只不过能顺着树木的天性,使它的本性能够得到充分发展罢了。种树的方法,一般来说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移栽树木要保留根部的旧土,土要砸密实,种完后就不要再去动它,也不必担心它不能成活,离开后就不必再照管它了。栽种时要像养育自己子女一样,种完之后,放到那里就如同扔掉一样。这样,树木的天性没有被破坏,它的本性就能得到发展了。所以说,我只不过是不妨害树木的自然生长而已,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使他高大茂盛;我不过是不抑制和损耗它的果实罢了,并没有什么使它的果实早熟多结的诀窍。别人种树却不是这样,树根屈曲,并且换了土,培土时不是过多就是过少。即使有不那样做的人,却又过分地关心它的生长,过多地忧虑它不能成活。早晨去看看,晚上去摸摸,刚刚离开就又回头来看看。甚至用指甲抠破树皮来检验树的死活,摇动树根来观察培的土是松是实,因而树木的本性就逐渐被破坏了。这样做,虽说是爱护它,实际是害它;虽说是为它担心,其实是以它为敌。所以比不上我啊。其实我又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发问的人说:“把你这些种树的道理运用到为官治民上,可以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管理百姓不是我的事情。但我住在乡里,看到那些做官的喜欢颁布繁多的政令,似乎是很爱惜百姓,但最后,却给百姓带来了灾难。一天到晚只见衙役来了就喊:”官府下令催促你们耕作,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快点缫你们的丝,快点织你们的布,抚养好你们的小孩,喂养好你们的鸡和猪!,又是擂鼓召集他们,又是敲梆子传呼他们。我们这些小小百姓,即使放下碗筷不吃饭,专来招待这些官吏都应接不暇,又哪有时间使我们子孙兴旺,生活安定呢?因此才困苦劳累到这种程度。那么,这些人同我那些种树的同行们,大概也有类似之处吧!‘’
发问的人高兴地说:“这不是很好吗?我问怎样养树,却从中获得了治民的道理。‘’于是
记下这件事,当作为官的警示语吧!
《学习要点与难点》
识记这是一篇借为人物立传的形式发生议论的寓言性传记文。
掌握本文整体上的类比进行说理的方法。
在说理上,从整体上面采用“种树”与“治民”类比的方法。从种树与治民的指导思想看,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治民要“蕃吾生而安吾性”,形成类比;
在实际种树的方法,“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与治民要让百姓休养生息相类比;
在结果上面,种树“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治民“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相类比。
掌握本文对比的手法。
在课文的第三段,以郭橐驼善于种树与他植者不善种树进行对比。郭橐驼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而他植者却使“木之性日以离”;郭橐驼种树依照树木的本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而他植者“根拳而土易”等等;郭橐驼“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他植者“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对比手法的应用,为下文进行种树与治民的类比作了充分的铺垫。
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文章描写他植者种树,对种树马马虎虎的情况,仅一笔带过,写得十分简略;而对“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的情况则详细加以描写,写得很细。详写这种情况是为了与后面“长者好烦其令”进行类比的,使文章脉络前后照应,贯通一致。
《重点段落简析》
文章第三段中间“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故不我若也。”
划分层次。
第一层,由开始到“非有能早而蕃之也”。写郭橐驼善种树的原因;
第二层,从“他植者则不然”到“故不我若也”。写他植者不善种树的原因;
郭橐驼善种树的原因: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运用的是对比手法。
他植者不善种树的原因是:一,态度马虎;二,“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