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游戏_中国足彩网¥体育资讯$

东华理工大学2017年各学院各招生专业简介
来源:东华理工大学 阅读:7807 次 日期:2017-06-17 14:48:31
温馨提示:易贤网小编为您整理了“东华理工大学2017年各学院各招生专业简介”,方便广大网友查阅!

地球科学学院

(网址http://dkxy.ecut.edu.cn咨询电话:0791-83897365)

一、基本情况

地球科学学院是以地学为优势、以核资源勘查工程为特色,理工相结合,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教学单位。学院是在1956年创办的地质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下设地质系、城乡规划系、采矿工程系3个教学系,拥有资源勘查工程、地球化学、采矿工程、城乡规划、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6个本科专业,其中资源勘查工程为国家特色专业与国防重点建设专业,地球化学为江西省特色专业。学院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授权点,“地质学”、“地理学”、“土地资源管理”、“地质工程”等硕士授权点,其中“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为江西省高水平学科与江西省示范性硕士点,地质学为江西省重点学科。学院有本科、研究生和高职多种办学层次,在校本科生1000余人,研究生200余人。拥有《普通地质学》、《结晶矿物学》、《铀资源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等4门江西省精品课程。学院所属“地质博物馆”为江西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二、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95人,专职教师74人。拥有一支以教授、副教授为骨干,博士、硕士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其中博士61人,硕士22人;教授20人,副教授18人;拥有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0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8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3人。学院拥有“资源勘查工程”江西省教学创新团队和“核资源勘查与方法研究”江西省科技创新团队、东华理工大学“基础地质学课程群”教学团队。

三、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放射性地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核资源与环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放射性地质与勘探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和“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拥有2个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核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中心、核设施数字工程实验中心。学院实验教学中心设有基础地质、构造地质、矿床地质、遥感地质、岩矿鉴定、土地规划与评价、采矿工程等教学实验室,实验教学体系完善。先后建成了浙江杭州、浙江江山、江西相山、江西龙虎山、江西庐山、江西赣州、湖南等16个野外专业教学实习基地,建立了江西相山火山岩型铀矿、内蒙鄂尔多斯砂岩型铀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习基地。

学院把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之一。学生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外科技活动中参加科研工作的人数占80%以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比例达100%,在全国“挑战杯”、数学建模、全国地质技能竞赛、城乡规划和采矿工程设计大赛、英语竞赛等活动中屡获佳绩。

近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90%以上,考研平均录取率为25%以上,连续多年位居全校第一,综合就业质量位列全校前茅。历届毕业生已在国防科技、国土资源、水利水电、石油冶金、城建规划、环境保护、核电产业及高校院所等部门、企事业单位成为骨干,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四、科学研究与国际交流

学院充分利用自身学科与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和完成国际原子能机构项目、国家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科技工业项目、国土资源部科技项目、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等科研项目300多项。在铀及多金属成矿理论、成矿区划、核废物地质处置、丹霞地貌与旅游开发、遥感与信息系统研究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近5年,我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6项,同时获得了国家地调项目、国防基础研究等重大项目的支持,科研到账经费近1.6亿元。科研成果获国防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近60篇,出版专著12部。

学院注重对外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学科建设具有国际化特色。近5年,我院选派了100多名年轻骨干教师赴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和培训,邀请国内外地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组织学院研究生导师、博士开展研究生系列学术讲座200余场,并成功举办了砂岩型铀矿国际研讨会及沉积地质学专业年会等,活跃了学院学术交流氛围。

五、专业介绍

1. 081403资源勘查工程 【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前身是创建于1956年的放射性普查与勘探专业,于1998年更名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是全国最具特色的核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之一,该专业先后被列入国家管理专业、国防重点专业、江西省品牌专业;2008年获国家级特色专业,2012年获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985年开始招硕士研究生, 2013年开始招博士研究生。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59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6人,具博士学位43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33人。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3人。拥有“资源勘查工程”江西省教学创新团队,东华理工大学“基础地质学课程群”教学团队。

专业特色:依托专业优势,取得了一大批有特色、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先后出版了《铀资源地质学》、《铀资源勘查学》、《大地构造与中国区域地质学》、《铀资源技术经济学》等系列特色高校教材。在铀资源勘查、铀成矿预测等研究方面特色显著。

专业优势:该专业学科先后获批原核工业集团公司重点学科,江西省“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江西省“十二五”高水平学科,并获江西省科技创新团队。近5年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就业前景:本专业培养具备资源勘查工程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地质资源调查与勘探,能运用现代地质理论和先进科技手段,从事固体矿产资源、铀矿地质资源、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勘查与评价,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并获得工程基本训练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近5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5%以上,考研率在30%以上。

2.081501 采矿工程 【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采矿工程专业是在综合我校核工业领域学科优势基础上,为适应我国核资源开发利用的工程技术和生产管理现代化的发展需要,于2011年设置、2012年招生的本科专业。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一支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相关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工程师)2人、助教5人,高级职称占38.46%;所有教师均获得硕士以上学历,其中博士5名,占38.46%;45以下教师11人,占教师总数的84.62%。

专业特色:教学方面,注重培养具备核资源等有色金属矿床开采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有色金属行业及设计单位的高级专门人才,尤其注重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的能力。研究方面,依托专业优势,以核资源等有色金属矿床开采为主体,取得了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在铀生物溶浸采矿等研究方面特色显著,在硬岩铀矿生物堆浸与砂岩铀矿生物地浸新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专业系国内第二个以培养核资源开采技术人才为定位的采矿工程专业。

专业优势:本专业依托学科“地质工程”荣获江西省“十五”、“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荣获江西省“十二五”高水平学科,并获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防科技创新团队。近年来,采矿工程系老师共承担项目近15项,其中国家项目6项、省部级2项、市厅级纵向项目3项、校级科研教改项目4项。本专业教师先后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指导学生参加国内学科竞赛活动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近四年,在国内外公开学术论文近40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

就业前景: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固体矿床开采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较强的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从事核资源等有色金属采矿领域的矿区开发规划、矿山(露天、地下)开采与设计、矿山安全技术及工程设计、监察、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国内开设有采矿工程并以核资源开采技术人才培养为定位的高等院校仅有两所,我校为其中一所,随着近年来我国核工业的高速发展,相关专业人才需求量增大。毕业生可以在矿山企业、矿山设计单位、国家机关及其他矿业投资及咨询单位从事现代化矿山和大型岩土工程规划设计、生产经营管理、矿业行政管理及技术监督、矿产资源评估、矿业投资分析等方面工作,就业前景广阔。

3. 082802 城乡规划 【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城乡规划专业前身是创建于2003年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城市规划方向),2013年开始招生,2014年开始一本招生。2011年获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城市和区域规划方向)。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学位8人、硕士生导师3人。拥有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注册城市规划师2人、一级建筑师1人。

专业特色:城乡规划专业注重突出实践教学特色,拥有杭州、南昌、抚州、庐山、龙虎山等野外实习基地,与众多规划设计院、建筑设计院、景观设计公司、房地产策划、土地估价单位有合作关系。开设了《城市规划图件制作与处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特色课程。

专业优势:该专业学科是学校“十二五”重点学科。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等众多地方委托项目。

就业前景:本专业培养具备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城市规划师的基本技能,能胜任城市规划、集镇规划、旅游规划、风景园林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土地规划等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研究、教学,以及投资与开发等工作的复合型城乡规划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可在规划、城建、城市管理等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城乡规划设计与管理,并能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房地产开发、项目策划与可行性研究等方面工作。

4. 070502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旅游地学方向)

办学历史: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源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2004年开始招生,2011年获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其中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形成了以旅游地学为主的办学特色。

师资情况: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13人、硕士学位3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1人。拥有“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拥有东华理工大学“地理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科技创新团队。

专业特色:本专业涵盖自然地理学和旅游学相关课程,突出旅游地学特色,强调地学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与开发,为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开发与规划、自然地理学研究等培养专业人才。目前已规划了丹霞山、庐山、龙虎山-龟峰、江山、梅岭、杭州等野外实习基地,与国土资源部门、旅游管理部门、地质公园、旅游景区等单位签署了合作意向,服务于大旅游开发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

专业优势:本专业教师长期从事教学与教学研究,建立了以龙虎山-龟峰、梅岭为代表的系列旅游地学实习基地,教学成果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拥有地球科学概论省级精品课程、地理学校级精品课程。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国家地质调查项目多项,到账经费逾3000万元,科研成果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江西省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市厅级奖励多项,发表教学与科研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多部。与丹霞山、龙虎山-龟峰等诸多地质公园有长期合作关系,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协助“中国丹霞”之龙虎山—龟峰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等,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先进个人”。

就业前景: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自然地理学扎实基础、具有从事地学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开发和管理的应用性和专业性人才,不仅可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自然地理学和旅游地学等教学与科研工作,也能在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各级地质公园、城建与规划等部门从事旅游规划与管理工作。

地球物理与测控技术学院

(网址http://sgmt.ecut.edu.cn咨询电话:0791-83897649)

一、基本情况

地球物理与测控技术学院前身是东华理工大学(原华东地质学院)于1956年成立的物探系,当时开设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探专业,学院是我校最具特色和优势的品牌学院,也是我国核地球物理专门人才培养的唯一基地。学院设有地球物理系和测控系两个教学系,设有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研究所、海洋地球物理研究所、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研究所3个科研机构。学院具有博士、硕士和本科三个办学层次,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铀资源勘查方法与技术方向)博士点;地球物理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方向)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地质工程(地球物理方向)、仪器仪表工程2个专业型硕士点(工程硕士);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和江西省首批品牌专业)和测控技术与仪器3个本科专业。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与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联合发布的《2016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我院2个专业位列全国前十名。

学院具有国际一流的教学、科研设备和重点实验室。拥有“核资源与环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基地和放射性地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其中方励地球物理实验室、2781号科学考察船、地球物理超算中心等装备了国际一流的教学、科研设备。先后建成了杭州、江山、抚州温泉、南昌梅岭、北京市京核鑫隆科技、云南航天等10余个教学实习基地。

学院科研实力强大。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科研、国家核能开发、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等一系列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7项省(部)级奖励。拥有“核资源勘查与方法研究”、“核能安全与辐射监测技术及仪器”江西省科技厅科技创新团队和“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江西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教授12人、博士生导师8人、副教授16人。拥有“井冈学者”特聘教授1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才5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江西省“井冈之星”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1人,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津贴3人。拥有“地球物理学”江西省优秀教学团队。

学院注重学生数理基础的学习、重视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毕业生优秀的专业素养,在用人单位积累了良好的口碑,近五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0%。在奖学金方面,除国家和学校设立的奖学金外,学院还设有“刘光鼎地球物理奖学金”、“方励奖学金”、“云南航天奖学金”等专业奖学金。

二、专业介绍

1.081402 勘查技术与工程 【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于1956年开设。1987年根据国家教委统一的专业目录更改为“勘查地球物理”专业;1998年教育部合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专业正式更名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并以该专业名称招生本科生至今。

师资情况: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授课教师2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17人。已有4人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入选江西省高等学校第七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入选江西省高等学校第七批中青年骨干教师。获“赣鄱英才555”称号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井冈之星1人。研究生导师14人,优秀研究生导师1人。教师队伍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研水平,先后有十余名教师赴美国、加拿大、捷克、日本、澳大利亚等十余个国家进行访学或学术交流。聘请了多名国内外著名专家为兼职教授。

专业特色:办学60多年来,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铀资源勘查人才培养体系和鲜明的核地学特色,已为我国核工业和国防事业培养出了一批高级专门人才,还培养了大批从事应用地球物理勘查、工程物探、建筑工程检测、管网探测、环境地球物理勘探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从事重大工程基础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评价、辐射环境评价、地下水勘查、桩基质量检测等方面的优秀工程师。

专业优势: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是我国放射性地学人才培养与放射性铀资源勘查技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2008年“放射性地质实验教学中心”被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原国防科工委与江西省共建专业之一。该专业于2002年被评为江西省首批品牌专业、2008年被评为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地球物理教学团队2008年被评为“江西省优秀教学团队”, “核资源勘查与方法研究”团队于2008年被评为江西省科技厅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团队于2008年被评为江西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该专业2011年入选第二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2013年列为江西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电法勘探”、“地震勘探”、“核技术勘查”等多门课程为江西省精品课程专业。

就业前景:本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广阔,毕业后可在地矿、能源、水电、冶金、交通、各种建设工程部门的勘查院、设计院、高校和研究机构从事勘查技术与工程及相关方面的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实际生产、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2.070801 地球物理学 【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本专业的前身为始建于1956年的“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探”专业。1998年7月,工科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探专业(对应“应用地球物理”专业)与勘查工程、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部分)等专业合并,统称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至此,国际地球物理学界的传统专业“应用地球物理”在新版本科专业目录中消失。为了发挥我校放射性地球物理专业的优势,重新申报了理科地球物理学专业,该专业获得批准并于2006年开始招生。

师资情况:本专业共有专业教师1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3人,硕士3人。1人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入选江西省高等学校第七批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获“赣鄱英才555”称号,1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井冈之星”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1人。

专业特色:本专业以地球物理学基本理论为基础,以现代电子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为手段,培养具有地球深部构造、地震监测与震害安全性评价、地球物理工程、能源及矿产资源与环境效应等研究与开发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从事能源与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环境效应、城市与大型工程地球物理勘探及稳定性分析与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优势:本专业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资源勘查、能源勘查(水资源)、工程地质勘查、环境检测与监测、地质灾害勘查和工程结构病害检测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形成了鲜明的理工结合特色,并在“深部地球物理”与“环境地球物理”两个方向突出自己的优势。

就业前景:本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广阔,毕业后可在地球物理、国土资源、地震、能源、环境等部门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国家机关及生产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技术开发与工程设计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3.080301测控技术与仪器 【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本专业始于学校1956年设立的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探专业,因该专业的地球物理仪器对于仪器研发、维护的专门人才的需求,设立物探仪器学科方向,并于2002年按国家教委统一的专业规范,开设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并逐渐发展完善。

师资情况:本专业共有专任教师15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8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江西省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1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硕士生导师6人。

专业优势:专业依托地球物理与测控技术学院“地球物理”和“放射性物探”等特色学科优势,结合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自身特点,形成了以“地球物理仪器”和“核智能仪器”为主的学科发展方向。近年来,通过紧密结合深部资源勘探技术、环境保护、地质灾害等当前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的需要,形成了资源勘查三维电阻率采集与成像技术、多道能谱分析技术、过程检测技术、智能检测与控制等的专业研究方向。

专业特色:本专业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源头,是光学、精密机械、电子、电力、自动控制、信号处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多学科互相渗透而形成的一门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学科。专业面广,涉及仪器仪表设计、生产过程参数测量与控制、特种设备研发等诸多领域。本专业还在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方面具有鲜明特色,近年学生获得诸如“挑战杯”和各学科专业竞赛国家级、省级重要奖项20余项。

就业前景:本专业就业前景广阔,就业率一直居江西省前列。毕业生大多就业于电子、能源、化工、通讯、交通、地学仪器、核电等众多国防科技及国民经济建设领域企业,从事现代测控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工作,也可在本专业硕士点及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

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网址http://snse.ecut.edu.cn咨询电话:0791-83830153)

