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2015年5月15日,中新网以《河北石家庄一储户300万存款“失踪”银行称无责任》为题,报道了余某在中国工商银行石家庄建华支行存储的300万元离奇“失踪”一事。近年来,媒体报道了一系列“存款失踪”以及银行卡盗刷事件,引爆了社会对这一话题的高度关注和讨论。
【综合分析】
在银行方面,存款失踪事件暴露出银行内控管理存在漏洞,对于银行的经营环境和人员管理存在疏漏。不法分子之所以能以“高利”诱骗,和长久以来银行给人“高息揽储”的印象分不开。在存贷比考核等监管指标要求下,银行往往以“贴息”“返利”等做法吸收存款,这使得不少储户把不法分子的高息诱饵当成银行拉存款时的“特别贴息”而放松警惕。
在储户方面,存款失踪事件频发,表明储户面对“高息”诱惑,头脑发热,理性缺失。在被曝光的案件中,被骗的储户往往都是被“高息”所蛊惑,不少人明知超过规定的高息不受保护仍然冒险去做;有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足,甚至将自己的储蓄卡和密码交给业务代办人员;有的不仔细核对相关单据就贸然签字……这些都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具体措施】
对于银行业而言,一方面要在加强金融安全管理的同时,增加对技术安全投入的力度,加大技术改造和更新的力度,全力保障储户资金的安全,同时也维护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必须重新审视自身内控体系的安全性与合规性,清除金融“掮客”,预防金融领域犯罪,维护健康的金融运行秩序,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作为金融消费者,则要提高警惕,无论何时何地,要保护好自己的密码等账户信息。此外,消费者还要明白不合理的高息对应不可控的高风险这一基本经济常识。能抵制住高息的诱惑,就不会掉入骗子的陷阱。惟有如此,才是对自身权益的最好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