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31日,重庆市2009年选派“大学生村官”工作报名截止,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40733名大学生争夺2500个“村官”名额。而在去年初,我市首次招录选派大学生到行政村任职时,报名人数为8062人。
数字飙升的背后,固然有就业压力日趋增大等因素,但同样反映出重庆这项工作成果初显。
政策杠杆 撬开统筹城乡人才新通道
去年12月13日,我市在清华大学举行“重庆市紧缺人才专场招聘会”。招录“大学生村官”的招聘台前人头攒动,有上百名本科、硕士生咨询。
清华大学硕士徐洋、谭雪峰都到场报名。二人表示,经过了解比较,重庆选派“大学生村官”的政策科学务实,更具吸引力。
“重庆在选派大学生‘村官’这项工作中,注重运用政策杠杆的导向,采取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主动流向农村,开辟统筹城乡人才的新通道。”市委组织部有关人士说。
一直以来,人才“下不来、待不住”是农村基层最大的心病。尽管国家曾先后推出“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特设教师岗位计划”等,都涉及选派大学生服务基层,但因服务者待遇、编制等大相径庭,发展预期不明朗,导致大量人才流失。
在制定“大学生村官”计划时,重庆便明确了就业“兜底”、保障待遇、提供发展平台、畅通出口等关键举措,解决了大学生下乡最大的顾虑。
经了解,从去年起,全市就开始严格控编,以保证有足够名额,消化万名“村官”的公务员编制。
为引导人才流向偏远地区,我市还明确规定,选派到市级贫困村连续工作4年的,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进入乡镇领导班子。
“政策制定非常人性化,甚至规定可以为选派到市级贫困村工作的大学生代偿国家助学贷款利息。”一名考生为此十分感动。
现任大渡口区八一村党支部副书记的陈宇,曾是该区2006年试点时招录的大学生“村官”。他坦言,计划中规定“大学生‘村官’任职满两年后,经考核合格可被直接录用为公务员”,让他吃了颗在基层安心工作的“定心丸”。
曾经担任过西部志愿者的北碚大学生“村官”刘玉幸回忆,“第一次拿到薪水时非常吃惊,工资600元,津贴1780元,比村干部还高。”刘玉幸说,“就凭这待遇,不好好干简直对不起老百姓。”
“市财政6年拿出5亿专项资金,表明重庆要吸引新一代人才下基层的决心。”市委组织部有关人士说。
制度设计 为人才成长搭建良好平台
2月12日,渝北区召开全区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会。和往年不同,这次会议扩大通知到218个村的村支“两委”负责人,首批46名大学生“村官”也悉数到场。
“大学生下去不是做样子、走过场,得让他们真正参与各种基层事务,学本领,增见识,长才干。”渝北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廖强说,除了重大会议让他们参加,区里还为他们安排了为期一周的专题培训,请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优秀村干部介绍讲解全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农业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及基层工作经验,要注意哪些具体问题等。
廖强说,到岗的大学生“村官”都明确了对口科室和联系人,“也可以说是他们的就业指导老师,随时随地都可以请教。”他还透露,今年渝北区将组织大学生“村官”到西南大学“充电”,接受更专业的“三农”知识培训,70%的费用由区里报销。
为了让大学生“村官”尽快熟悉环境,转换角色,我市设计出台了系列制度,将到村大学生纳入市、区县两级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市级调训比例每年不少于20%,建立健全了区县、乡镇、村三级培养责任体系,确保每人至少有1名领导联系、2名直接帮带责任人。目前我市正研究设立市、区县两级“到村工作大学生创业资金”,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无息或低息贷款。
完善考核 健全激励择优“出口机制”
长期关注基层组织建设的市委党校教授、党建专家苏伟,高度肯定我市在全国率先提出的到村大学生两年后录用考察办法,即招录市、区县(自治县)公务员时,面向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大学生招录公务员的比例不低于60%,2010年后不低于80%。“这一政策导向,确保大学生下乡既有‘源头活水’,又有‘合理出口’,对接续城乡人才之间长期存在的‘断桥’意义重大。”
市委组织部有关人士介绍,“大学生村官”计划旨在真正培养造就一支有基层工作经验、与老百姓有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队伍,而不至于成为某些人功利性的“镀金”跳板。为此,计划的“出口机制”也细化了考察指标。
考核包括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分别由乡镇党工委和区县组织、人事等部门负责。参照公务员录用办法,实行百分制考核,得分达到60分以上才正式录用。
此外大学生“村官”每年还需进行“双述双评”,即由“村官”向村民和乡镇党工委做述职报告,同时后者对“村官”进行评分。“双述双评”中不合格票数超过30%的,当年考核记为不合格。对年度考核中有一年不合格的,延长留用一年。
重庆建立“大学生—‘村官’—公务员—党政领导干部”的干部培养链的创新探索,得到多位中央领导的肯定。温家宝总理在“关于重庆市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调研报告”上批示: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组织和服务工作,注意总结和运用已有的工作经验。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批示:“重庆通过政策杠杆引导大学生下基层工作的做法很好,他们的经验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