一、基本情况

东华理工大学2001年在核技术及应用学科建设的基础上,为适应国防军工和核工业发展的需要,开设了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2005年学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组合核科学与技术、地球物理学、物理学和测控科学与仪器四大学科成立了核工程技术学院,体现了理工结合、工借理势、理势工发的办学理念,学院先后开设了核工程与核技术、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学、测控技术与仪器、应用物理学、物理学以及国防紧缺核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其中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教育部和江西省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教育专业,核技术为国防急缺建设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为江西省品牌专业和江西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教育专业;“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获批江西省核技术及应用二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和核科学与技术高水平一级学科建设项目,核学科专业硕士点为江西省高校示范性硕士点。为进一步满足核工业全产业链发展需要,2006年在化学生物与材料学院新增开设了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国家紧缺专业,并于2014年入选江西省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12年,核学院曾改名核工程与地球物理学院,2016年学校为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突出特色,凝练方向,重新组建了核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设有核工程与核技术系、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系和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系三个教学系,并设有核燃料与核化工研究所、粒子与核技术研究所、辐射防护与工程研究中心三个科研机构。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校集核学科专业于一体的特色品牌学院,也是我国核燃料循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目前,学院拥有核工程与核技术国家特色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教育部和江西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教育专业、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江西省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教育专业、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国防紧缺专业以及核工程与核技术江西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院拥有国防科工局核科学与技术国防特色学科、江西省高水平核科学与技术硕士点,为江西省一级学科示范性硕士点,在核能科学与工程、核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核燃料循环与材料等四个二级学科方向招收和培养研究生,同时培养核能与核技术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学院拥有江西省核工程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核技术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核辐射探测工程中心(与学校核技术研究所共建)。

学院教学科研实力雄厚,主持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专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科研、核能开发项目、退役治理项目、环保部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技术项目、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核电技术等一系列重要科研项目。目前拥有“核能安全与辐射监测技术及仪器”、“核化学与核燃料技术”2个江西省科技厅优势科技创新团队;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教育部核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核工程类专业指导性规范的制定以及工程认证专业补充标准的制定,主持承担了江西省高校教学改革招标课题、重点课题。近5年,获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10余项。

二、师资队伍

学院师资结构合理,学科带头人引领核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青年博士在核学科专业领域成绩显著。学院现有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江西省赣鄱人才1人,江西省高校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井冈之星青年科学家1人,江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4人。

三、人才培养

学院按照核工程类专业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质量标准和要求,培养数理基础扎实、具有国际视野的交流与沟通、多学科交叉渗透、能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核专业人才,毕业生优秀的专业素养,在用人单位积累了良好的口碑,近五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0%。在奖学金方面,除国家和学校设立的奖学金外,学院还设有“核学科专业奖学金”等专业奖学金。

四、专业介绍

1.0822核工程类(含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核工程类包括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两个专业,均是东华理工大学最具优势和特色的专业,是在我校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探专业60年办学的基础上,调配校内资源,于2001年开设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并开始招生,我校因此成为全国最早拥有该专业的8大院校之一。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对2016-2017年全国29所拥有“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学校排名,我校该专业排名全国第8;2006年开设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并招生,在全国8所拥有“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的学校中,我校该专业排名全国第2。

师资情况:现有专业教师2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6人,拥有博士学位11人,在读博士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4人,全国优秀教师1名,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4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入选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才2人。

专业特色及优势: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2年入选江西省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13年列为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同年被遴选为江西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本专业同时拥有“核科学与技术”国防科工局重点建设学科、江西省高水平学科及示范性硕士点,拥有“核工程技术江西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拥有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核能与核技术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点。《核辐射测量原理》为江西省精品视频课程,主编《核辐射测量原理》等多门教材,学院专业建设获得多项江西省高校教学成果奖,学生在全国“核+X”创意等课外科技创新竞赛中取得突出成果,在全国核专业院校、核能行业企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就业前景

(1)082201 核工程与核技术

本专业培养从事核工程与核技术研究、设计、应用和管理的专门人才,结合国家级、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不断更新专业教学理念,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具备了雄厚的学科基础和完整的课程体系,形成了明显的办学优势和良好的研究方向,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数理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够适应核工程与核技术各个方向发展的基本需要,同时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知识,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能胜任核技术应用、核能工程、核仪器研发等相关领域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学生可就职于核电设计、运行、管理部门,环保部门,海关检测,医院,航空航天,核仪器生产和销售,核燃料循环企业,辐照厂等行业部门从事研究、设计、运行、监测评价和管理等工作,也可考取全国相关专业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生。

(2)082202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

本专业以培养具有扎实的辐射防护、核废物处理与处置、核设施退役治理、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较强的辐射监测和辐射事故应急处理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该专业同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共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资源,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不断更新专业教学理念,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形成了明显的办学优势,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好的数理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够适应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各个方向发展的基本需要,同时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知识,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能在核技术应用、核能工程、环境工程等相关领域从事辐射环境监测、辐射防护设计、辐射安全评价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学生可就职于核电运行、管理部门,环保部门,海关检测,医院,核仪器生产和销售,核燃料循环企业,辐照厂等行业部门从事研究、设计、运行、监测评价和管理等工作,也可考取全国相关专业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生。

2. 082204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基本情况:核化工与核燃料专业成立于2006年,2007年正式招生,是具有国防特色背景、适应清洁能源迫切需求的新增专业,是国家新兴发展战略产业所需专业,是国家和行业发展的紧缺专业。该专业的《化工原理》被评为江西省优质课程,《化工设计》和《化工机械基础》等被评为校级优质课程或重点建设课程。

师资队伍:目前,核化工与核燃料专业拥有专职教师1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有2人曾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在国外一流大学研修,2人曾在国内著名高校交流研修; 2人具有在企业培训和工作的实践经历,并聘请多位企业高级工程师来校上课;建立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国家核安保技术中心、821厂、721矿、272厂和404厂等多个实习单位,以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专业优势和特色:近三年来,本专业老师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0余项,省级及横向科研项目30余项,在铀矿水冶工艺、核素分离富集、环境放射性污染治理、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核设施退役治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发表SCI检索论文40余篇;该专业学生在近三届全国和江西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多次一等奖。

就业前景:毕业生可到核燃料生产、核电站、核能研究院和设计院、核试验基地、环保部门及化工等相关领域工作,也可进入相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继续深造。

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网址http://shxy.ecut.edu.cn咨询电话:0791-83898197)

一、基本情况

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是在1960年创办的放射性水文地质本科专业发展起来的,成立于2011年7月。学院现有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在读本科生近900人;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环境工程、地质工程和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3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读博士研究生5人(外国留学生1人)、、硕士研究生80人(外国留学生2人);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江西省高水平学科,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环境工程2个国家国防科技工局共建专业;拥有《水力学》、《水文地质学基础》、《水文地球化学》、《专门水文地质学》和《水处理工程》等5门江西省精品课程,《水文地球化学》、《水处理工程》和《环境工程微生物》等3门江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

二、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53人,专任教师48人。拥有一支教授、副教授为骨干,博士、硕士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9人,具有教授职称8人、副教授职称15人;拥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2人、东华理工大学教学名师2人;拥有“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江西省教学创新团队和“铀资源勘查与铀矿产品提取技术”国家国防科工局科技创新团队, ,东华理工大学“大气环境团队”、“环境污染机理与修复”科技创新团队,东华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和“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培育团队。

三、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全方位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为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有用人才。学院实验教学中心设施齐全,拥有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有基础水文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水质分析与环境监测、环境微生物、水处理、环境工程、水力学、水泵与管网、建筑给排水等专业基础与专业实验室。建立了杭州地质认识、江山区域地质调查、抚州市洪门水库、抚州临川温泉、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九江分公司、江西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江西省核工业267大队、宁波大学地基处理技术有限公司、广东顺德工业设计研究院、上海清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南昌水业集团环保能源公司等专业教学实习基地以及中核抚州金安铀业公司、新疆中核天山铀业有限公司“产、学、研”教学与科学研究基地。

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近5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0%以上,平均考研率超过20%。

四、科学研究与国际交流

学院充分利用自身学科与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近5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863” 和“973”、国家国防科工局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6项,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年到账科研经费近1000万元,科研成果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西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国防科工局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环保部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获发明专利3项,实用专利8项。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近50篇,出版专著4部。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学院教师先后赴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德国、日本、冰岛、英国、阿根廷、捷克、西班牙等国家进行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先后与德国波鸿大学、英国威尔士大学、冰岛联合国大学、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俄罗斯托姆斯克理工大学等知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确保学科建设始终位列世界前沿。

五、专业介绍

1.081102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放射性水文地质专业,分别于1978年、1998年更名为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2003年获江西省品牌专业,2008年获国家级特色专业,2013年获江西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985年开始招收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硕士研究生,1993年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1998年更名为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获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0年获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具博士学位16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0人。拥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 “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2人。拥有“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江西省教学创新团队, 东华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

专业特色:依托专业优势,取得了一大批有特色、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先后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水文地球化学》、《铀水文地球化学原理》、《应用水文地球化学》、《水文地质数理统计》等系列高校教材。在铀水文地球化学、铀成矿、铀生物溶浸及地热水研究方面特色显著,建立了古水热系统减压排泄区铀、金成矿模式和综合找矿模式,将同位素技术率先应用于江西及邻区地热研究,论证了地热系统热储温度和稀有气体起源,对干热岩预测区花岗岩放射性生热率研究取得了新认识,在硬岩铀矿生物堆浸与砂岩铀矿生物地浸新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专业优势:该专业学科先后荣获原核工部及江西省“九五”重点学科,以其为基础的“地质工程”学科荣获江西省“十五”、“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荣获江西省“十二五”高水平学科,并获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防科技创新团队。近5年科研成果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专利3项。

就业前景:本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水文学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兼备工程地质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在水利、水务、能源、交通、城建农林、国土资源、核工业、电力、环保等行业部门从事水文、水资源、水环境及工程地质等领域的勘查、规划、设计、施工、预报预测、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近5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0%以上,平均考研率超过22%。

2.081404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是2016年新设立的专业,其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放射性水文地质专业,分别于1978年、1998年更名为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其所依托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2003年获江西省品牌专业,2008年获国家级特色专业,2013年获江西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985年开始招收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硕士研究生,1993年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1998年更名为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获硕士学位授权点,2002年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地质工程专业获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2年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获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博士学位授权点,2013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具博士学位16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0人。拥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2人。拥有“铀资源勘查与铀矿产品提取技术”国家国防科工局科技创新团队, 东华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

专业特色:依托专业优势,取得了一大批有特色、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先后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水文地球化学》、《铀水文地球化学原理》、《应用水文地球化学》、《水文地质数理统计》等系列高校教材。在铀水文地球化学、铀成矿、铀生物溶浸、地热水、地下水污染与修复研究方面特色显著,建立了古水热系统减压排泄区铀、金成矿模式和综合找矿模式,将同位素技术率先应用于江西及邻区地热研究,论证了地热系统热储温度和稀有气体起源,对干热岩预测区花岗岩放射性生热率研究取得了新认识,在硬岩铀矿生物堆浸与砂岩铀矿生物地浸新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专业优势:该专业学科先后荣获原核工部及江西省“九五”重点学科,以其为基础的“地质工程”学科荣获江西省“十五”、“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荣获江西省“十二五”高水平学科,并获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防科技创新团队。近5年科研成果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专利3项。

就业前景:本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在国土资源、核工业、水利、电力、交通、能源、环保、城建等行业部门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等领域的勘查、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地下水资源保护、地下水污染修复的的任务十分艰巨,对专门技术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而每年的该类专业毕业人数不超过1000人,远远不能满足该领域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3.082502 环境工程 【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 环境工程专业前身是创建于1995年的辐射环境监测专业,1998年更名为环境工程专业,是学校优势特色专业之一。2004年获江西省品牌专业,2008年获江西省特色专业,2014年获江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03年环境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0年环境科学与工程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环境工程获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10人、硕士学位8人,硕士生导师11人。拥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1人、东华理工大学教学名师1人、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2人、注册环保工程师2人、国家清洁生产审核师5人。拥有,东华理工大学“大气环境团队”、“环境污染机理与修复”科技创新团队,东华理工大学 “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培育团队。

专业特色:依托专业优势,取得了一大批有特色、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先后出版了《水处理工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等高校教材。在铀生物溶浸、土壤污染修复、水处理、地下水污染与控制研究、清洁生产审核及节能减排技术服务等方面特色显著。在新型环境功能材料运用于土壤和地下水修复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专业优势:该专业学科先后荣获校级重点建设学科,依托专业办学特色,紧密结合江西省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国家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等战略发展需求,培养的毕业生受到社会高度认可,具有宽厚的通识基础、优秀的综合素质、突出的工程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扎实的专业素质,大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与技术骨干,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出了较大贡献。近5年科研成果获江西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国防科工局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环保部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获发明专利3项,,实用专利5项,出版专著1部。

就业前景:本专业培养掌握掌握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物理性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监测及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在环保及其它相关部门或单位从事污染控制工程设计、环境监测、环境工程施工及运营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近5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0%以上,平均考研率超过20%。

4.08100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创建于2001年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7年更名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一支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较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具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5人,硕士生导师3人。拥有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名、东华理工大学教学名师1人、国家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1人。

专业特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多年来,本专业探索了多种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目前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已经建设江西金达莱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柏林水务、抚州污水处理厂、抚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成都美厦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实习实训基地,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在市政管网设计、水厂设计运营及建筑给水排水设计及水处理等方面特色显著。

专业优势:本专业2007-2010获校级重点建设专业。专业建设以行业发展为导向,以满足房地产建设行业和环保产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大规模需求为培养目标。通过专业培养,毕业生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工程素养以及开阔的国际视野,已在包括勘察、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环保产业等行业方向做出突出贡献,有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知名建筑设计院和大型环保企业的管理或技术骨干,为社会经济绿色发展和水环境保护做出了较大贡献。近5年来,本专业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国防科工局项目 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省级精品课程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各一门,省教改项目6项。获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软件著作权1项。

就业前景:本专业培养掌握水泵与泵站、给排水管网系统、水质工程学、建筑给水排水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在相关设计、科研、技术咨询、建设与管理单位,以及政府部门、环保部门、产品开发机构、工矿企业、大、中专院校等从事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运营、管理、技术开发、科研教育等方面工作,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近5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85%以上,平均考研率超过14%。

信息工程学院

(网址http://ies.ecut.edu.cn咨询电话:0791-83879861)

一、基本情况

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通信工程、信息工程三个本科专业,高级职称25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江西省品牌专业,江西省“十一.五重点学科”,通信工程专业为“国家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体系结构、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等5个专业可授予硕士学位,学院拥有研究生教育与创新基地一个,“多媒体软件工程”创新团队一个。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110余人,本科学生1450余人。

学院现有实验室建筑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实验设备先进,为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了保障,主要实验室有:大数据分析与去计算实验室、操作系统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网络安全实验室、网络协议仿真实验室、数据库原理及综合应用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与微机接口技术实验室、嵌入系统开发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小型机实验室、3G移动通信综合实验室、通信技术与数据传输实验室、微波通信实验室,光纤通信实验室、动漫游戏设计与开发、动漫原画实验室、数字图像处理及仿真实验室等。

二、人才培养

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我院在北京、上海、苏州、南京、厦门、深圳等地区建立了多个专业教学实习基地与就业基地。先后与省内外著名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基地,为开阔学生视野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并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三、专业介绍

08090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主干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与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Linux系统管理、嵌入式系统、ARM体系结构、Java程序设计、软件工程、Android应用开发、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直接申请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工程等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同时也适宜各类企业、事业单位信息管理、应用、设备维护等工作;软件公司的软件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维护、销售等工作;各类高校从事计算机专业和非专业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各级中学从事计算机知识普及教育和管理工作;科研机构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也为在IT领域中自主创业提供了系统知识与专业技术支持。

