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世界历史
【学习要求】通过学习,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认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加深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理解;了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史,进一步认清资本主义的本质;了解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面对改革开放的时代,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重视对世界历史经验的研究,提高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能力。
第一节 古代和中世纪史
一、古代东方
4000—6000年前,在埃及、西亚、印度和中国陆续出现奴隶制国家,成为四大文明古国。
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产生了奴隶制国家。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统一埃及,建立起中央集权国家。古埃及经历了早王国时期、古王国时期、新王国时期和后王国时期。从公元前525年始,埃及先后被波斯帝国、希腊和罗马帝国征服,到公元640年,进人阿拉伯埃及时期,结束奴隶制时代,进人封建社会。古埃及国王的陵墓——金字塔体现了古代埃及在科学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
公元前3000年左右,西亚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南部的主要居民苏美尔人先后建立起一些奴隶制城邦国家。到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在此建立古巴比伦王国,到国王汉谟拉比时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以巴比伦为首都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并制定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公元前6世纪,居住在伊朗高原的波斯人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并于不久消灭巴比伦王国。到国王大流士时,波斯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奴隶制大帝国,并实行了政治和经济改革。
从公元前1000年起,南下侵入古代印度的雅利安人,在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过程中,开始建立早期的城市国家,并逐渐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历史上又称“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将古代印度社会的全体成员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刹帝利(军事贵族)、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自由民)、首陀罗(贱民)。各种姓的职业世代相承,永不改变;实行种姓内通婚,迄今对印度的社会生活仍有影响。公元前5世纪,佛教在古印度兴起,相传为乔达摩·悉达多所创立。公元前3世纪,佛教被阿育王定为国教。
公元前2070年始,古代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其地域达到黄河南北和长江流域。公元前1600年,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商部落灭亡夏,建立商朝。商朝发明甲骨文,经过发展,演变为今天的汉字,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由此开始。公元前1040年,周朝建立,历史上称做“西周”。周朝实行了分封制和井田制。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著名患想家是孔子和老子,重要的著作有《诗经》和《孙子兵法》等。
古代希腊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哲学方面,有被列宁称为辩证法奠基人之一的赫拉克利特,以及唯物论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还有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文学方面有《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名著。在史学方面有被欧洲人称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著有《历史》(又称《希波战争史》)九卷。在建筑和雕刻艺术方面创造了多利亚、爱奥尼亚和科林斯三种石柱形式。
公元前509年前后,罗马建立了共和国,由两名选举产生的执政官处理政事。执政官和一切高级职务都由贵族担任,是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罗马统一了意大利半岛,成为地中海的强国。公元前60年,罗马开始从共和制向帝制转变。公元前45年,恺撒被宣布为终身独裁官,实行独裁统治。公元前30年,屋大维征服并吞埃及,并开始独揽国家一切大权,建立起元首政治,使罗马进入帝国时期。罗马帝国不断向外扩张,到公元2世纪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在帝国最初的200年里,呈现出繁荣景象,内战停止,社会稳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较大发展。公元395年,帝国因爆发全面的社会危机,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定都君士坦丁堡,西罗马仍定都罗马。
古罗马文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史学和法律方面。古罗马的农业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农学成就较大,重要的著作有加图的《农业志》、瓦罗的《论农业》和科鲁麦拉的《农业论》。天文学和地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是托勒密,著有《伟大的天文学体系》和《地理学指南》。大跨度圆顶是罗马式建筑的典型形式。文学和史学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有恺撒的《高卢战记》和普鲁塔克的《传记集》,既是历史名著,又是散文杰作;著名的诗人有维吉尔、贺拉西、奥维德,他们的影响延及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历史学著作有塔西陀的《历史》和《编年史》。罗马的法律和法学发展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峰,对近代欧美国家有相当大的影响,其第一部成文法是《十二铜表法》。哲学成就主要有西塞罗的《论善与恶之定义》等。
三、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公元476年,日耳曼人消灭西罗马帝国,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的结束和封建社会的开始。
日耳曼人建立了许多封建王国,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不断扩张,囊括了西欧的大片土地,建立了查理曼帝国。在长期的军事征服过程中,法兰克人的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转化,法兰克王国的封建化过程就是西欧封建化的过程。
法兰克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法兰克人的氏族制度在征服过程中走向解体,他们按地域组成农村公社。后来公社里出现了私有土地而产生了贫富分化,破产农民沦为农奴,原先的隶农和奴隶也逐渐转化为农奴。法兰克国王将征服过程中掠夺来的土地,连同土地上的隶农、奴隶赏赐给亲兵和教会。国王、教会、贵族都成为大土地所有者。
不久,为了保证国家的兵源,法兰克国王改变了无条件赏赐土地的办法,实行采邑制。国王把土地作为采邑,连同土地上的农民,分封给亲近的贵族,受封的贵族则向国王宣誓效忠。后来采邑变成了世袭领地。采邑制进一步把自由农民推向农奴的境地。到9世纪,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和自由农民的农奴化,封建制在西欧确立,并逐渐形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建立了一种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封建制度确立后,西欧的社会经济出现了较快的发展,手工业越来越专门化,并开始与农业分离,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城市的产生准备了物质基础。新城市不断涌现,同时罗马帝国时代的旧城市也开始复兴。手工业者占城市居民的多数,因此,西欧城市从兴起开始就是生产性的。这些城市都建立在封建领主的土地上,城市居民受封建的司法和行政管理。12世纪后,许多城市通过武装斗争和金钱赎买等不同方式,纷纷取得自治权,少数城市甚至成立了自治共和国。自治城市的居民全部成为自由民。
城市的兴起对西欧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意义:它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场所,为农业的发展开辟了市场,同时又促进了商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它部分地改变了西欧封建社会内的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促进了西欧政体的改变,是西欧国家形成等级君主制的阶级基础之一,为文化、科学的发展和冲破教会统治创造了条件。
四、世界三大宗教起源
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在印度奴隶制发展的过程中,婆罗门教日益遭到反对,劳动人民对它所维护的等级制度非常不满。公元前6世纪,释迦部落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后被称为释迦牟尼)积极宣扬他所创立的宗教,广收门徒,门徒称他为“佛”,意为“大彻大悟的人”,佛教自此开始流传。早期佛教的教义集中表现为四谛(真理),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佛教不承认婆罗门教的神能主宰人的命运,从而否定了婆罗门教和婆罗门种姓的权威。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认为人们只要笃信佛教就能得到解脱。佛教的教义也有利于统治阶级,因此得到许多印度国王支持。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把佛教定为国教。此后,佛教传人东南亚和中亚,公元前后,通过中亚传人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