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http://marx.ruc.edu.cn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中国人民大学在新世纪为创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而进行的院系结构性调整的过程中,经过对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而形成的“新”学院——由原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所为基础成立于1996年的“老”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成立于1956年的中共党史系,在2003年合并组建成“新”的马克思主义学院。
该院一直是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影响和声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共党史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中心。现拥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和中共党史系3个学术实体、9个教研室拥有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台港澳研究中心等6个科研机构拥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当代中国史等12个博士学位点和硕士学位点,中国革命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1个本科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中共党史”二级学科系国家级重点学科,已纳入中国人民大学“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项目。目前,学院拥有在职在岗的教职员工62人,其中专职的教学和研究人员53人。在教学人员中,教授21人,副教授17人,讲师15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45人。学院拥有博士生导师23人(含兼职)。有一批在国内外学界享有一定影响和声誉的著名学者,每年都有一批有重大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问世。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中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建立、建设在该院。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60人左右,硕士研究生60人左右,本科生20人左右,博士后研究人员3—5名。在校生的规模保持在300名左右。
在科研方面,该院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整体性研究,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以及当代中国史研究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期间,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推动下,学院共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近百部,人均超过两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近千篇,人均超过20篇。“十一五”、“十二五”规划,该院共获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及其他科研项目近60项,经费超过500万元,其中经费超过20万元的重大招标项目或重大课题逾10项。进入新世纪以来,学院加强了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的工作,“请进来,走出去”,打开了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新局面,提升和扩大了学院对外的学术声誉和学术影响。2004年成功举办“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国际学术讨论会;2005年举办“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之路”国际学术讨论会;2006年举办“中国和平发展对亚洲的影响”国际学术讨论会;2008年举办了“中韩现代化比较论坛”;2009年举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学院还先后组团赴韩国、俄罗斯、蒙古、朝鲜、越南、美国、瑞典、挪威、丹麦、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共同举办双边的学术讨论会或进行学术考察。近几年,学院已有近百人次到境外(国外和中国的台港澳地区)进行过学术交流,并邀请境外(国外和中国的台港澳地区)数十余位学者来学院讲学。学院与境外(国外和中国的台港澳地区)一些大学的相关教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并保持有密切的学术联系。
本科专业介绍
中国共产党历史:该专业重点依托的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是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中第一个以“中共党史”学科命名的独立建制的学系,是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中唯一招收中共党史专业本科生逾半个世纪不辍的学系,是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中唯一系统培养“中共党史”专业的学士、硕士、博士各个学位层次以及博士后人材的高等教育基地。
中共党史系始建于20 世纪50 年代后期。近60 年来,在何干之、胡华等著名学者创业的基础上,经过几代学者的共同努力,中共党史专业已经发展成为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并在国内外学界享有良好声誉和一定影响力的优势和特色学科。中共党史学科点目前拥有一支在年龄、学位、职称结构方面比较合理和稳定的教师队伍。在2003年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后,有专任教师19 人,其中,教授7 名,副教授8 名、讲师4 人;拥有博士学位的16 人。另外,聘请校外教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等单位)5 人担任兼职教授,其中有3 人担任博士生导师。是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和全国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评议组成员单位。“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该学科点共承担国家、教育部、北京市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近20 项,研究经费近200 万元。“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正式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30 部左右,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 篇左右。近年来,该学科点在继续保持传统优势项目的特色和优势地位如对于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20 世纪中国的政党政治、当代中国的农民问题、妇女问题、宗教问题、台港澳问题等的研究基础上,与时俱进,积极开拓新领域,努力直面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方面,在执政党的执政方式、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经验的研究方面,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研究方面,在当代中国统一和国土安全问题的研究方面,在中共党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创新的研究方面,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方面,都产生了一批有一定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的新成果,始终站在本学科的学术发展前沿。近年来,该学科点的对外学术交流活动频繁,每年均邀请若干名国内外的著名学者来学科点进行讲学,每年均举办若干次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每年均派出1 至2名教师去国外或中国的台港澳地区进行访学或讲学。
该专业培养面向新时代的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终生学习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社会工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人我关系协调能力,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外语这两门最基本的学习工具,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一个适合自己特点同时也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开放型、创新型的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既能在高校和中央、地方的学术研究、政策研究部门从事本专业的教学、研究和理论宣传等深层次的工作,又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以专业为基础的党务政务管理、文字、秘书等实际工作的德才兼备的复合型、普适性人才。
核心课程: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制度史、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当代中国经济、当代中国文化、当代中国社会、当代中国对外关系、当代中国统一问题、中共党史人物、中共党史文献、中共党史学、海外中共党史研究等。
就业情况介绍
自1958 年中国共产党历史专业本科招生以来,共培养本科毕业生2000 余人,分布在共和国建设的各行各业。近十年来,本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约三分之二通过免试推荐或统一考试成为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余者则进入各级党政军机关、各类企事业单位以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新闻出版单位等,就业形势一直保持良好。
中国足彩网学历考试信息请查看学历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