080703通信工程 【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主干课程:电路分析、线性电子线路、脉冲与数字电路、通信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现代交换原理、宽带通信网络、信息论与编码、电磁场与微波技术、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移动通信、电子线路CAD、通信工程监理、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移动增值业务设计与开发、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直接申请继续攻读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等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同时适宜从事移动通信设备和系统的研究、设计、应用开发、分析、制造、运营及管理的工程应用等工作,也可在电信、能源、交通、金融等部门从事通信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或从事计算机通信和程控交换设备的研究、设计、开发、维护和工程应用工作。

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

(网址http://ccbm.ecut.edu.cn咨询电话:0791-83896382)

一、基本情况

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于创办1959年,现有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和生物技术等5个本科专业,在读本科生1456余人;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核废物处理与处置研究方向,化学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材料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化学工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科教学(化学)和学科教学(生物)两个学科教育专业学位授权点,硕士研究生110余人;拥有化学江西省高水平学科,应用化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国家国防科工局共建专业。

二、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116人,专任教师93人。已形成以一支以教授、副教授为骨干,博士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57人、硕士学位27人,具有教授职称26人、副教授职称41人;拥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0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0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3人;拥有聚合物先进材料与加工、质谱科学与仪器和核化学与核燃料技术三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和东华理工大学“基础化学教学团队”。

三、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院”的办学理念,全方位夯实学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为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科学技术人才。学院实验教学中心设施齐全,拥有“国际原子能机构参比实验室”、“江西省质谱科学与仪器重点实验室”和“江西省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实验中心”,教学实验室面积达6000m2,仪器设备总价值达4000万元。

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近5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0%以上,平均考研率超过25%。

四、科学研究与国际交流

学院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与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863” 和“973”、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国防科工局等国家级科研项目4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50余项,年均到账科研经费约1600万元,科研成果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科技部突出贡献奖1项,江西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多项,获发明专利20多项。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逾150篇,其中JCR一区论文25篇,出版专著10部。科研成果得到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John B. Fenn教授等国际权威人士和Nature等顶级期刊的高度评价和报道。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学院教师先后赴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英国、新加坡、捷克、新西兰等国家进行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先后与加拿大湖首大学、英国巴斯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等知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确保学科建设始终位列世界前沿。近年来,学院还多次承担对国际原子能机构选派国际学员的培训任务,受到机构和学员的好评。

五、专业介绍

1.070302 应用化学 【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应用化学专业创办于1959年,前身是为发展新中国铀矿地质勘探服务而创建的“工业分析”本科专业,具有50多年的本科教学经验,学制为四年。

师资情况:应用化学系共有教师38人,其中杰青1人,江西省555人才2人,江西省学科带头人3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教授9人,副教授18人,具有博士学位24人,青年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系教职工年龄、职称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教学科研经验丰富、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比例高、教学和管理能力强。

专业特色:应用化学专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分析测试”学科的优势,培养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强、吃苦耐劳精神好,具有强烈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能在化学及化工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国家机关和高等院校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分析监测、技术开发和管理、营销、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优势:应用化学专业依托学校“核化学与放射化学”、“现代分析化学”、“绿色化学”、“吸附分离材料化学”以及“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5个学科方向,其中“现代分析化学”方向的教学、科研能力在省内名列前茅。“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科方向是省内特色专业,学科水平在国内外具有良好声誉,其他方向也在省内具有较高的水平。应用化学系拥有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专业实验室,1个省级示范实验中心,实验室面积3800m2,仪器设备总值近2000万元,为全系的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保障。

就业前景: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为核工业系统培养了2000多名本科生,大多数分布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中核集团404有限公司、中核集团504有限公司、秦山核电站等地质、冶金、核电系统的生产和研究单位。他们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质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有的已成为学术带头人,有的成为技术骨干和企业家。此外,本系在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后的毕业生中,有几百人在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攻读了博士、硕士学位,普遍反映良好。2009年以来,本系年均有30名左右同学考上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和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等全国多所著名高校及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考研率达30%左右。

2.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基本情况: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前身为精细化工专业,成立于1992年,1993年正式招生,于1998年更名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00年获得“应用化学”硕士点授予权,在2005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被评为江西省品牌专业,同年获“化学工艺”硕士点授予权,2006年获“化学工程”硕士点授予权,2010年获“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授予权。《化工原理》课程被评为江西省优质课程,《化工设计》、《化工机械基础》和《化学反应工程》等课程被评为校级优质课程和重点建设课程。

师资队伍:目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拥有专职教师1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讲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13人、硕士学位4人;硕士生导师12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有7人曾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在国外一流大学研修,4人曾在国内著名高校交流研修;3人具有在企业培训和工作的实践经历,并聘请多位企业高级工程师来校上课,以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专业优势和特色:近三年来,本专业老师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2项,省级科研项目30余项,科研经费20余万元/(人·年);在新型功能材料、化工过程开发、新能源及核素分离富集等领域研究处于国际(内)领先水平;发表SCI检索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2区以上20余篇;获省级以上科研及教学成果奖7项;该专业学生在近三届全国和江西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多次荣获一等奖。

就业前景:近三年来,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大于96%,硕士研究生一次就业率大于95%,本科生考研年均报考率40%,其中录取率45.3%。主要分布在化工、能源、环保、矿业和质检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科研结构。

3、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材料类专业的前身是创办于1996年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2000年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03年新增材料化学专业,2006年获“材料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14年始试行材料类专业招生。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博士22人、硕士5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8人。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 “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1人,入选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者3人。拥有“聚合物微纳加工与器件”省级重点实验室、“聚合物先进材料和加工”省级科研创新团队和新型功能材料校级科技创新培育团队。

专业特色:形成以高分子材料加工和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开发为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聚烯烃的加工与结构、可降解性聚合物制备与加工、纳滤膜的制备与应用、晶态陶瓷固化、膨润土在高放废物处置工程中的应用、粘土矿物功能化与核素吸附等方面取得国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

专业优势:先后荣获江西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江西省“十二五”特色建设专业和校级重点培育学科。拥有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差示量热分析仪等现代化材料分析仪器、校内实验室面积达1000m2、有6个稳定的校外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十二五”期间,承担科研项目国家级项目8项、经费达900余万元,省部级项目23项、经费达450万元;已获得省级自然科技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合计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69篇;出版教材2部,发明专利8项。

就业前景:培养掌握材料科学、材料工程、材料化学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信息、能源、通信器材、生物医用设备、建材、家电等企事业单位、研究院所和高校从事材料科学研究与教学、材料生产与加工、材料制备及设计、技术改造和经营管理等领域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近3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85%以上,平均考研率超过30%。

4.071002 生物技术 【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生物技术专业的前身是创办于1997年的生物技术(专科),2002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本科,2004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办学水平评估,2006年被评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 2016年全省专业综合评价中,我校生物技术专业排名第二(仅次于南昌大学)。 2006、2007年分别在化学硕士点、环境科学硕士点分别设立“生物化学”、“生态环境修复”方向并招生;2014年获得学科教学(生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授予权,至今已为社会输送了近1500名各学历层次的生物技术复合型人才。

师资情况:本专业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形成了一支年龄与学缘结构合理、学历、学位、职称结构较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现有专职教师24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1人,讲师5人,高级职称占79.2%;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3人(占54.2%);硕士生导师12人;省学科带头人1人,省骨干教师5人,省科技特派员8人。

专业特色:本专业依托专业优势,具有突出的应用微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和食品生物技术等领域的教学科研特色。在铀生物溶浸、大型食用真菌育种与栽培、湖泊环境生态、土壤污染修复及区域动植物资源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特色显著,其中在核资源绿色开发与核环境生物修复领域形成了学科优势,在本地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多年来探索了多种培养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中心,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本专业学生连续多年在国家和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计划大赛中屡创佳绩,成为东华理工大学大学生科技创业、创新活动的一张铭牌。学生在各类科技创业创新大赛中获得国家级、省级一、二、三等奖近40项,获国家大学生“小平创新团队”称号。

专业优势:该专业学科先后荣获校级重点建设学科、2016年全省专业综合评价排名第二。依托专业办学特色,培养适应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较强创业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拥有国防科工委重点实验室、校生物实验教学中心、生物标本馆珍藏的动、植物标本达11000余件;校内实验室面积1800m2、实验仪器总值610余万;先后与省内外15个生物技术相关企业进行了长期的合作,并建立了学生实习、实践与就业基地;拥有省经贸委和省教育厅共同授予的“江西省食品与生物技术产学研合作培育示范基地”。教师科研与教学研究成果突出,近五年来主持在研或完成科学研究项目达6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防科工局重大项目1项、国家星火计划1项、省部级项目40项,科研总经费达1500多万元。近十年来,获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信工部科技发明二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该,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三等各1项,出版教材与专著6部,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近100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我校本专业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不断进行专业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近几年来主持省教改课题17项,教学成果显著。承担了省优质课程与精品共享资源课程各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及省级各类教学奖一、二、三等奖15项。

就业前景: 本专业紧密结合江西省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国家核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等战略发展需求,培养适应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较强创业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适应在生物制药、绿色食品、环境保护、检测检疫、生物化工等企事业单位(包括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从事科学研究、生产开发和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业前景广阔。近5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89%以上,其中年均考研升学率超过25%,部分进入中科院、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等重点大学深造。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网址http://jdxy.ecut.edu.cn咨询电话:0791-83879874)

一、学院概况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源于1985年建立的华东地质学院电子系以及兵器工业学校机械系,是以核电子学与智能仪器、嵌入式系统应用、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设计、先进控制与智能设备、军工与新能源机械、先进制造等专业方向为特色的教学科研型学院。学院设有电路与系统、控制工程、机械工程三个硕士点,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四个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员工110余名,在校学生2000余名。“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为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学科,江西省高校学科联盟牵头单位。“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先后获批为江西省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并获得国家卓越工程师建设项目。

二、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批教学实践和科研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副教授35人,博士22人,硕士56人,江西省学科带头人3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和“井冈之星”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5人,中国电子学会理事2人,江西省电子与自动化学会、机械工程学会理事3人。我院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先后有17人次到法国、美国、日本、爱尔兰、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学术访问,将国际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前沿技术带到我院的教学课堂。

三、人才培养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就业能力,我院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等地建设了多个校外实习与就业基地,先后与中核二三建设集团、上海贝圣科技、上海亿道、湖北二汽、中兴通信、苏州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广东火电工程总公司、广东正业电子、江西齿轮厂、鹰潭三川智慧等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基地,为开阔学生视野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并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我院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机器人、挑战杯、电子设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竞赛等多种课外科技活动,并成立了课外科技创新小组。近年来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一等奖、中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全国挑战杯大赛二等奖、全国机械创新大赛二等奖、省机械设计、工业设计、电子设计等奖项50余项,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近5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86%以上,平均考研率超过12%。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四、科学研究与国际交流

学院注重教学方法研究和科研创新,通过产、学、研结合,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社会急需的专业内容带进课堂。在学科建设与科研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形成了以核电子学与智能仪器、新能源与矿山机械、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设计、先进控制与智能装备、嵌入式系统应用、工业4.0与先进制造等前沿技术为主的研究方向。在《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的背景下,围绕电子科学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工程领域的学术前沿和社会需求,建立了江西省新能源工艺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近5年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4项;取得省级教学成果12项,出版教材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承担“射线探测系列仪器与装置产业化”、“多功能自控氡室”、“核辐射型安检/核应急探测仪与装置”、“光电材料与器件”等国家863、973、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预研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80余项,科研经费达2000余万元。承担的“柬埔寨农村太阳能系统”、“盾构刀具耐磨材料及在线监测系统”、“超声波燃气表及互联网+能源监控系统”等项目解决了相关行业的技术难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学院国际学术交流广泛,与爱尔兰、美国、加拿大、捷克、日本、芬兰、俄罗斯等国高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分别与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AIT)和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学院(DIT)联合实施国际化办学项目,自动化专业与芬兰海门应用科技大学进行交换生培养。

五、专业介绍

1.0807 电子信息类(含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1)电子信息工程

办学历史:1956年,建校之初成立电子教研室,承担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探等专业电子技术类课程教学任务;1985年,开办“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专科);1994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2002年,被评为江西省首批省级品牌专业;2005年,选为海军国防生培养专业;2010年,被评为江西省特色专业和江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3年,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13年,获批与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学院国际合作办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2)项目。专业依托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为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学科,拥有电路与系统、电子与通信工程2个硕士点,2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28名,教授5人(二级教授2人、江西省百千万工程人选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3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博士及副高以上教师60%以上,实践性教学与管理专职教师6人。拥有东华理工大学“嵌入式系统应用”教学团队。

专业特色: ①突出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教学。近几年在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领域出版教材20部、发表教研论文12篇,获批省级教改项目8项、“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省级精品资源课程、“嵌入式系统”校级教学团队,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完成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智能仪器等实验箱的研制及应用;积极组织各类校级电子设计竞赛,参加江西省电子制作竞赛、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竞赛等课外科技活动,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国防和地方建设输送高技术应用人才。②科研促教学,成效显著。专业面向国家核能发展战略需求,依托核技术应用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重点学科等载体,在核电子学与仪器方向获得了国家863等国家重大项目的资助,获得发明专利8项,近5年取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在内的多项标志性科研成果;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科研相结合,充分发挥科研平台、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基地的作用,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与学科技能竞赛的覆盖面达到80%以上,获得省级以上奖励50多项。

专业优势:专业依托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为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建有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6年被评为江西省高校学科联盟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牵头单位。近5年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在内的7项标志性科研成果;累计承担国家级项目15项,省部级项目22项,出版专著和教材20部,学术论文12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40项。

就业前景: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文化素养、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能从事电子信息系统、通信系统、仪器仪表等领域的研究、开发、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的工程应用技术人才;还可以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等。近5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88%以上,平均考研率超过20%。

(2)电子科学与技术

办学历史:为适应光电子与微电子行业应用需求,该专业2003年由教育部批准设立,2004年开始本科招生,学制四年;2005年成为海军国防生培养专业,2010年获批为江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1年获批为江西省“十二五” 重点学科。目前具有 “电路与系统”学术硕士学位授予权。2016年,被评选为江西省高校学科联盟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牵头单位。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一支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16名,其中高级职称8名,博士学位6名,硕士学位10名,在读博士2名,教师中有全国优秀教师1名,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1人,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江西省百千万工程人选2人,具有国外学习或研究经历者8名。

专业特色:专业面向国家新能源与信息产业发展战略需求,依托省级重点学科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于长期积累的光电技术研究基础,结合学校在核技术方面的学科优势,形成了光电器件、辐射探测器件、新能源器件与集成电路设计及应用方面的专业特色。专业在铀资源勘查、环境辐射监测等领域,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发改委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计划等项目资助,并与江西贝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化核辐射探测仪器及装置。

专业优势:该专业学科荣获江西省 “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2016年,被评选为江西省高校学科联盟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牵头单位。近5年科研成果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西省自然科学三等奖在内的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累计承担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15项,出版专著和教材3部,SCI、EI检索学术论文100余篇,获批国家专利10多项。

就业前景: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物理电子、光电子与微电子学领域内宽厚理论基础,掌握现代电子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在该领域内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设计、制造、测试等研究、开发工作;具备基于可编程逻辑器件进行集成电路设计、开发能力,能从事片上系统设计、研究及技术开发工作;该专业毕业学生可在科研院所、技术公司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生产设计、应用开发和专业技术管理工作,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近5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86%以上,且以就业于IC设计及IC 制造等国家扩大扶持的半导体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为主;近几年平均考研人数超过40%,且每年均有学生考入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重点院校。

