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昆明市情
一、自然地理
昆明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云贵高原中部。位于东经102°l0′至103°41′北纬24°24′至26°33′之间,东西最大横距152公里,南北纵距237.5公里,面积21111平方公里。昆明三面环山,南濒滇池,湖光山色,天然成趣。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高原湖泊,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泊,沿湖两岸风光绮丽。
昆明地区属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特别是有高原湖泊滇池在调节着温湿度,使这里空气清新、天高云淡、阳光明媚、鲜花常开,年平均气温14.7℃,年均降雨量1005.9毫米,相对湿度74%,全年日照时数2104.1小时。气候独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鲜花常年不谢,草木四季常青,素以“春城”著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气候条件最好的城市之一。
二、自然资源
昆明资源丰富,矿产以磷、盐、煤、石英沙、铝土、硅石等为主,品种多,储量大,其中磷矿储量48亿吨,居全国之首;盐矿储量138亿吨,居全国内陆盐矿第2位。
昆明属高原红壤地区,土壤主要有红壤土、紫色土和水稻土三种,适宜种植稻谷、小麦、蚕豆、玉米、马铃薯、油菜、烤烟、蔬菜、花卉等粮经作物和桃、梨、苹果、柑橘、葡萄、板栗等经济林木。
昆明地区分布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温带针叶林、高山灌丛和草甸等不同类型的植被。花卉有400多个品种,主要有茶花、樱花、玉兰、杜鹃、报春、百合、兰花等,其中,茶花是昆明市市花,“圆通樱潮”闻名遐迩。
昆明地热资源分布较广,安宁温泉享有“天下第一汤”美誉。由于日照时间长,阳光充足,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域内属多水带和丰水地区,水源主要分布在滇池、嵩明、石林、宜良、寻甸、禄劝等地。
三、历史文化
昆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远在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滇池地区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是人类发祥地之一。公元前三世纪,楚将庄蹁开滇,在昆明建滇王国。西汉时期,汉武帝拓疆至云南,在滇池地区设置益州郡,蜀汉时期更名建宁郡,至隋改为昆州。这一时期,昆明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唐宋时期,“南诏国”、“大理国”地方政权在此筑拓东城,设鄯阐府,并辟为陪都,长达490年。元朝在昆明设云南中书省,昆明由此成为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朝改为云南府,沿至清末。
四、风景名胜
昆明是全国十大旅游热点城市和首批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8年首批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有石林、世博园、九乡风景区、云南民族村、金殿、西山等一大批风景名胜区,令游人目不暇接。昆明具有2300多年历史,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9个,有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近年来,按照创建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不断加大培植旅游支柱产业的力度,逐步形成了以旅游资源和著名风景区为依托、辐射云南省的旅游网络。
五、社会经济
昆明是云南省省会,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我国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辖5区(五华、盘龙、官渡、西山、东川区)1市(安宁市)8县(呈贡县、晋宁县、富民县、宜良县、嵩明县、石林县、禄劝县、寻甸县),昆明总人口608万人。昆明肩负着辐射东南亚、南亚和带动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2005年,昆明经济总量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超千亿、百亿大关,昆明生产总值1062.3亿元,增长11.1%,人均生产总值17588元。财政总收入220.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0.5亿元,增长2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2亿元,增长20%。农业实现增加值77.3亿元,增长5%。工业实现增加值387.1亿元,增长11.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2.9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01.8亿元,增长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5.5亿元,增长12.2%。旅游业接待海内外游客超过2000万人次,总收入138.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