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新的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中心在经济建设,重点在县域,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则是在农村。因此,作为农村金融领域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应切实承担起责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拓展业务领域,创新支农服务,加大支农投入,全面提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度,最终实现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的提高。
一、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信用社经营工作的要求
应该看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为农信社提供良好经济基础和发展环境的同时,也对农信社支农资金筹集、运用、资金结算及信贷业务创新、支农投向界定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农信社大规模的资金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围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等展开,这些基础性设施建设包括政府主导下的农村通讯、电信、水电等项目建设,在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较大的资金缺口,这些缺口的资金需要以农村信用社为主导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予以解决。其次,新农村建设要求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必然导致农村消费、投资总量的扩大和结构升级,农民消费、投资的多样化客观需要农村信用社快捷的资金结算方式、多层次的消费信贷结构等相配套。最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调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加大经济建设力度的同时,要求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强化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这些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客观上要求农信社对传统信贷项目进行重新界定。
二、当前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面临的问题
1、资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无疑需要大量的资金,但随着商业银行在农村城区存款市场的不断介入和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分支机构职能的日趋储蓄化,存款大量上调城市,农村资金“抽水机”作用在不断加大,农村信用社吸存空间已变得越来越狭小,在县域资金大量流失的情况下,与建设新农村旺盛的资金需求相比,农村信用社将不得不面临支农资金“荒”的窘境。
2、服务问题。农村信用社服务品种单一,不能有效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农村信用社对“三农”服务品种单一,突出表现为信贷服务缺乏创新,不能满足未来农村多种经济主体资金需求;二是农村信用社对中小企业贷款支持乏力,中小企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经济增长点,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无论是目前农村信用社贷款支持政策,还是中小企业自身的信用建设体系,都存在着一定的待建设空间,从而制约了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
的进一步发挥。
3、结算问题。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未来县域经济将有相当大比重的生产经营与全国各地乃至国际上有资金往来,对农村信用社提供先进、方便、快捷的结算要求将越来越迫切。与此相对应,信用社支付结算方式仍以传统结算为主,现金、同城结算占据主导地位,存在通存通兑范围小、银行卡使用覆盖率低、异地资金结算时滞性明显等缺陷。信用社上述支付结算“瓶颈”,严重影响着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和中小企业区域外业务的拓展。
4、风险问题。农村信用社是金融企业,以追求利润、防范风险为自身经营管理目标,对贷款投放需符合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原则,但是从现阶段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看,“三农”贷款投放仍面临不少风险。一是农业生产风险。不论是传统农业还是现代农业,都无法摆脱气候、环境、信息等风险影响,农业产业自身的不稳定性将是农村信用社贷款发放面临的首要风险。二是信用风险。由于农村长期来文化事业发展缓慢,农民对贷款的时间观念、成本观念尚未真正树立,信用程度相对较差,农信社发放支农贷款,特别是现阶段普及的小额农户信用贷款面临较大信用风险。
三、提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度的有效途径
1、深化改革,不断提高支农资金实力。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之一就是要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农信社改革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关键所在,农村信用社改革要坚持商业化与服务新农村相结合,以增强服务新农村建设功能为目标,不断健全科学的产权制度、管理模式和服务机制,通过法人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和经营机制转变,形成激励与约束并重、效益与速度并进、风险与质量控制的经营理念,以进一步提高综合经营管理水平和同业竞争能力。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扶持,用好用活支农再贷款等支农优惠性资金,切实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2、转变信贷工作思路,优化信贷投向。要立足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继续发挥农信社“网点多、客户广、机制活、政策好”的四大优势,根据农村资金需求,及时调整信贷新投向,实现 “三个转变”。一是由支持乡村农业向支持城镇农业、都市农业和外向型农业转变;二是由单纯支持第一产业向支持第二、三产业发展和农村消费、文化事业转变;三是由支持基础产业发展向支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方向转变。具体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加大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市场体系建设力度,增强农村经济的拉动力;二是支持农副产品流通业发展,减少农副产品销售环节,建立农副产品直销通道,逐步完善农业产业化市场配置能力;三是支持农民再教育和职业培训等文化建设,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四是介入中小城市和重点镇、中心村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住房、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优化居住环境。
3、创新支农新品种,全面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新农村建设需要新的金融服务相配套,农村信用社要与时俱进,在发挥传统服务优势的同时,大胆开拓创新,积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流服务。一是要拓展和延伸小额农贷的对象、额度、期限,利用小额农户贷款加大对助学贷款、住房、购车等农村消费性贷款发放力度。二是要扩大担保抵押范围,常规性担保抵押难到位的,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扩大抵质押范围,积极实施经营权、产品营销权、仓单、订单等权证质押;对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根据投资主体属性,通过社会及政府控股担保机构、法人企业和农民集体联保等方式发放担保抵押贷款;对传统农业,在规模经营的基础上,与政府等部门开展协作实施农业保险,并采用保单抵押方式发放贷款。三是要不断拓展中间业务,根据辖区经济特点,设计出灵活多样,符合不同类型农户、社区居民和小型企业需求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可开展代理结算、汇兑、咨询、租赁、保险、保管箱、票据承兑、贴现、提货担保等金融服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四是要加快支农服务电子化建设步伐,建立全国性通存通兑网络,开办网上银行,真正打通农村资金结算瓶颈,为农村办理资金结算业务提供快捷方便服务。同时要发展农信卡业务, 如客户一证通、信用卡、银证一卡通等;建立农村金融超市,实行“一站式”服务和“一条龙”服务操作,积极为农民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收集、储蓄理财等金融服务。
4、深入创建“信用工程”,培育乡风文明。农信社要科学设计信用指标评价体系,根据当地金融生态环境,认真开展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和信用社区的评选活动,大力倡导“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培育诚实守信的文明乡风民风。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探索建立农户、个体私营经济组织的信用咨询系统,通过对农户、个体私营经济组织信用实行严格的等级分类,进一步完善信用档案。信用工程创建要与信贷支持相结合,通过积极开展“农村青年诚信创业贷款计划”、“农村富康行动计划”等农村致富贷款项目,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对恶意逃废债行为,通过法律行为,严厉打击,切实维护诚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