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云南经济的基础,需要坚持不懈地下大气力夯实夯牢。应该看到,我省农业基础依然比较薄弱,既是多年积累的老问题,也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凸显的新矛盾。积极贯彻执行中央对农业问题的一号文件,云南身体力行。
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5年内选拔万名大学生到村任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基层农村村干部队伍结构的计划,云南省2008年首次选拔2000名大学生到村任职。(春城晚报)
选拔大学生到村任职,能给乡村带去知识型人才,为农村农业的科技化发展奠定基础;充实农村基层干部的管理水平,提高农村发展步伐;还能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为其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总之,大学生到村任职,能让人看到希望的田野再次升腾的可能,然而这种可能变成现实的基础前提是:需要妥善解决大学生村官“身份证”的问题。
“我们不是干部,不是公务员,也不是农民,我们什么都不是。”在上任前的培训班期间,一名大学生村官对记者这样说。神情间难掩落寞。为政府长远谋略农村农业发展问题的举措合掌称道的同时,来自未来村官的忧虑也不容忽视:其一,大学生是未来国之栋梁,无论成其何种职业何种岗位,他们首先得是一个平常的人,在寄予他们希望的同时,关注并关心他们自己的价值归宿是需要也是必须的;其二,全心全意为农业农村服务的基本是农村希望的前提,这个前提又与村官的“身份”不无关联,他们不是干部,不是公务员,也不是农民,目前至少是什么身份都不是,没有一个明晰的定位,希望的动力很怀疑会变成“应付考试”的行为,这与政府希望的初衷背道而驰;其三,农村农业问题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艰巨过程,需要一拨一拨有志向有行动的人们长期坚持发展,发展的希望在人,在人才,只有无数的人才爱上充满希望的云岭大地,让他们在此生根,发芽,开花,希望才有可能,而起码的“身份证”是他们为希望去奋斗的最本能的力量。
事实上,类似大学生村官进驻农村模式,在云南很多年前就开始实施,比如单位下派农村基层蹲点,到农村挂职锻炼等,虽然短暂的流动性的在农村服务,此举切实为推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应有的力量。与此次大学生村官不同的是,身份不一样,前者有明确的身份,有单位或是政府公职,大学生属于零身份。
国内许多地方在人才机制的引进方面,可以说是梧桐枝繁叶茂专为凤凰准备,xx级别的是享受别墅的物质待遇,xx级别的可以安排随从家属......这些措施撇卡待遇不论,就是在物质上给人才中国足彩网的保障,给予身份,让其转变的生产力发挥到最佳状态。尽管我们的大学生多数属于刚走出象牙台的群体,但是,谁也不能保证未来的袁隆平第二不会在云南在大学生村官中出现。给予他们“身份证”是对热血青年的鼓励,是对心怀抱负之人起码的尊重,亦是云南农村农业基业长足发展的基本。
浙江海洋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耿相魁教授认为,大学生村官角色的模糊定位,使他们陷入对自身角色的困惑,不知道自己究竟属于什么,应摆在什么位置上,这不利于他们在农村开展工作。应该尊重国家和云南机制革新的过程,在当前身份确认定位机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对于即将到广阔的农村大地施展才能的大学生村官,主管部门对身份问题是不是该提到一个高度:最起码要认真对待!(转载云南党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