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水发炎”与媒体责任
最近,一家媒体为“考察”医德医风,导演了“茶水验尿”事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轰动。记者以茶水冒充尿液,到10家医院化验,竟然有6家查出阳性。茶水居然也“发炎”,这样的“黑色幽默”,让白衣天使的形象再一次蒙上阴影。
然而,日前,全国92家三甲医院医务人员以实验证明:茶水当成尿验,九成化验单呈假阳性。看来,问题并非出自医院,而是出自少数媒体的“大胆创意”。
医学专家指出,尿液分析仪器和试剂是针对尿液设计的,不具备辨别茶水等其他液体的功能。而茶水中含有大量的未知干扰物质,如果“以茶代尿”,很容易产生假阳性反应。因此,个别媒体记者的这种做法,既缺乏有关医学常识,也缺乏严谨科学的态度。
在“茶水验尿”事件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记者故意设“圈套”,向医生提供了虚假病史,谎称自己“尿痛”。医生根据记者的“病史”,并结合尿常规白细胞增高的检验结果,做出尿路感染的诊断,这是无可辩驳的。与司法界“无罪推定”原则相反,医生看病遵循的是“有病推定”原则。判案不能冤枉一个好人,看病却不能漏掉一个病人。对于任何一名就诊者,医生应当首先将其看作“有病的人”。患者的主诉是医生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主要依据之一。作为一名医生,没有任何理由怀疑患者“恶作剧”,而应完全相信患者所陈述的痛苦是切实存在的。媒体记者假扮患者、伪造病史的“游戏”,不仅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也干扰了医学诊断和治疗的严肃性。
新闻报道要真实、全面、客观、公正,这是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然而,少数媒体为追求“眼球经济”,走入了“新闻娱乐化”的误区。个别记者热衷主动“策划”各种新闻,只求“轰动”不顾后果,并不关注科学常识和客观实际。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初衷,“茶水验尿”都是值得媒体反思的一个事件。它不仅可能恶化本已紧张的医患生态,而且使中国足彩网的媒体和群众受到误导,给社会制造了不和谐音符。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存在很多弊端和不良现象,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是完全应该的。但是,舆论监督的前提是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尤其是在专业性很强的医学领域,记者更要本着科学和理性精神,字字严谨,句句求实,而不能合理想象、盲目推理,否则就会酿成大错。
舆论监督的目的不是逞一时之快,而是为了揭露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因此,记者必须出于公心、出于良心、出于诚意、出于善意。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是建设性的,这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如果媒体盲目追求“卖点”,随意策划“茶水验尿”之类的“新闻事件”,将丧失公信力。
进口药为何这么“牛”
备受关注的广东省医疗机构药品网上竞价限价阳光采购近日尘埃落定。4月1日起,广东省的各大医院开始在网上采购入围药品。据专家估测,广东全省医院3万多种药品总体价格将被砍掉20%。
在药价高渐为百姓看病最大难题之时,广东的改革确实给“虚高”的药价一记重拳。但药品招标中也有些细节值得关注,这些细节,也许比“药价”本身更值得深思。比如,一种2.2万元的抗乳腺癌进口药物只降了0.21元,而如此降幅还是被纳入了医院采购目录。
公开招标采购,药品大幅降价,似乎已是惯例,而降幅总在10%—30%之间,甚至更高。去年北京的一次药品集中招标中,一家药厂生产的藻酸双酯钠,招标价格比原来降低了79.5%,再加上取消的15%加成,药价总计降了约95%。而为什么进口药这么牛,降价幅度仅有十万分之一?