2.080801 自动化【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自动化专业是东华理工大学重点发展的本科专业之一。于1998经教育部批准设立,1999年开始招生,学制四年。2010年获批“嵌入式系统应用”江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6年开始在“电路与系统”学术型硕士学位点下开始招收嵌入式系统与自动控制方向硕士研究生,2016获批“控制工程”专业领域硕士学位授予权。自2016年开始实施与芬兰HAMEEN AMMATTIKORKEAKOULU大学开始合作办学与交换生学分互认项目。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20人,教授6人(江西省百千万工程人选3人、省级学科带头人3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博士及副高以上教师60%以上,实践性教学与管理专职教师4人。

专业特色:面向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需求,将自动化理论与技术应用到核辐射信息的自动采集、检测和处理过程,研发的系列化核辐射探测仪器及装置在核辐射领域的广泛应用,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多项标志性成果。近些年在超声波气体流量检测、水下机器人技术、复杂系统建模与控制等方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面向工业4.0背景与互联网+技术应用,在超声波燃气表、能源计量管理与远程抄表方面解决了相关行业的技术难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学生培养中实施“导师制”贯穿学生培养过程,以项目驱动方式促进专业知识的应用,形成科学合理、富有活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以组织参加“机器人”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挖掘学生潜力,发现和培养拔尖人才,并带动教学科研创新,形成“学习、竞争、成长”氛围与人才培养机制。

专业优势:依托核技术应用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新能源工艺与装备研究中心两个平台,拥有教学与科研创新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已建成覆盖专业需求的6个教学与科研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达800万元。实验室总面积约达650㎡。已建立长沙威胜仪表、鹰潭三川智慧、江西省计量测试研究院、南昌中通电气、齐洛瓦集团、许继电气、大洋电机等教学实习与科研基地。图书馆先后购买本专业图书25800余册,对学生开放国内外影响力较大的6个电子期刊数据库。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

就业前景:本校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可选就业范围广。工矿企业、技术研发公司、交通(陆海空)、电力、通信、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政府科技部门是主要的就业领域。自动化专业属于信息学科,而信息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 是当今科技发展的主流趋势。行业发展速度快、从业人员待遇高、工作环境好,有着光辉的前途。另外,因其专业课程覆盖面广、起点高、与其他学科交叉甚广。除了从事本专业工作之外,还可以较易转行从事电子信息、计算机等专业的工作。

经过本科学习后,学生还可选择在全国高校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系统辨识、电路与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术型硕士和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进一步深造。近年本专业考研录取率在20%以上,其中有数名同学考上浙江大学、西安交大、大连理工、南京理工等重点高校硕士研究生。

3.080201 机械工程 【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机械工程专业拥有近40年的办学历史,已为国家培养各类机械人才六千余名。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一支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4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4人,博士学位教师5人,硕士学位教师13人。本专业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1名,另有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名,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3名。

专业特色:本专业根据“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围绕国家能源战略需求,依托江西省新能源工艺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适应国家制造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中,紧密围绕新能源产业链,结合风能、太阳能、核能的工程背景,形成了新能源机械的专业特色。

本专业2016获批“机械工程”专业领域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获批与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AIT)国际合作办学“机械工程”专业(3+1)项目。并且每年有1~2名教师在阿斯隆理工学院学习和交流,增强了教师的对外交流能力,提高了国际化教学水平。

专业优势:本专业建设以行业发展为导向,通过专业培养,毕业生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工程素养以及开阔的国际视野,已在包括装备制造、汽车、家电、核电、风能等行业作出了较大贡献,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转型发展。

近年来,本专业教师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省级教改课题14项,完成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项,省级、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编写及出版特色教材11部,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取专利40余项。

本专业秉承“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学生竞赛获得了国家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16项,省级一等奖22项,二等奖33项。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项,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就业前景: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生产管理、设备维护、质量控制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从事产品开发与制造、质量检测、设备管理与维修、运行管理、技术推广与营销等工作的专业人才。本专业就业领域广泛,就业形势良好,毕业生实际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其中不少同学考上大连理工、南京理工,上海大学等重点高校研究生,考研录取率在18%以上。

经济与管理学院

(网址http://sem.ecut.edu.cn咨询电话:0791-83897512)

一、基本情况

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始建于1982年。学院现有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和审计学等本科专业,其中市场营销、会计学专业为江西省品牌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为江西省高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拥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四个专业方向)和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省软科学培育基地、江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工商管理系列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等科研与教学平台;“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和“企业管理”二级学科均为江西省重点学科;“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西方经济学”等课程为江西省高校精品课程和精品共享课程。在校留学生、研究生、本科生近2000人。

学院下设企业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五个系、一个专业图书资料室和一个综合实验中心。图书资料室拥有专业期刊杂志200余种、藏书5万余册;综合实验中心由会计模拟、管理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国际贸易实务、证券投资模拟交易、物流沙盘、电子商务和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等专业实验室组成,为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师资队伍

全院现有教职工117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37人,江西省百千万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3人,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8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专业教师中90%以上具有博硕士学位。近年来,全院教师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项目和教育部项目23项,省部级项目100余项,获省部级奖26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主、参编教材20余部。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办学。已与梅西大学、美国湖滨大学、美国卡尔斯顿大学、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HAMK等学校签署“2+2”、“2+2+1”合作办学协议。学院通过开办雅思班、英语兴趣班、成立专门管理机构为优秀学生出国留学提供全面优质服务。近年来,学院还先后聘请美国、瑞典等国家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也定期派出教师出国进修或访学。

三、人才培养

学院秉承“敦本务实、崇义奉公”的校训,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社会实践活动,在全国“挑战杯”、数学建模、英语竞赛等活动中屡获佳绩;积极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精心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全面打造学生的就业能力,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0%以上。

良好的办学条件,浓厚的学术氛围,加上全院师生的不懈努力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心和支持,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正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四、专业介绍

1.1202 1202工商管理类(含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1)会计学

办学历史:会计学专业是在我校1982年举办的核工业部财务人员培训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4年正式招收会计学专科生,1997年开始会计学本科培养,2004年会计学本科专业被评为江西省首届品牌专业,2005年获得企业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设管理会计方向),2010取得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含:会计学专业方向),2014年取得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授予权。自2007年起,学院与美国湖滨大学、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梅西大学等一批国外高校在会计学专业开展“2+2”合作办学项目,选派优秀学生出国留学,学生学成毕业后同时获得两校毕业证书,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培养目标:我校会计学专业以体现“以人为本、立足江西、服务行业、培养多样化、国际化”的理念,坚持“‘双轮’驱动、服务地方、服务行业”的战略,致力于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及我国核、地、军工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会计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坚持“规范教育+特色培养”的总体思路,构建“基地化布局、行业化联盟、国际化合作”的办学体系,实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核地军工行业为特色、具有国际化办学意识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以“众创”为背景,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和教学内容,满足厚基础、宽口径、多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

建设“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专业与综合”相衔接的实践体系,打造以“产学研平台和实习基地”为支撑的实践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专业优势:我校会计学本科专业为江西省首届品牌专业,具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和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授予权。目前,本专业教师均具有硕博士以上学位,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具有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高级会计师资格的“双师型”教师12人。本专业有近40%的教师具备了出国培训经历。建设了一大批“行业+区域+职业+国际”四位一体的实践基地,为本专业学生各环节实习提供了优越的实习条件。

就业前景:本专业学生毕业后适合在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金融领域等从事会计、财务管理、内部审计及相关业务工作和在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纳税筹划、管理咨询及相关业务工作。因我校会计专业毕业生下得去、吃得苦、学得快,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

(2)120204 财务管理

办学历史:2002年在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建设基础上增设财务管理专业,并于同年9月招生。2005年获得企业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设财务管理方向),2010取得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含:财务管理方向),2014年取得会计专业硕士(含管理会计学方向)学位授予权。自2007年起,学院与美国湖滨大学、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梅西大学等一批国外高校开展“2+2”合作办学项目,选派优秀学生出国留学,学生学成毕业后同时获得两校毕业证书,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师资情况:本专业教师队伍拥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省级骨干教师2 人,硕士生导师8人;具有注册会计师和中级会计师资格的教师6人。近年来,本专业教师发表各类学术论文8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10项,承担国家基金、省部级课题近30项。财务管理专业已具备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实践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较高,能满足专业建设和未来发展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专业特色:财务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突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本专业知识结构包括管理学、会计学、理财学、金融学四大知识板块,具有专业口径宽的特色。主要课程有:管理学、统计学、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税法、审计学、管理会计学、证券投资学、金融学、国际金融、财务管理学、财务报表分析、纳税筹划、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计算机财务管理、财务制度设计、商业模式创新、商业计划书写作、创业管理等。

专业优势:本专业教学基础设施完备、图书资料丰富。现拥有会计手工模拟、会计电算化、证券投资模拟交易和跨专业综合管理等专业实验室;实验室安装了用友、网中网、国泰安等系列教学软件,为学生的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本专业已在南昌、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建立了近二十个实习基地。学校全方位、立体式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网络公开视频课、精品课程网站、试题库、多媒体课件等专业教学资源。2007年“财务管理”课程获批为江西省高校精品课程。2016年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财务管理专业在全省排名第二,位于全省同专业类院校前列。近几年来,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的会计实务、财务决策大赛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就业前景:本专业人才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实践能力强等特点,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90%以上。大部分学生在广东、浙江、福建、上海等沿海城市的中小企业、银行、证券公司或行政事业单位从事财务管理、金融管理、会计实务等工作。也有部分同学进入国内名牌高校继续深造或自主创业。

2.120202 市场营销 【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市场营销专业是在我校1982年举办的核工业部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4年开设工业企业经营管理专业,1997年开始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培养,2004年市场营销本科专业被评为江西省首届品牌专业,2005年获得企业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设市场营销管理方向),2010取得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含:企业管理专业市场营销管理方向),2013年市场营销专业获批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在江西省22所开设市场营销专业的高校中,东华理工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排名前2。

师资情况:本专业教师全部具有硕博士学位,专业教师中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省级教学团队教师5人。近5年来,本专业教师发表各类学术论文7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9项,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课题近30多项。初步建立起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重视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能满足专业建设和未来发展的教师队伍。

专业特色:为适应大数据时代企业对营销人才的要求,我校营销专业围绕“个性化需求和定制营销的发展趋势”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市场信息收集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我校市场营销本科生需要主修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消费者行为学、公共关系、营销策划、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国际营销、服务营销、品牌管理等课程。我校营销专业在网络营销和国际营销方面的优势特色明显。

专业优势:本专业拥有“江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创新团队”、“工商管理系列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等科研与教学平台。“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和“企业管理”二级学科为江西省重点学科。2009年《市场营销学》课程获批省级精品建设课程,2014年顺利通过验收。2013年市场营销专业获批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在经管学院率先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让学生尽早接触学科前沿,得到个性化培养。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市场营销也是学院的先行者,先后和美的等公司合作,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在国际合作办学方面,已开展和HAMK的互换交流项目。目前,营销专业已建成经管类综合实验实训室,购置有市场营销、电子商务、ERP、企业经营管理等专业综合实训、教学软件,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高度仿真的营销管理环境。此外,本专业建设有8个校外实训的基地。

就业前景:市场营销专业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精神,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市场营销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主要从事企业管理、市场研究和开发、营销方案策划或公共关系管理等工作的高级营销人才。毕业生可以从事企业管理、国际营销、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市场研究和开发、营销方案策划、公共关系管理以及相关的教学和科研等工作。除去考取公务员、研究生和出国深造的学生以外,近四年本专业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超过了90%,用人单位对我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一直保持在90%以上。

3.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东华理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十四年的办学历史,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同意东华理工大学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同年9 月开始招生。

师资情况:目前,本专业现有教师90%以上具有硕博以上学位;硕士生导师4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省级骨干教师2 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已具备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实践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较高,能满足专业建设和未来发展的稳定的专业教学队伍。

专业特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经贸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操作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秀并富有创新精神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以精品课程、特色课程为导向,融入国际贸易行业领域发展新趋势和新现象,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和教学内容,满足厚基础、宽口径、多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打造以“产学研平台和实习基地”为支撑的实践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我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需要主修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公共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国际结算、海关实务等课程。

专业优势: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本学科专业体系日趋完善,教学团队、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平台得到不断发展。拥有“经济学系列课程”校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精品课程1项,荣获高校微课比赛全国“三等奖”、江西省 “一等奖”,主持国家级课题3项。现已建成国际贸易综合实验室、商务谈判实验室、跨专业综合管理专业实验室,购买了国际贸易实务综合实训软件、国际贸易单证实训系统、报关考试系统、simtrad国际贸易模拟实习平台、报关报检系统、国际结算系统、国际商务谈判系统、国际金融系统、外贸沙盘等实践软件和设备,很好了满足了市场导向型实践性人才培养的需要。2007年以来,学校与新西兰梅西大学、美国卡尔斯顿大学、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大学签订了“2+2”或“3+1”的合作培养协议,与芬兰HAMK海门应用科技大学签订了国际交换生合作协议,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可选择在大三或大四赴国外高校进行后续学习并获得双方高校的学位证书,国际合作项目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每年都有学生申请到国外留学。

就业前景:适合在外贸企业、金融企业或政府对外贸易经济管理部门从事贸易经济、国际市场营销、跨境电子商务、金融管理、外贸管理等工作。近几年本专业学生除了考研、考公务员、出国留学等,主要在银行或证券公司、沿海外贸企业、货代公司、各大港口等从业,一次性就业率超过了90%。

文法学院

(网址http://sll.ecut.edu.cn咨询电话:0791-83897416)

一、基本情况

文法学院是在原中文系、法学系基础上于2005年组建的,现涵盖文学、法学二个一级学科,下设中文系、法学系、传播系三个教学系和大学语文教研室以及东华理工大学普通话测试站、法律事务所等教学科研机构,并与临川文化研究所、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合署办公。

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广告学、法学、社会工作4个本科专业,以及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法律硕士学位授予权和“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法学”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江西省特色专业(2010年),法学专业为江西省品牌专业(2005年),拥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2门省级精品课程与《民商法》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二、师资队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53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30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7人,硕士学位的教师32人。学院聘请“长江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谭帆教授、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吴汉东教授为兼职教授。拥有“汤显祖研究与中国文学批评”校级科技创新团队。近年来,学院教师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7项,荣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6项、三等奖6项。共出版论著12部,公开发表论文120余篇。获批省教学研究项目8项,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7项。

三、人才培养

学院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注重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培养路径。学院教学设施齐全,教育教学资源丰富,拥有普通话测试中心、模拟法庭、广告策划与设计室、电子阅览室和图书资料室等,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丰富,获国家级、省级各类竞赛奖项80余项。同时,学院与江西人民出版社、抚州汤显祖纪念馆、汤显祖实验剧团、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上海法智特律师集团、江西华广影视科技有限公司、南昌市创意产业园视图设计广告公司等单位合作,建有20余个教学实习与就业基地,抚州市法律援助中心东华理工大学工作站也挂靠在学院。

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近5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85%以上,平均考研率超过16%。

四、专业介绍

1.030101 法学 【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法学专业始于1996年创办的经济法专科专业,1998年开始招收法学本科专业学生,2005年被江西省教育厅授予“江西省本科品牌专业”, 2012年获得自主设置“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法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获得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硕士授予权,在2015年江西省普通高校法学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位居前列,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师资情况:法学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业教师2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2人,讲师10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9人(含4人博士在读),95%以上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在省内法学院系中博士化比例较高,近80%教师具有法律职业行业经历。现有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1人担任江西省知识产权专家,2人参加过国家层面的立法起草和论证工作。

