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学生村官”这个名词确已成为一个热点。打开百度,输入“大学生村官”搜索,仅用0.051秒的时间,便能找到相关网页约4,790,000篇,很多地方都这样宣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具有重大意义。毋庸置疑,党的政策是好的。无论在网上,还是电视上、报纸上,大力宣扬各地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建功立业,成为先进典型的事例层出不穷。毋庸置疑,很多人选择了村官,确实是青春无悔的。然而,作为云南省08年公开选聘的第一批2000名大学生村官中的一员,近半年的生活和工作经历之后,我却萌生出这样一个想法:大学生村官,是围城,更是鸡肋。
一、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去
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这就是“围城”困境。
到村任职已经半年多了,我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一开始的激情早已经消退,感觉自己仿佛生活在一种无望且无奈的情绪中,对这份工作的期望和美好理想都在逐步地消失殆尽。为什么会如此呢?或许,是一开始的期望太高。到了农村,才发现自己在大学里的所学是那么的渺小,而自己能做的工作,是那么的局限。很长一段时间里,热情高涨地想做事情,可是,基本上都在闲着,连没事想找事做的机会也没有。一方面,在关注各大网站各种媒体有关大学生村官政策及其他积极的新闻,一方面,在和许多同道中人交流沟通的时候,居然发现在我周围,面临“围城”困境的人占大多数。而在某些网站上,这样的负面新闻其实丝毫不比那些正面积极的新闻少。
可是,就业压力那么重,新一年的村官招聘考试时,依旧涌现出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的局面。
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在农村,学会了喝酒,学会了应酬。和村干部们在一起,不得不入乡随俗,无条件地接受他们的工作方式,否则,难以融入到那一个组织中去,自己将会更加显得孤立而且多余。经常和周围当大学生村官的朋友们在一起讨论前途,几乎所有人都在工作之余努力看书复习,准备考公务员。或者等待任职期满后,会有大学生村官考公务员的好政策。还真没听到谁说要扎根基层的。其实很多地方,大学生村官没有在村里工作,而是被乡镇一级政府临时借调到各个站所打杂,做的事情很多,也得到一些锻炼,可是付出与收获不可能成正比。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叫做生活补贴,即便是不吃不喝不消费,一年到头也没有多少,更何况不可能不吃不喝不消费。有的人勒紧裤带勤俭节约,勉强度日,有的人依靠家庭接济,尽管有工作了,还得继续啃老。
有人说大学生村官是一条不归路,这未免说的太过牵强。但很多人都说自己不想干了,往往做不到说不干就不干,想想竞聘时的不容易,看到还有很多人挤破脑袋的想得到这份工作,就不得不理智地考虑放弃与否。即便是对当前的境况已经感到很失望了,也不愿绝望。于是,继续坚持下去,没有信心,选择放弃离开,下不定决心。总是如此的纠结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