进口药之所以如此“牛”,在于它是独家生产,国内缺乏替代品,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因此在价格谈判中进口商毫不退让。即使是进入不了医院,患者也会通过零售渠道去找医药公司买药。对于这些疗效好,又必不可少的药品,当然不能“一废了之”,因此“理直气壮”地进入监控用药目录。
反观国内的药企缺乏的正是这种实力和底气,没有几家敢说自己有产品是不可替代的。统计显示,到2005年底,我国药品生产企业有4000多家,其中绝大多数在仿制国外已过专利保护期或即将过保护期的老药,自主创新药品很少,同种药物几家、几十家甚至上百家药厂低水平竞争。
在这种情况下,过去的6年里,作为医改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逐渐演变成了“走过场”,药厂、经销商、招标中介机构及医院形成了“合谋”,在有限的品种中大玩“药名游戏”,导致药价依然虚高。这才有了今天广东绕过流通环节、直接与药厂谈价的网上招标改革。这样做虽然挤掉了以前流通环节的大量水分,但缺乏真正“新药”、“好药”的总体形势依然没变。
我国在新药研发领域创新不足,是不争的事实。在创新能力缺失的背后,缺少的是制度和政策层面的支持。一些报批新药只是换名称、改剂型,“一药多名”不仅成了药企规避药品招标采购的“窍门”,也成了逃避国家降价政策的“法宝”,最终危害的是患者用药安全,损害的是百姓利益。
药品降价只是治标之策,抓住药品审批这个“源头”才是根本。从2006年6月起,国家不再为仿制药批准商品名,今后每年新增药品商品名将不超过100种。这意味着“一药多名”时代将成为过去,药企必须依靠真正的“差异化竞争”才能夺得市场。
从这个角度,我们更希望药品招标中,国产药品能够因自主创新而“牛”起来,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不降价,到那时药价不会再有虚高的水分,百姓为药埋单也才能“物有所值”。
牢记资源短缺国情
近年来有的地方出现了奢侈浪费现象。其中,公款浪费问题尤为突出,讲排场、比阔气的社会风气也有所滋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不容忽视的一条是,相当多的人对我国的基本国情缺乏了解。
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我国的单位GDP能耗高出世界平均水平7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出2至3倍。这一低一高,加剧了我国的资源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也凸显了节约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只有了解资源短缺的基本国情,才能使勤俭节约的理念深入人心,转化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可是,在基本国情教育方面,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前不久,一个日本学者就“中国的资源总量与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的排名”问题问了中国的大学生、研究生和工作人员,竟无一人能准确回答。但同样就日本的此类情况问及日本人,就连小学生也能给出准确的**。这种情况,发人深省。
有媒体曾做过调查,大多日本人认为他们的节俭行为和意识首先来自于对本国基本国情的认识,他们小学课本的扉页上印有“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人口众多……”的警示,家长和老师注重言传身教,各学校中普遍开设了能源、资源节约和开发的课程,各媒体都把推动人们的节约意识视为不可推卸的责任,演艺明星竞相参与以节约为主题的电视节目,政府机构、研究机构和社会团体印发各种节省资源的宣传材料……基本国情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日本国民的脑海里,使节俭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上世纪80年代末,我们也曾提出加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基本国情的教育,遗憾的是,这一教育既不普及也不深入,更没有持续下去。现在,不少人对我国的基本国情依然懵懂无知,生产、建设、消费中的奢侈浪费现象愈演愈烈。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这就要求政府、媒体和教育部门重视基本国情教育。要把国情教育纳入素质教育和媒体宣传的规划中,针对不同的群体制定出具体可行的计划,以各种适宜的、生动的方式方法,经常讲、反复讲。只有资源短缺的基本国情家喻户晓,厉行节约才可能成为全体公民的普遍意识和良好习惯。
“黑砖窑事件”追问基层政府
6月13日,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纪检组长张鸣起一行赶赴山西洪洞,对查处黑砖窑进行督促。
连日来,媒体一步步跟进揭露,撕开了一道痛楚的社会伤疤。但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黑砖窑非法用工问题,至少在4年前,就已震惊过全国。
那时,一位名叫张徐勃的陕西民工,在被骗至山西永济一个砖窑打工的3年中,失去人身自由,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两腿致残后遭弃,幸得村民热心相助,才拣回生命。此事的披露,掀开了当地黑窑主非法用工的冰山一角。
此事过去4年,依然是在张徐勃当年遭受非法用工的永济县以及洪洞县,依然是在屡打不绝的黑砖窑,又出现了同样的问题。
黑砖窑事件,集中出现在乡镇的一些小砖窑。这里,有我们的基层政府在;黑砖窑也并非完全隐身地下,窑工惨状时常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为什么当地干部竟纵容如此胆大妄为的违法行为在眼皮底下升级?
更有,洪洞县的黑砖窑主竟是村支书的儿子;一些民工被解救出来,竟遭再次“倒卖”……
一方面,近年来少数乡镇政权失位、失范现象屡屡出现。另一方面,则是许多中央精神在基层执行过程中,走味、变调,甚至被截留。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乡镇政府本该是提供公共服务、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但眼下的情况是,少数乡镇政府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财政困难,有的财政收支缺口巨大,债务沉重。于是,某些基层政府,或消极怠工,或利用非法手段创收,造成了某些地方农村社会的不稳定。
永济等地黑心窑主多年来存在并发展的原因有待进一步调查,但一些地方软弱的基层组织随时可能“纵容”出另一出黑砖窑悲剧。此种土壤不彻底铲除,纵使每一次“曝光”会痛斩一批违法者,处分一批渎职者,仍会有人重蹈覆辙。
乡镇一级组织是政府与农民直接发生关系的节点,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