专业特色:法学专业一贯重视师资和教学团队建设,构建了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双向互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了民商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两个理论教学团队和司法法务一个实践教学团队。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不断进行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成效明显。建立法学实践基地18个,搭建了多渠道、全方位的学生实践平台,在全省高校中较早开展了“诊所式”法律教育、“微格教学”的探索,先后获得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多项。

专业优势:法学专业是东华理工大学“十一五”、“十二五”校级重点建设学科,依托学校优势学科的研究平台和学术资源,积极开展交叉研究,在民商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司法制度改革等领域研究成果丰富。近五年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6项,司法部、中国法学会部级研究课题2项,各类省级以上课题60余项,纵向科研经费总量近300万元;在《法学评论》、《法学论坛》、《法学杂志》、《政治与法律》等各类刊物发表论文200多篇,公开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0余部,获得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等科研奖项10多项,在省内法学院系中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形成了一定的学术研究优势。

就业前景:本专业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为导向,紧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脉博,培养能掌握扎实的法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法律职业技能的,能够从事党政司法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它部门法律实务工作及法学教学、研究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法学专门人才,就业前景广阔。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司法考试的比例超过报考人数的40%,考研通过率稳步提高,年均近20名学生考取清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厦门大学等校研究生,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其中优秀校友余畅池创办的法智特律师集团吸收了30多名优秀毕业生。

2.050101 汉语言文学(对外文化交流方向)

办学历史:本专业始建于1977年,当年招收专科生。1998年开始与江西师范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2004年独立招收本科生,2005年获二级学科“文艺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07年开始招收研究生,2007年获批江西省高校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2010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0年获批江西省特色专业。本专业有着四十年的办学历史和丰富的学术积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优势和学术特色。

师资情况:本专业汇聚了一支高水平的人才培养队伍,现有教师30人中有教授5人,副教授13人,讲师4人,博士学位13人,硕导17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省学科带头人3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教师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结构合理。

专业特色:本专业以闻名中外的江西戏曲文化和临川基础教育为实践平台,依托丰厚的临川文化资源及背景,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科研和教育活动。利用一级学科授权点、语文教育硕士授权点、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平台,将本专业的优势科研成果、江西地方文化特色、社会文化经济发展需要与教学结合起来,形成科研教学、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等多层面的交流与渗透,对优化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起到促进作用,成为地方理工院校有一定示范性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型专业。

专业优势:本专业拥有《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2门省级精品课程,承担省级教改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励7项,出版教材10本。科研方面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余项,省部级项目5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文艺理论研究》、《文献》、《戏剧》、《鲁迅研究月刊》、《新文学史料》、《戏曲艺术》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近四年以来,本专业获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奖5项,平均每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2项,显示出强劲的学术研究发展态势。

就业前景: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在文化、教育、出版、传媒机构以及政府机关等企事业部门从事教学、文化交流以及其他与汉语言文字运用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近5年,本专业培养的本科生的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毕业生或读研深造,或在基础教育、文化传媒、党政机关、公司企业等各个不同的就业去向找到理想的发展道路。

3.050303 广告学

办学历史: 广告学专业创建于2001年。2007年开始在非艺术类招生,是一个年轻而富有朝气与发展潜质的新兴专业。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一支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较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6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

专业特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多年来,本专业探索了多种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目前广告学专业已经建设江西华广电影视科技有限公司(南昌)、武汉现代广告有限公司、上海暴雪娱乐、上海植城科创、上海东方德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广州傲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指尖跃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长沙合力传媒、杭州微子有限公司等实习实训基地,提高了学生广告文案策划、平面设计、媒介策划与运营、新媒体视听编导、影视创意等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在培养针对各类广告公司、文化传媒公司、新媒体公司等应用型人才方面特色显著。

专业优势:专业建设以广告行业和媒体策划与运营行业发展为导向,以满足广告公司、电商公司、新媒体公司,及各类型文化传媒公司对本专业人才的大规模需求为培养目标。通过专业培养,毕业生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扎实的策划和媒体运营策划的专业素养以及开阔的国际视野,已在包括广告设计、全案策划、媒体策划与运营等行业方向做出较好贡献,有部分毕业生已经自主创业,成立自己的电商运营公司,部分学生进入新媒体行业成为优秀的媒体策划及运营人才,为市场经济发展和广告行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近年来,本专业承担国家教育部课题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省教改项目1项。获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成果等级奖8项,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获得国家级等级奖8项,省级奖项累积百余项。

就业前景:本专业培养掌握广告全案策划、广告设计、媒体运营与策划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在相关广告设计、广告公司、媒体公司等单位,以及政府部门、大、中专院校等从事广告设计、广告策划、媒体策划与运营、电商平台运营策划、危机公关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近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0%以上,平均考研率超过10%。

外国语学院

(网址http://wgyxy.ecut.edu.cn咨询电话:0791-83898887)

一、基本情况

外国语学院现设有英语系、日语系、大学外语教学部、研究生英语教学部和一个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学院目前招收培养英语、日语两个专业本科生,现有在校生500余名,毕业生近4000人。2015年开始招收英语教育方向专业硕士。

学院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其中包括20个语言实验室、1个同声传译实验室、2个外语自主学习中心、1个英语调频广播电台、1个大学生电子商务实战平台、1套数字音频广播系统以及充足的多功能教室。学院资料室拥有图书资料8000余册,20多种专业学术期刊。学院建立了学生自主管理的学生资料室,拥有图书4000余册。

二、师资队伍

外国语学院现有教职工81人,承担了本院的专业教学和全校各个层次的公共英语教学。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具有正高职称3人,博士10名,90%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学院科研成果丰厚,出版专著与教材10余部,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省级成果奖励4项。十多名青年教师获得省级教学竞赛一、二等奖。此外学院常年聘请英语及日语外籍教师10人,其中2人获得江西省政府“庐山友谊奖”。

三、人才培养

外国语学院长期坚持“德育优先、夯实基础、强化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全力打造具有扎实的外语语言基础和熟练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我院英语、日语专业学生专业过级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2010年一次性通过率更是高达93%以上。学院每年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长期坚持(英语、日语)技能训练营和话剧大赛等活动,学生在全国性及全省范围的外语水平竞赛中多人次获得优异成绩。

学院积极拓宽就业基地建设,在广东、浙江、上海、深圳等地建立了20余个实习就业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训和就业机会。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大部分从事外贸、教育、翻译、公务员等工作。部分学生在海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更有一些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成绩斐然。

四、专业介绍

050201 英语(外贸方向)

办学历史:本专业于1999年创立,基于世界经济发展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定位为“英语+国际贸易方向” 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目前毕业生已近2500人。2015年本专业开始招收英语教育方向专业硕士。

师资情况: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4人,其中博士6人、高级职称8人,每年聘请外籍教师多人。有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名,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已建成校级精品课程10门。近年来,教师发表省级以上论文60余篇,其中外语类核心6篇,中文核心10篇,CSSCI收录6篇,ISTP收录1篇;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10部(其中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部);主持省级以上立项课题30余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获省社科优秀成果奖2项,省级优秀教材一等奖2项。

专业特色:本专业在办学过程中重视自身专业特色的建设,积极践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现已形成两个鲜明的专业特色:

一是实施“英语+国际贸易”复合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夯实语言基础,熟悉国际贸易,强化校内外实践,人才出口无缝链接。

二是“德”字为先,致力于学生人文情怀和文化传播能力的提升,形成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和良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

专业优势:本专业教学基础设施完备、图书资料丰富,现拥有10个视听说语言实验室、1个同声传译实验室、1个校园英语教学调频电台、1套国际贸易实践模拟软件、1个大学生创业电子商务实战平台。学校全方位、立体式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网络公开视频课、精品课程网站、试题库、课程课件等专业教学资源。

多年来,本专业始终坚持“夯实英语语言文学知识,熟悉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标,注入学校行业特色,积极研发文化类课程,培养了一批批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和运用能力,掌握国际贸易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及国际贸易相关操作流程,具有较强的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跨文化交际能力强,能在外贸、外事、文化、教育、旅游等部门从事外贸、翻译、研究、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015年本专业在江西省本科英语专业评估中成绩优异,排名前列。

就业前景:历年来,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90%以上,毕业生大部分进入外贸行业,部分已自主创业。有些在教学、培训和行业翻译机构等部门工作,每年均有多名学生进入到海内外名牌高校继续深造。

理学院

(网址http://lxy.ecut.edu.cn咨询电话:0791-83897220)

一、基本情况

东华理工大学理学院成立于2011年,其前身是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和物理系。学院现设数学系、物理系、信息技术系、统计系、大学数学教学部、大学物理教学部、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数学与信息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科学与工程计算研究所。其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下设的基础物理实验中心为首批江西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学与信息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下设的并行计算实验室为中央财政部资助建设实验室。目前,学院在校硕士生、本科生1200余人。

学院拥有“数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涵盖了计算数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与控制论、基础数学等五个二级学科;拥有“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物理)”教育硕士授予点。二级学科“计算数学”为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数学”为校级重点学科。

2017年学院招收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理学等本科生。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等专业为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二、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敬业精神强的优秀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06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39人,硕士及以上学历85人(其中博士38人);拥有江西省百千万工程人选1人,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硕士生导师30人。学院还聘请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国内外一批知名学者为兼职教授。

近年来,学院教师在教学科研上成绩显著。学院组建了数学、物理2个校级教学团队,有“科学计算和最优化”校级科研团队。近五年来,我院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项、国家863科技项目子项目2项、主持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科研课题30多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0余部,发表SCI、EI等高质量教学科研论文300多篇。高等数学、高等代数、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等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或省级精品资源课程。学院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青年教师近三年来有6人在省级讲课比赛中获奖、11人在校级讲课比赛中获奖,其中省级一、二等奖3人,校级一、二等奖9人。

三、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不懈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坚持“分方向培养、分类成才”办学理念,以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构建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建立了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与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从而形成了创新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近三年来,我院学子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等国家级奖9项,在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等国家级奖13项;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成绩位于江西省前列;在数学、物理、统计等省级学科竞赛中获奖150余项。2014年统计专业张飘同学获“挑战杯”竞赛国家级金奖。

学院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文体活动丰富多彩且成绩斐然。获得2016年“东华杯”男子排球赛冠军、男子篮球赛第二名、女子乒乓球比赛团体二等奖、女子乒乓球比赛单打二等奖;2015年校大学生辩论赛冠军,2014年校男子篮球赛冠军、江西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服务队,江西省五四红旗团总支等荣誉。各项活动的开展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就业竞争能力。

学院尤其重视学风建设,注重提高学生培养质量。近三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位居省内高校同类专业前列,考研录取率不断提高,每年均有一批应届毕业生考取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东南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四、专业介绍

1.070101数学与应用数学 【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东华理工大学于2000年开始培养数学类本科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是国内最早开办该专业的高校之一;2004年在原抚州师范专科学校并入之际开始培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生,其中原抚州师范专科学校在“数学教育”专科人才培养方面的长期积淀(1977年开始)。在2015和2016年江西省专业综合评价中,我校数学类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综合排名位于省内高校前列。秉持夯实专业基础、实施分方向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专业建设思路,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东华理工大学数学类的两个专业形成了专业平台基础上的方向教育模式。为进一步提升新生的专业思想, 2017年确定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进行招生改革,但按“应用与计算数学”、“金融数学(经济金融)”、“数据科学与软件开发”三个专业方向进行培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依托数学学科的建设成果突出:2003年取得计算数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招收计算数学硕士研究生,2010年取得一级学科“数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涵盖五个数学二级学科);“计算数学”二级学科为江西省“十一五”重点学科,“数学”一级学科为“十二五”校重点学科。

师资情况: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本专业专任教师18名,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8人,讲师8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1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0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与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1人。

专业特色:按“应用与计算数学”、“金融数学(经济金融)”、“数据科学与软件开发”三个专业方向进行培养。本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拥有综合应用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处理与数据分析的能力、数值分析与计算的能力、数学建模的能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依托“数学”校重点建设学科,实施“通识教育上的专业教育”、“学科平台上的分方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强化“数学建模能力、数值计算与数据分析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实践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应用数学的复合型人才。

专业优势:具有“数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涵盖计算数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与控制论、基础数学等5个专业),且一级学科“数学”为校级重点学科,二级学科“计算数学”为江西省十一五重点学科。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近年来年来专业教师争取到省级及以上项目5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发表教学科研论文150多篇,其中SCI 1收录论文80多篇。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每年均有一批同学考取国内外著名高校与科研院所,其中2011届本专业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达35.29%。

就业前景:毕业后可在科研机构、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金融部门(含保险、证券)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数学教育、应用开发、工程计算、软件研制、数据统计分析、审计及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数学、经济金融、管理科学与工程、大数据与应用统计、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工程、物理等相关学科硕士学位。学生在企事业单位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成为就业单位应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手。

2. 071201 统计学 【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东华理工大学在2008年创办“应用统计学”专业的基础上于2011年开始培养“统计学”专业本科生。结合当前社会对统计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设置了“经济统计”和“数据分析”两个主要专业方向,同时兼顾“金融数学”专业方向。

师资情况: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6人,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7人,助教1人,其中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专业教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博士学位教师8人。

专业特色:本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扎实的统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熟练使用统计软件和相关的数学软件,掌握数据的获取、分析和处理,掌握统计调查、统计质量管理、统计预测与决策分析的方法,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专业优势: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统计学专业具有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部分教师具有统计领域的行业经验;在结合专业培养方向的基础上构建了四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在围绕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上开展了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同时,在课程建设、教学和科学研究中也取得突出成绩。

就业前景:毕业生能在企事业单位和保险金融机构从事统计调查、统计质量管理、统计预测与决策分析、经济统计、数据分析、保险精算业务、风险管理与产品设计等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历届毕业生得到了专业的训练,具有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就业形势好,就业质量高,同时部分同学考取了东北财经大学、暨南大学和浙江工商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

3.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办学历史:东华理工大学理学院(原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于1998年开设了计算机信息管理高职专业,经过多年的高职办学经验总结,于2001年开始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目前已培养了11届毕业生。

师资情况:现有专业教师20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15人,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教师6人,其余教师均具有硕士学位。现有教师中拥有高级软件设计师、项目管理师、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ERP应用工程师等“双师型”教师9人。

专业特色:本专业依托学院数学学科平台,以“数据和信息”为对象,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的学科优势,通过需求牵引与科研先导,在管理科学、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三个专业方向上形成融合发展,培养学生的组织系统规划分析、对组织内相关问题的管理决策和数理建模、对实现组织目标的信息系统的设计实施技能。

专业优势:本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目前拥有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了完善的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了精品课程网站和实习基地网站等网络教学资源,拥有信息系统设计实验室和并行计算实验室,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保障。同时,专业教师主持校级教学团队建设一项,主持和参与省厅级教学和科学研究项目多项,获得校级精品课程、省级教学成果奖多项。

就业前景:毕业生能在各类公司、制造业、服务业、金融机构、行政事业管理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和数据分析工作,亦可在软件开发、信息服务或信息系统应用企业承担程序员、系统分析员、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人员以及数据库管理员等工作,或在学校、科研单位从事信息管理系统及计算机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历届毕业生受到了良好的专业训练,具有优良的综合素质,就业面宽,就业质量高,一直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4. 070201 物理学

办学历史:物理系是2003年在原东华理工学院物理系的基础上,与原抚州师范专科学校物理系合并而成,具有长期培养物理教育专科生的经验,以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为主。物理学专业2003年与江西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物理教育专业本科生,2007年开始独立招收物理学(师范类)本科生,2012年增设物理学(非师范类)本科专业。2014年取得物理教育专业硕士授予权。

师资情况:本专业具有扎实的师资力量。目前有专任教师20名,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3人,高级实验师3人,讲师10人,其中8 人获博士学位,获得硕士学位(不含获博士学位)的教师7人。近四年来本专业教师获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以上项目10多项,获江西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二等奖;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一等奖;主持省级教学研究项目7项。

专业特色:本专业培养计划通过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突出“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培养目标。继承了物理学主要的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系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和实验技能,夯实数理基础;适量减少基础理论课时,增设“光电工程”课程模块,使学生掌握在光电技术、物理测试与传感技术、计算机编程等领域的理论基础与实验技能,通过加强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以及工程技术基本训练,拓宽学生视野和就业渠道。

专业优势: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本专业的毕业生受到了良好的专业训练,具有优良的综合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就业前景:毕业生可在大专、高职、中学、中专从事物理相关教学工作;在科研院所、企业从事与物理学相关的科研、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或从事物联网、IT行业的计算机编程、程序开发、高新科技开发等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相关学科硕士学位。

软件学院

(网址http://ses.ecut.edu.cn咨询电话:0791-83879339)

一、基本情况

软件学院是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及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实现我国软件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于2002年创办的江西省第一批软件学院之一,2013年,软件工程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在校本科学生3000人。

二、师资情况

学院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14人。其中,教师中具有博士和硕士85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各1人。

三、人才培养

软件学院拥有实验室面积超过4000平方米,专业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总超过1000万元,面向学院全体师生全天候开放。由学校投资120余万元、软件企业投资150余万元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共建型软件工程实习与实训中心达750平方米,实现了在校生的公司化管理环境;同时,软件学院还在北京、苏州、无锡、上海、杭州、深圳、厦门、南昌等地分别与国内著名的IT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并建有实习与就业基地,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保障。

四、专业介绍

1.080902软件工程

(1)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测绘工程)

主干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关系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Web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计算机通信与网络、大型数据库管理与应用、可视化建模与UML、Linux/Unix操作系统、软件测试技术、数据挖掘与商务智能、JEE程序设计、JSP程序设计、VC++程序设计、测量学、地理信息系统(GIS)原理、空间分析原理、GIS工程设计与应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直接申请继续攻读本学院软件工程、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同时适宜在以高新信息技术为主的IT企业、科研院所、各类学校、行政事业机关等从事软件项目开发,与GIS有关的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网页设计,软件项目的维护与管理,软件教学与教育培训以及相关教学、科研等工作,也为在IT领域中自主创业提供了系统知识与专业技术支持。

(2)软件工程(软件工程+环境工程)

主干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关系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Web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移动数据库技术、可视化建模与UML、Linux/Unix操作系统、软件测试技术、数据挖掘与商务智能、ARM体系结构、嵌入式Linux程序开发、智能手机软件开发、环境学概论、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直接申请继续攻读软件工程、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同时适宜在以高新信息技术为主的IT企业、科研院所、各类学校、行政事业机关等从事软件项目开发,与环境工程有关的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嵌入式方面应用软件开发,手机软件开发,软件项目的维护与管理,软件教学与教育培训以及相关教学、科研等工作,也为在IT领域中自主创业提供了系统知识与专业技术支持。

(3)软件工程(软件工程+会计学)

主干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关系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Web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计算机通信与网络、大型数据库管理与应用、可视化建模与UML、Linux/Unix操作系统、软件测试技术、数据挖掘与商务智能、C#.NET程序设计、ASP.NET程序设计、会计学基础、会计电算化、ERP原理与应用、计算机财务管理、管理学原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直接申请继续攻读软件工程、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同时适宜在以高新信息技术为主的IT企业、科研院所、各类学校、行政事业机关等从事软件项目开发,与会计学相关的财务软件的设计与开发,网站制作,软件项目的维护与管理,软件教学与教育培训以及相关教学、科研等工作,也为在IT领域中自主创业提供了系统知识与专业技术支持。

(4)软件工程(软件工程+移动互联)

主干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关系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Web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计算机通信与网络、大型数据库管理与应用、可视化建模与UML、Linux/Unix操作系统、软件测试技术、数据挖掘与商务智能、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JEE程序设计、智能手机软件开发、WAP网站开发、Android数据库与网络编程、Android多媒体开发技术、电子商务安全与支付、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继续攻读软件工程、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同时适宜在以高新信息技术为主的IT企业、科研院所、各类学校、行政事业机关等从事软件项目开发,移动互联应用开发,WAP网站设计,手机软件开发,软件项目的维护与管理,软件教学与教育培训以及相关教学、科研等工作,也为在IT领域中自主创业提供了系统知识与专业技术支持。

2.080903网络工程

主干课程: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物联网概论、无线组网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Linux/Unix操作系统、TCP/IP协议、高级路由与交换技术、系统集成与综合布线、服务器配置与管理、网络分析与优化、计算机网络安全、网络工程项目管理、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WEB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计算机编程基础实训、网络基础实训、网络应用程序开发实训、网络系统综合实训、网络建设与管理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适宜在以高新信息技术为主的网络产品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各类学校、行政事业机关等从事网络工程项目开发和管理,网络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网络建设项目维护与管理、网络应用教学与教育培训等工作,也为在IT领域中自主创业提供了系统知识与专业技术支持。

3.080905 物联网工程

主干课程:物联网概述、、电工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物联网通信技术、高级路由与交换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RFID与智能卡技术、嵌入式系统开发及应用、物联网移动应用开发、物联网定位技术、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物联网数据采集与处理、物联网中间件设计、物联网环境监测、计算机编程基础实训、物联网移动开发综合实训、物联网应用系统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可以继续攻读网络、通信、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生适宜在与安全监控、环境保护、平安家居、智能消防、智能交通、工业监测、个人健康等应用领域相关的国内外IT企业、政府机构、教育与培训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物联网信息处理技术、物联网系统软硬件设计与开发、物联网生产流程管理、技术研发及教育培训等实际工作,也为在IT领域中自主创业提供了系统知识与专业技术支持。

体育学院

(网址http://tyxy.ecut.edu.cn咨询电话:0791-83897913)

一、基本情况

东华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始建于1978年,是全国体育教育专业联盟会员单位,全国定向运动协会主席单位,江西省学生体育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江西省首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38年来一直致力于培养高质量的体育教学人才,至今已为国家输送4000余名优秀毕业生。目前设有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育专业硕士(体育学科)、体育经济管理两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现有在校本科生400余人,研究生3人。

二、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36人,其中专任教师32人,平均年龄38岁。专任教师中,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8人,国家级教练2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人,国家级裁判2人,运动健将2人,10人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22人具有硕士以上2学历。是一支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科学研究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队伍。

三、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治学理念,独创“道德、知识、技能、经验”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致力于培养专业基础扎实,专项技能过硬,行业能力全面的优秀体育教学人才。为了配合人才培养,学校建有综合性体育馆2座,400米标准田径场3座(其中2座全塑胶带看台),游泳池2个,篮球场24片,排球场10片,羽毛球、乒乓球、门球、台球、武术等场地50余片,共8个体育教学训练活动区。另建有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含运动解剖、运动生物力学、体育保健、运动心理、体质监测等六个实验室),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各种仪器设备价值500余万元,学院还建有临川教育集团、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抚州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等签订了实习实践教育基地,与宏远体育产业集团、呈康体育咨询有限公司签订了创新创业基地。近三年平均一次性就业率均在85%以上,考研率超过15%,考取率近70%。

四、科学研究

近三年完成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研项目近20项,公开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9部,教学改革成果8项,获得国家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各种运动队多次代表学校、抚州市、江西省参加全省、全国体育比赛,获得各类全国性体育比赛金牌21枚,获得各类省部级体育比赛金牌102枚。

五、专业介绍

040201 体育教育(师范类)

办学历史:体育教育专科专业始办于1978年,是江西省品牌专业(高等专科), 2004年开始招收体育教育本科专业,2014年开始招收教育专业硕士(体育学科)。

师资情况: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8人,国家级教练2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人,国家级裁判2人,运动健将2人,8人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18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另有外聘知名教授2人。

专业特色:教学内容紧扣中小学体育教学需要,教学形式把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教师评学与学生评教相结合,突出专长教学的前提下注重多种能力兼备、专项特长的同时各种项目全面发展,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学生培养全过程。形成独特的“道德、知识、技能、经验”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致力于培养专业基础扎实,专项技能过硬,行业能力全面的优秀体育教学人才。

专业优势:本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治学态度专一,是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现有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各一支。同时本专业与经、管、文、法、艺交叉学科相互交融,取长补短,人才培养质量在省内优势明显。

就业前景:本专业培养的人才专业基础扎实,专项技能过硬,行业能力全面,能全面适应社会发展,紧扣中小学生体育师资要求,兼顾相关行业需要,就业能力强,宽口径,能胜任中等专科学校及中小学体育教师,体育行政管理,社会体育指导、健身中心教练等工作。

测绘工程学院

(网址http://chgcxy.ecut.edu.cn咨询电话:0791-83897745)

一、基本情况

测绘工程学院源自原华东地质学院1956年组建的测量教研室。1974年成立测量系,并开始招收测量专业专科生,1978年开始招收测量专业本科生,2005年与学校地质系组建为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2010年成立测绘工程学院,是学校传统优势学科之一。经过40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横跨工学、管理学和理学三门类一级学科,涵盖硕士研究生、一本、二本等多层次人才培养,集测绘、土地信息技术、空间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于一体的空间信息管理和工程类学院。学院下设3个系、4个研究所、1个教学实验中学、1个产学研创新基地,1个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共享科研平台,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全日制学术型和专业型学位硕士点,1个专业领域工程硕士点,4个本科专业,1个国防科工局联合共建专业和江西省特色专业,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和江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江西省品牌专业。拥有《测量平差基础》、《工程测量学》、《测量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摄影测量学》、《地籍测量与管理》和《控制测量学》等7门江西省精品课程,《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和《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等3门江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

二、行业协会背景

学院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理事单位,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测绘教育工作委员会、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工程测量分会、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测绘仪器专业委员会等成员单位,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GIS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教育部高职高专测绘类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江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单位,江西省遥感与应用协会理事单位,江西省土地学会理事单位,同时具有土地规划甲级资质,测绘乙级资质。

三、师资队伍

打造一流的教学、科研队伍是学院的首要任务。学院现有教职工57人,其中博士学位29人,教授13人,副教授1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3 人,骨干教师6人,1位百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获得者,2位获批“赣鄱英才555工程”高端人才柔性特聘计划、东华理工大学教学名师1人。教师队伍的成员分别毕业于武汉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具有广谱的学缘构成,进而为开展学术交流,取长补短,互促共进,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为了加强对外合作交流,还聘请了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国家测绘卫星应用中心、武汉大学、江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等著名专家为我院硕士生导师和兼职教授。学院成立至今已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知识结构科学、年龄结构合理、学缘结构好的多元化教学队伍。

四、科研平台及成果

学院有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流域生态与地理环境监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拥有三维激光扫描仪1套,测量船1艘,Sonic2024多波束及EdgeTech侧扫声呐测深仪各1台,测绘无人机1架,地形模型与全数字测量系统1套,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45套,GPS测量系统30台套,卫星连续运行系统(CORS)2套,全站仪112台,测量机器人1台套,地理信息系统软件3种50套,仪器设备总价值4000余万元。近年来,学院先后承担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研基金10余项,重大横向科技项目100余项,获奖项目(省级以上)2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文章90余篇,核心刊物200余篇,出版教材20余部。学生奖国家级8项,省级奖20余项。

五、人才培养

学院在校本科生1500余人(含硕士生),为国家输送培养了3000余名专业人才,并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校友。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学院院长龚健雅教授,桂林理工大学副校长、第六批国家“千人计划”学者、“十二五”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的主题专家组专家周国清教授,南昌航空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周世健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澳大利亚矿物资源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部研究员赵少荣教授,国内知名地理信息产业专家、教授、广东南方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刚生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刘国祥教授,西安大地测绘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小平,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院长、西部资源环境地理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杨昆教授等。

六、专业简介

1. 0812 测绘类(含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1)测绘工程

办学历史:1956年学校建校之初就设置了测量教研室,1974年设立测量系并招收“放射性矿山测量”专科专业、1978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然后根据国家教委统一的专业目录相继改为“测量”、“工程测量”、“测量工程”、“测绘工程”专业。以测绘工程专业为依托,2012年开始招收“遥感科学与技术”本科生。现有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测绘工程专业领域硕士点、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和土地资源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本专业拥有测量学、测量平差基础、工程测量学、控制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地籍测量与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等7门江西省精品课程。

师资情况:承担测绘工程专业授课的专业教师29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0人,副教授6人,讲师13人,正高、副高与中级职称所占比例分别为34.5%、20.7%和44.8%。有博士学位的任课教师18人,占专任教师比例62%,是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科研水平的教师队伍,先后有十余名教师出访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学或学术交流。聘请了宁津生、李德仁、陶本藻、龚建雅等国内外院士及著名专家为兼职教授。

专业特色:本专业培养面向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应未来测绘科技发展,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掌握测绘工程专业所涉及的测绘基础理论、3S技术(GPS、RS、GIS)等现代测绘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具备对地理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综合分析、表达及应用服务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国家基础测绘、国土资源调查、矿产资源勘察、核电工程、城市规划与建设、海洋测绘等行业领域测绘技术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经过5年工程师业务的基本训练,达到测绘工程师技术和管理水平,能胜任测绘工程项目的技术方案设计、实施、质量监督,并能承担社会经济、科技及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以技术及管理骨干的角色,带领团队在创造性测绘工程实践活动中取得成就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师。

专业优势:经过近40年的建设,测绘工程专业和学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04年被评为江西省首批品牌专业,是国防科工委联合共建专业之一。2010年评为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2011年测绘工程专业入选第二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2012年测绘工程专业被列为江西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拥有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流域生态与地理环境监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与江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和南方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基地--江西地理信息产业创新中心,与省内外20余家甲级测绘地理信息单位签订了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20项,省级项目26项,重大横向科技项目3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2500万,获各类奖项近20项。

就业前景:本专业的毕业生具有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上手快、后劲足的特点。毕业生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地理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分析、表达、应用与服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较强的专业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领域国内外最新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专业培养人才特色鲜明,毕业生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快的适应能力、较强的动手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

测绘工程专业由于办学定位准确,培养目标合适,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毕业生广受社会、行业及企业好评。近三年(2013年至2015年)测绘工程专业的就业率都在98%以上,江西地区测绘工程专业供需比分别为1:3.8、1:3.7和1:4.2。每年均有50%以上的毕业生进入江西地区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核工业相关单位以及勘察、设计、施工、信息类等具有甲、乙级测绘资质的企业。毕业生深受欢迎,社会影响力较高。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三年超过80%。本专业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了一大批诸如龚健雅院士、谢刚生总经理、刘刚英雄模范等知名学者、行业领军人才及技术管理骨干。

(2)遥感科学与技术

办学历史:“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在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为测绘类专业。该专业挂靠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系,于2010年申报新增,2012年开始招生。目前在校学生98人,其中12级31人,13级35人,14级 32人;2015级与测绘工程专业小类招生111人。

师资情况:本专业已形成了一支具有学历和职称较高,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高素质教师队伍,目前共有专任教师1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9人,具有硕士学位8人。学院在对现有师资培养的同时,积极做好人才的引进工作,鼓励支持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目前已有2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同时还聘请学历高、理论知识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座。

专业特色:遥感科学与技术是在测绘科学、地球科学、空间科学、计算机科学及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现代地理学和空间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撑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战略地位和意义,许多发达国家已将其列为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很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在我国,遥感科学与技术目前已成功地应用到包括资源调查、环境保护、农业、政府管理与决策、城市规划、防灾减灾、重大工程和国防建设等众多领域。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遥感科学与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专业优势:专业建设紧密依靠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展开,我们仍处于探索阶段。我们按照国家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紧密结合测绘科学技术学科发展特点与办学要求,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研究,优化课程体系,定期更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核心,以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构筑和强化专业特色,实现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培养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遥感专业技术人才,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使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真正成为面向应用的技术类型专业,力争形成新技术支持下的遥感科学与技术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

就业前景:通过本专业学习,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遥感与摄影测量科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具备摄影测量与遥感信息获取、空间数据处理、影像解译与分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从影像上提取空间信息、识别影像目标属性并进行三维重建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具有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2. 120404 土地资源管理【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国家控点专业,创建于1996年,1997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04年被评为“江西省品牌专业”,2005年取得硕士学位授权点,开始招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师资情况: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专职任课教师为11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其中已获博士学位7人,获硕士学位4人。目前有省部级学科带头人1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教师队伍学历学位层次较高,年龄、学缘及职称结构合理,教师梯队与发展趋势良好。

专业特色:根据土地科学发展趋势和国家土地资源管理事业需求,提供土地科学社会服务和土地科学研究平台,依托土地信息技术,重点从事土地开发整理、土地评估、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的社会服务和研究工作,研究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解决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土地调查评价与利用规划、土地信息科学、土地经济学等方面的关键技术问题,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及技术支撑,全面培养适应新世纪土地资源管理事业的高级应用和研究人才。

专业优势:本专业为江西省品牌专业,专业综合实力在江西省位于前列,近年来,本专业教师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横向合作科研项目5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2000余万;获国家级奖1项,省部级奖2项,出版专著与教材10部。

就业前景:本专业自设置以来,一直以培养具有土地信息技术和土地资源及资产管理的专门人才为己任,为我国土地管理事业服务。专业十分重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理论水平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各项科技活动,学生具有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素质,一直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每年有相对稳定的考研录取率,取得了良好的就业状况。主要就业方向为各级政府的土地管理、城乡规划及农业管理部门;土地规划与设计研究单位;土地估价、资产评估、房地产经纪等服务型企业;房地产及土地开发等实业企业,从事不动产登记、土地资源调查、地籍管理、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土地利用规划、不动产估价及土地信息系统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3. 070504 地理信息科学【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地理信息科学系的前身是原华东地质学院测量系普通测量教研室,成立于1974年。我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于1999年开始招生,是我国最早招收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本科院校之一,并成立了地理信息系统教研室。除地理信息科学本科专业外,我校具有“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两个二级硕士学位授予权。地理信息科学专业2004年评为江西省品牌专业,并分别于2001年和2005年获批“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和“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二级学科硕士点,2005年和2010年先后申请获得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师资情况: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助教4人,获博士学位7人,在读博士2人,全部具有硕士学位。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2人,江西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教师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学术组织,任国际制图协会数据质量委员会主席,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会员会委员,中国测绘学会测绘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协会科普与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理论与方法委员会委员,江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理事,全国GIS应用水平考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专家等职。

专业特色:GIS专业专业依托测绘工程、土地资源管理,教师研究方向主要是:基于传统测绘技术(GPS、全站仪)的空间信息采集、GIS误差不确定性理论、摄影测量与遥感理论与技术应用、遥感数据融合技术、三维空间数据模型理论与应用、计算机地图制图理论与应用、GIS开发与工程应用、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地矿信息系统建立理论与应用。

专业优势:近五年本专业教师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其他纵向课题20余项,横向项目60余项,科研总经费超近600万;主持参与省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省级(重点)教改课题等教改课题10余项,出版教材5本,编写GIS专业实验实习指导书7本;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含精品课程3门),省级优秀教材一、二等奖各1项,国家专利一项;获省级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10余篇,核心刊物40余篇。教师参加全国高等学校测绘学科青年教师讲课竞赛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有5位老师的教学评价为优秀,一位老师评为最受欢迎教师;近年来,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类竞赛活动,获国家级奖励20余项项,省级奖励3项,校级奖励20余项。

就业前景:该专业的就业面十分广泛,毕业生可在与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的相关部门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也可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

建筑工程学院

(网址http://jzgc.ecut.edu.cn咨询电话:0791-83897948)

一、基本情况

建筑工程学院是一所具有30多年办学历史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在传承学校优势与特色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岩土工程、工程抗震结构领域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学院设有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和城市地下空间工程3个本科专业。拥有岩土工程(学术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术型)、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型)和地质工程(专业型)4硕士学位授权点。

二、师资队伍

学院以学校优势与特色学科为专业支撑,现已形成梯队配置合理、学历层次高、专业综合研究能力较强的一支以教授、副教授为骨干,博士、硕士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建筑工程学院现有教师47人,专任教师41人,其中教授2人,兼职教授1人,副教授18人,讲师20人,博士14人,硕士23人。拥有“土木工程安全防护”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力学课程群”校级教学团队。

三、人才培养

学院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以培养基础知识较宽、专业过硬、兼备特长、全面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建有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工程力学、建筑材料、结构设计与工程概预算电算化及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等六个专业实验室。建有杭州、南昌土木工程认识实习基地,江西建工集团、江西省交通设计院,抚州市建筑设计院、江西杭萧钢构有限公司、北京航天勘察设计研究院、中恒软基科技有限公司、江西省朝晖建筑工业化有限公司等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了平台。学院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坚持立足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方针,先后与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中铁集团、中国冶建集团、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中国建工集团、江西建工集团、江西中煤集团等大型国企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每年有大量学生应聘上述企业。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备受各用人单位青睐,平均就业率在90%以上,考研率逐年提高。

四、科学研究

近年来,学院在教学、科研和科技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软土力学与软土地基处理、高边坡稳定性与处置技术研究、组合结构、再生绿色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抗震、大型桥梁结构监测、地下硐室围岩稳定性、核废物地下处置等方面承接了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等多项科研与科技服务项目,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影响力。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 29 项,获国家授权专利 46项,发表学术论文 82 篇,出版专著 10 部。

五、学生竞赛获奖

学院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建筑CAD、结构设计、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西省学生商业计划书竞赛、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中高等院校BIM算量大赛及BIM施工管理沙盘及软件应用大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等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并多次取得一、二、三等奖等可喜成绩。其中获得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江西赛区本科组特等奖、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三等奖、江西省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等;尤其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首届中国青年APP大赛江西赛区获得了国家级、省级金奖的卓越成绩。与此同时,还连续三年获得全国全国中高等院校算量大赛及施工管理沙盘及软件应用大赛一、二等奖。

六、专业介绍

1.081001 土木工程 【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土木工程专业是以原岩土工程专业方向为基础,发展形成的有近30年办学历史的专业,在教学科研方面,一直为学院的核心。专业设有结构工程、岩土工程两个方向。

师资情况:土木系拥有一支学历高、职称高、年纪轻、专业能力较强、结构合理、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师资队伍。土木系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9人,讲师9人。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占教师总人数的35%。教师中博士学位获得者9人,在读博士4人。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了教师总人数的100%。近年来本专业有多人先后赴美国、日本、韩国等国进行研修或访学。 拥有东华理工大学“力学类课程群”教学团队,东华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安全防护”科技创新团队。

专业特色:依托东华理工大学以地学为优势、核科学为特色的平台,土木工程系以培养优秀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着力为国内外名校的更高层次教育和国家的基本建设输送优秀毕业生。在专业培养中,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工程力学、岩土力学、土木工程结构设计、项目管理基本理论和法律、法规、经济、材料学、测绘等基本知识,并获得土木工程师、建造工程师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与技术、建设项目开发与投资分析、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工程监理等方面的能力,能够在房屋建筑、交通土建工程、市政工程、岩土工程和工程管理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专业优势:土木工程专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长期积淀形成了具有我校鲜明办学特色的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和体系,专业办学水平和质量省内一流,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量的毕业生,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影响力,社会认可度高。

土木工程专业现已形成了一支以名师、教授和中青年博士为骨干力量的高水平专业师资队伍。这支队伍年富力强,始终站在学科专业发展前沿;这支队伍工程经验阅历丰富,素质能力较高;这只队伍,通过实践基地、 团队(教学团队、科技创新团队),实现了产学研的深度结合和发展,获得了知识的升华和自我的超越。正是在这样一支具有较高水准和鲜明特色的教师队伍整体带动下,学科专业建设突飞猛进,专业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基础条件好、保障能力强。建有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工程力学、建筑材料、结构设计与工程概预算电算化等五个专业实验室,建有杭州、南昌土木工程认识实习基地,江西建工集团、江西省交通设计院,抚州市建筑设计院、江西杭萧钢构有限公司、北京航天勘察设计研究院、中恒软基科技有限公司、江西省朝晖建筑工业化有限公司等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了平台。

就业前景:作为我国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与国家政策及经济发展方向密切相关。该专业毕业学生可就业于国土资源、能源、城建、交通、水利、水资源、农林、环保等部门相关领域从事本专业的勘察、工程结构的设计、房屋建筑的施工与管理、道路与桥隧的施工与管理、市政工程施工、工程建设监理和房地产开发等工作。目前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与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中铁集团、中国冶建集团、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中国建工集团、江西建工集团、江西中煤集团等大型国企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每年都有大量应届毕业生应聘上述企业。

2.120103 工程管理 【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工程管理专业是以工程造价专业为基础,发展形成的有近20年办学历史的专业。专业以学校优势与特色学科为支撑,人才培养以土木工程技术知识为依托,课程体系与注册资格考试制度密切结合,重视软件在项目管理和造价管理中的应用。

师资情况:工程管理系现有专职教师11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7人,多数教师拥有注册建造师、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等国家级执业资格。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全系教师的78%。

专业特色: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备工程咨询、工程施工、工程造价管理能力,能够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投资决策分析、工程预决算、工程监理、工程施工、工程审计及项目全过程管理及研究工作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计价与控制、施工技术与管理两方面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课程与实践性环节的设置上。

主要课程: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运筹学、建筑力学、工程结构、工程测量、土木工程制图、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CAD、房屋建筑学、工程估价、房地产估价、安装工程估价、市政工程估价、工程建设法规、工程经济学、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土木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工程估价课程设计、工程造价软件的应用、招投标模拟课程设计、施工组织课程设计、BIM综合技术训练、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专业优势: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一方面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有机结合,加强注册执业资格考试的基础教育,推动教学内容的改革。使学生毕业前有机会获得造价员、施工员、资料员、安全员、质检员、材料员等技能证书。同时,为毕业后取得相关执业资格证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侧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强化校内基础课程教学的同时,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紧密结合工程实际,组织生动活泼的实践教学,并落实校外实践教学环节, 学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先后建成了一批校内、外实习基地,以满足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算量与计价实习、生产施工实习的需要。建有BIM5D实验室、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及项目管理分析实验室、工程造价模拟实验室、仿真实验室、招投标模拟实验室。经过实践性环节的训练,学生能够尽快进入工程造价与施工管理工作角色。

就业前景:毕业生可在政府经济管理部门或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建筑施工企业、工程建设监理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工程咨询公司、国际工程公司、金融投资机构等单位从事工程管理等工作,也可在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从事相关专业的教学或科研工作。

3.081005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国家特设专业)

专业发展规划: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为国家特设专业,该专业是根据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和当前城市地下工程人才匮乏的实际情况而设立的新专业,目前是江西省在该领域的唯一专业方向。该专业依托江西省高水平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在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采矿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岩土工程、土地资源管理、测绘科学办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地学优势和核科学特色。

师资情况: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现有教师10名,客座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占教师总人数的60%。教师中博士学位获得者8人,其中国外取得博士学位教师2人,在读博士2人。拥有一支年纪轻、学历高、专业能力较强、结构合理、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师资队伍。该学科由我校名誉校长、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原主席、国际城市地下空间联合研究中心亚洲区主任钱七虎院士领衔,长期致力于从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及人防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目前有7项成果获国家或军队科技进步奖和优秀科技成果奖,1项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专业特色:依托东华理工大学以地学为优势、核科学为特色的平台,以培养优秀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着力为国内外名校更高层次教育人才储备和国家的基本建设企事业单位输送优秀毕业生。在专业培养中,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国防工业、核工业发展的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熟悉土建学科的基本理论,掌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敬业精神,具有较高道德水准和科学素养,具备从事城市地下工程的规划、设计、研究、施工、开发利用和生产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优势: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具鲜明的地学优势和核特色,长期积淀形成了具有我校鲜明办学特色的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和体系,本专业依托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重点学科,已开展的相关研究工作与我校50多年办学历程中形成的“核地学”优势相结合,特别是在地下结构-岩土相互作用分析、地下岩土体的抗震设计理论分析方面变机理分析、高放废物处置库地的研究工作,与我校优势学科研究方向“知”、“缘”互补,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学科优势和广阔的研究前景。专业具有交叉学科群的特色优势。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为主线,从土木工程、灾害及环境地质、地质工程、安全工程等跨学科交叉角度开展研究工作,具有独具特色的专业方向,促进本学科建设,提升本学科在省内、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就业前景:近年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持续发展,地下商业与工业空间、地下储库、城市地铁与轨道交通建设等领域急需大量该专业人才。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近30个城市已有地铁或正在建造地铁,全国城市地铁、地下工程、基础工程、核废物地下处置、地下人防工程等建设加速发展,在我国仅有三十一所高校开设有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专业人才培养的供应远远落后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的需要,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对具备地学背景的城市地下空间工程领域专业人才需求持续上升。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力度逐步加大,我校作为江西省唯一一所开设城市地下空间专业的院校,培养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的新型人才,符合城市现代化发展趋势,同时对尽快提升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城市地铁、人防工程、核废料地质处置、隧道、地下商场与商业街、地下储库、地下停车场与地下厂房、深基坑与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基础等地下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以及在投资和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可从事建筑工程与道路桥梁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同时亦可继续深造可报考岩土工程、地下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结构工程等专业方向的研究生。

艺术学院

(网址http://ysxy.ecut.edu.cn咨询电话:0791-83897302)

一、基本情况

东华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92年的艺术系,目前学院下设视觉传达系、环境设计系、音乐与舞蹈系3个教学单位和1个艺术研究中心。现有戏剧戏曲艺术、美术教育、音乐教育(包括声乐、器乐、舞蹈3个方向)3个硕士点和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六个本科专业,硕士和本科均面向全国招生。办学二十多年来,艺术学院依托学校理工科背景优势,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教学为中心,秉持教学、科研、创作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理念;厚基础、强能力、重应用、创特色,循序渐进,努力把艺术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艺术学院”;形成了地方型、教学型艺术类特色专业方向,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艺术人才。

学院拥有二栋独立的艺术楼,教学设施完备,拥有计算机实训设计室、计算机三维设计室、模型室、摄影工作室、艺术设计教室、画室、展厅、演奏厅、排练厅、舞蹈房、琴房、多媒体教室、专业图书资料室等教学和实践场所,在上海、深圳、广州、温州等地建立了30多个就业、实习基地。二十多年来,学院为国家输送了艺术类人才数千名,这些毕业生分别在高校、宣传部门、文化部门、广告公司、设计公司、表演团体、部队等单位就职,由于专业功底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二、师资队伍

学院师资队伍专业素质高、创新能力强。专业教师分别毕业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星海音乐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知名院校。其中省级骨干教师3人,教授、副教授16名;博士4名。近年来,艺术学院教师承担了教育部、文化部、江西省等8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了学术论文及艺术作品500余篇(幅),主编、出版发行专著、教材42部;教师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00多项,获得国家专利20余项,主持滕王阁、万寿宫等政府部门、行业机构大型装饰工程和壁画创作,积极为行业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三、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应用复合型创新创业艺术人才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提倡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有计划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艺术实践和专业创作。学院先后与30多家企事业单位(涵盖六个专业)合作建立了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国内多家行业部门、设计公司、演艺单位在学院建立工作室,定期来校举办讲座、培训和实践指导;为师生参与社会实践打好坚实的基础。近几年来,学生参加全国及江西省的各类专业大赛获奖700多人次。其中国家奖项有“金犊奖”金奖1项;国家学院奖广告大赛中获奖50余项;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中获奖200余项(其中,2013年,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我院学生作品获得了一等奖;2014年,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获银奖1项、其他奖项23项;参加教育部高教司举办的中国在校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大广赛)获全国三等奖2项,优秀奖1项;2016年,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我院学生作品获得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国元素国家创意大赛银奖1项;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设计展演获二等奖1项;教育部大学生艺术节展演二等奖1项。江西省省级以上奖项400多项,包括省大学生音乐舞蹈电视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若干项;省首届大学生合唱比赛二等奖1项,江西省第四届大学生舞蹈大赛一等奖1项,其它奖项若干。

四、专业介绍

1.1305 设计学类(含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专业)

办学历史:设计学类包括了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产品设计三个专业,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92年,2012年10月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新专业目录,原艺术设计专业分为了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产品设计三个专业。为适应当前大类招生趋势,三个专业都以设计学类大类招生。

师资情况:我校设计学类专业现有专业教师35人,分别毕业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中国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厦门大学、苏州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吉林艺术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等知名院校。其中教授、副教授8人,讲师19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达到94%。近年来教师主编专著、教材28部、在专业期刊和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作品)130余篇(幅),主持和参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

专业特色:我校设计学类专业极其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时刻关注社会对设计学类人才的需求。开设课程除了必要的基础理论及基础设计课程外,大量开设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课程,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掌握设计类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优势:我校非常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提倡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有计划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艺术实践和专业创作。近年来,先后有600多人次的学生设计作品获得各类设计竞赛奖励。其中获“金犊奖”金奖1项;大广赛一等奖50余项,二等奖100余项,三等奖80余项;学院奖二等奖8项,三等奖20余项;中国元素国家创意大赛银奖1项;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设计展演获二等奖1项;教育部大学生艺术节展演二等奖1项。江西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10余项,二等奖30余项,三等奖30余项;江西省摄影作品展一等奖40余项,二等奖80余项,三等奖100余项;各类优秀奖100余项;获优秀组织奖、优秀指导老师各10余人次。

就业前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从事企业形象策划设计、招贴设计、刊物设计、产品包装设计、商业插画、网站形象设计、Flash动画设计、商业摄影、影视制作等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创作、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数字媒体设计专业方向学生毕业后能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从事影视拍摄及编辑制作、二维动画及三维电脑动画制作、数字新媒体理论研究等工作。

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在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室内外设计、装饰设计、环境规划(园林)设计以及教学等艺术创造活动。

产品设计学生毕业可在工业设计公司、IT产品设计与制造、家具、玩具、影视动画公司、游戏后期产品设计公司等企业从事产品三维造型设计、新产品开发等工作。有条件的毕业生也可凭借在校学得的专业知识自主创业。

2.1302音乐与舞蹈学类(含音乐学声器乐、音乐表演声器乐专业)(师范类)

办学历史: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创建于1994年。二十多年来,该专业大类办学层次逐步提高,办学规模逐步扩大。现有戏剧戏曲艺术、音乐教育(包括声乐、器乐、舞蹈3个方向)2个硕士点,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3个本科专业,硕士和本科均面向全国招生。

师资情况: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师资队伍专业素质高、创新能力强。专任教师分别来自中国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西安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星海音乐学院、山西大学、湖南师大、江西师大、陕西师大等十几所高校,学缘结构较好。现有专职教师21人, 其中教授、副教授6名,博士2名,硕士13名,有多名教师的艺术创作节目参加了省内外音乐舞蹈大赛并获得各类奖项。音乐系教师在全国各大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近60余篇,出版发行专著3部。分别承担了教育部、文化部、江西省等2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课题成果获省级奖励。

专业特色:我校音乐与舞蹈学类致力于达到教与学的最高标准,并通过音乐会、晚会、研讨会和教学为政府行业部门提供服务,为营造良好校园艺术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做出贡献。音乐系具有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开设的特色课程有江西音乐研究、江西舞蹈、地方戏剧戏曲等课程,学生可以从传统音乐、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三个领域中获取学术、专业和表演上的经验。

专业优势:一是在江西地方戏曲音乐研究方面省内领先。系部依托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这一平台,突出对传统戏曲音乐发展和流变在地方戏曲音乐研究中的地位分析研究,使地方戏曲音乐这一传统课题焕发出新的学术活力,在 “孟戏”声腔曲牌中的“海盐腔”遗音、江西采茶戏、宜黄戏等方面积累了雄厚的基础。

二是对江西传统民歌研究引起学术界瞩目。系部老师潜心江西本土民歌文化内涵和音乐形态的研究,以较宽阔的视野、较全面的整理了江西民歌的产生和流传面貌,特别是对解读江西红歌经典价值提供了较为独特的思路,提出了“红色歌谣是民间叙事抒情传统歌谣题材政治转化和嫁接的结果”的观点。在江西民歌文化体制的生成模式、发展路径、美学形态、文化想象、价值阈限等音乐理论元素上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三是将地方音乐融入课堂和舞台研究成果颇具特色。系部老师将多年来在研究地方民族民间音乐及戏曲音乐取得的学术成果,融入学校的教学实践与舞台实践中,将地方戏曲资源与学校音乐教育相整合,如:在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中增加江西采茶戏音乐欣赏、江西红色“经典”音乐欣赏等内容;外聘专业戏曲演员指导师生排练地方折子戏并搬上艺术实践的舞台,形成专业教育特色。

就业前景:结合音乐与舞蹈学类(含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舞蹈学的专业定位、培养规格、专业特色和课程改革等方面,毕业学生不但能胜任各级各类学校的音乐、舞蹈教学,而且还可在各种演艺团体、文化部门等单位工作。一部分有条件的毕业生还可凭在校学得的专业知识自主创业。

3.130205 舞蹈学(师范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舞蹈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初步对舞蹈进行理论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在文化馆站、中小学、社会舞蹈团体、科研单位和出版、广播影视部门,从事中外舞蹈史、中外民间舞蹈理论、舞蹈美学、舞蹈教育理论的教学、研究、编辑、评论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主要课程:中外民间舞、古典舞身韵、现代舞、舞蹈编导理论、舞蹈基本训练、舞蹈概论、中外舞蹈史、舞蹈音乐赏析、舞蹈创编、舞蹈教学法、江西舞蹈、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等。在校有舞台表演、艺术实践、舞蹈教学实习、艺术采风、毕业论文及评论写作、各类比赛及汇演等实践课程。

师范学院

(网址http://sfxy.ecut.edu.cn咨询电话:0794-8253765)

一、办学历史

师范学院为东华理工大学二级学院,在整合原“全国优秀师专”------抚州师范专科学校资源基础上建立,以培养本科师范生为主,培养教育硕士、培训基础教育在职教师为辅。学院师范教育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临川师范,1977年招录专科师范生,1997年招收与培养本科师范生,至今已有40年的高等师范办学历史,为江西省同类专业办学最资深学校与院系之一。

二、学科专业与平台建设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50余人),设有常年招生的4个本科师范类专业(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

经国务院学位办审批,学院拥有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领域(教育管理、语文教学、数学教学、英语教学、物理教学、化学教学、生物教学、思想政治教学、音乐教学、体育教学、美术教学)。学院以海内外著名的临川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为标杆,以服务江西及周边区域基础教育为宗旨,培养培养具备教育、教学、科研、管理能力的卓越师资人才。

经省教育厅审批,学院设有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国家级、省级基地。承担着为抚州(教育部、江西省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区)当地培训基础教育师资的重任。学院还是抚州市教育学会、语文学会、数学学会、物理学会、音乐家协会、文艺评论家协会挂靠单位。

学院实验实习中心拥有语音实验室、钢琴训练室、微格实训室、蒙特梭利实训室、蒙诺幼儿科学探索乐园、大学物理实验室、计算机实验中心和体育场馆等完整充足的实践教学设施。

学院与抚州一中、临川一中、临川二中、南城一中、东乡一中、乐安一中、抚州市保育院、抚州汇嘉幼儿园、抚州万花筒幼儿园等66所重点中小学、幼儿园建立了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教育实习实训基地。

三、人才培养

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学院办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输送师范毕业生3万余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长江学者),被誉为“才子之乡”的教师摇篮,抚州各中学60-70%教师与校长是本院校友,临川教育集团多任校长均为本学院毕业生。

四、专业介绍

1.040106 学前教育(师范类)

办学历史:2000年,我校原抚州师范专科学校开始招收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2012年,我校师范学院开始招收本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目前在校学生合计127人。2007年,开始招收教育学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015年开始招收全日制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2015年开始承担“国培计划”——幼儿园园长(教师)培训项目。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9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具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10人、硕士生导师9人。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拥有东华理工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1个。同时,本专业外聘幼儿园兼职教师3人。

专业特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具有较强的复合性,综合了教育学、心理学、生命科学、艺术学、健康营养学、管理学、美学、文学、思维学等领域的知识内容,以确保培养的学生具有“视野宽、基础厚、素养优”的特色。实验课与实践环节在培养方案中所占比例较大,注重专业能力体系的构建,强化学生专业技能与动手能力的培养,以确保培养的学生具有“上手快、能力强”的特色。专业培养方案参照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教育指南”,借鉴欧洲、香港等地的培养方案,结合了内地幼儿园教育的实际需求,强化培养具有现代学前教育理念,符合当前及未来幼儿教育教学实际要求,以确保培养的学生具有“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特色。

专业优势:依托专业优势,取得了一大批有特色、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先后出版了《学前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系列高校教材。在学前教育、教师教育、职业教育及高校管理研究方面特色显著。近年来,本专业教师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38项,出版学术专著10部,发表专业论文82篇,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12项。在国内建有多个幼儿园实习基地,依托“国培计划”幼教培训项目与省内多所幼儿园建立了广泛联系,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校园共建实习基地”、“校园合作教学”培养模式。

就业前景:本专业培养具有幼儿社会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语言教育、健康教育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从事学前教育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以及胜任儿童传媒工作、儿童早期社会服务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近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5%以上,平均考研率超过20%。

2.050101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办学历史: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创建于1977年,1997年开始与江西师大联合招收本科师范生,2004年开始独立招收和培养本科师范生。1998年,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02年,该专业经江西省语委批准,建立了普通话培训测试站(该站多次被评为优秀);2005年,教育部批准该专业具有文艺学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教育部批准该专业具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009年,该专业成立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为江西省批准的研究基地之一;2010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被评为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2014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该专业获得语文教学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5年,江西省教育厅批准该专业为中小学语文学科的“国培”基地。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5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5人,具博士学位15人、硕士学位8人、硕士生导师12人。拥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2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拥有东华理工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和“汤显祖研究与中国文学批评”科技创新团队。

专业特色:依托江西省戏剧资源研究中心和临川文化研究所,该专业在戏剧戏曲研究方面和临川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了科研成果,在《文学评论》、《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戏剧》、《文艺研究》等全国最权威专业学术刊物发表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了“临川文化研究丛书”,在省内外产生巨大反响;出版了大批学术专著;出版系列优质教材;近年来获得5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立项;获得10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立项;江西省人文社科课题、江西省教育课题和教改课题更是有几十项获得立项。2017年下半年国家在抚州举办汤显祖国际戏剧节,10多个国家派出剧团来抚州演出,东华理工大学该专业师生具体承担学术论坛、戏剧表演、中外戏剧交流等系列活动。

专业优势:该专业荣获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近5年科研成果获江西省科研成果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

就业前景:本专业培养能在教育、文化、传媒、出版等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从事语文教学与教育管理、新闻采写与文字编辑、文案写作与创意策划、办公文秘及其他与汉语言文学运用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课程设置注重给学生传授工具性知识、人文社科知识和深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本专业毕业生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和深造机会。近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88%以上,平均考研通过率超过20%。近年来,不少学生考取上海师大、南开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的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分别到秘鲁、斯里兰卡、印尼、哥伦比亚、墨西哥等国担任孔子学院汉语志愿者和汉语教师。

3.050201 英语(师范类)

办学历史:英语(师范类)专业前身是原抚州师范专科学校英语专业。1977年招录专科师范生,1999年开始与江西师范大学联合招收和培养本科师范生,2005年开始独立招收与培养本科师范生,2014年获得英语教育硕士学位授权点,至今已有近40年的高等师范办学历史。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5人,讲师7人、具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10人、硕士生导师5人、外教2人。

专业特色:本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具有较强的复合性,实践环节所占比例较大,强调学生专业技能与动手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基础技能和讲授能力,强调学生学教结合,确保培养的学生具有“适应强、上手快、能力强”的特点。

专业优势:本专业办学历史长久,师资力量雄厚,专业特色明显。近40年来向全国各地输送了大量优秀毕业生,其中,抚州中小学80%以上英语骨干教师来自师范学院(包括原抚州师范专科学校),他们为当地英语基础教育发展做了重大贡献。当前,本专业充分利用师范学院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基地两大平台,加强内涵建设,取得了一大批教学科研成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就业前景: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能在初、中等学校及其它学校和教育机构从事英语教学和英语教育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以及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4.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

办学历史: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类)前身可追溯到原抚州师范专科学校数学系1977年创办的数学教育专业,1997-2003年抚州师专与江西师范大学联办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类);2003年底抚州师专并入东华理工学院,2004年东华理工学院开始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类)独立招生,2011年获数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4年取得数学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具博士学位9人、硕士学位4人、硕士生导师4人,江西省高校中年学科带头人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拥有东华理工大学“公共数学”教学团队,大学生数学建模、数学竞赛和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指导团队。

专业特色:专业课程设置具有师范教育和数学学科的显著特色。课程体系采取模块化设置,以数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基础,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专业技能综合训练,突出“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适应”的培养特点。

专业优势:该专业学科拥有数学校级重点建设学科、江西省“十一五”重点学科和数学实验室。近5年专任教师发表教学科研论文40余篇,主持完成科研课题近10项,科研成果获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奖多项。培养的学生在数学建模、数学竞赛和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中曾获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奖励。

就业前景:本专业为中小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输送数学教学、研究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近年来由于全国教师师资缺口极大,本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高,因而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部分学生考研意愿强烈,专业考研率很高。

中国足彩网信息请查看2024年江西省高考招生录取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易贤网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和咨询回复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询为准!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网站声明 | 网站帮助 | 非正式的简要咨询 | 简要咨询须知 | 加入群交流 | 手机站点 | 投诉建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滇ICP备2023014141号-1 足球游戏_中国足彩网¥体育资讯$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1879号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云)人服证字(2023)第0102001523号
云南网警备案专用图标
联系电话:0871-65317125(9:00—18:00) 获取招聘考试信息及咨询关注公众号:hfpxwx
咨询QQ:526150442(9:00—18:00)版权所有:易贤网
云南网警报警专用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