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云南省河口县一个名为“中国—东盟河口国际旅游文化景观长廊”的项目,这个总投资额为2.7亿元的项目在2011年2月完工,但在3年之后的2014年5月23日,该项目却开始动工拆迁,拆迁补偿费用保守估计要3亿元左右,高于它的建设费用。6月21日,河口县人民政府发言人、河口县住建局副局长刘建雄就此事回应称,这种说法是误会,财政资金并未被浪费。
城市短命建筑现象在我国并不少见:投资2.5亿兴建的沈阳五里河体育场建成18年被拆除;建成仅9年的海南“千年塔”沦为“短命塔”;福州中央商务区范围内新修学校、住宅被拆迁;南昌建成13年的四星级酒店被爆破等等。
【标准表述】
[权威论述]
一些领导干部落实工作抓得不好,很重要的是政绩观出了问题,个人主义思想在作祟。
——习 近平
[原因]
分析建筑短命的成因,除了“楼脆脆”、“桥垮垮”这样的豆腐渣工程需要谴责以外,非质量原因的建筑“短命”现象凸显决策者的权力任性,更是戳到了城市规划短视病的痛处。
一、政府盲目追求GDP和追求政绩的结果
很多城市建筑被拆是地方政府在发展的口号之下进行的,房子大拆大建、拆旧建新,一方面表面上展现城市快速发展,体现官员政绩,另一方面可以拉动经济发展,带动GDP增长,最简单的可以带动水泥、钢材等行业发展,更别说在拆建中土地交易带来的巨额财富。
二、短视的城市发展规划的结果
一方面城市规划设计者在短命的思路下设计出了短命的城市规划,没有长远的城市发展规划。很多城市规划只是未来10年、20年的发展规划,或者有的城市换了一届领导就重新搞一次城市规划,受到法律保护的城市发展规划朝令夕改,使得很多建筑在短时间之后就不符合新的城市发展规划,不能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只得给新的城市发展规划让路,被迫拆迁。
三、缺少严格的问责机制
一届领导一套规划,这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及某些建筑的质量不过关等因素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相关决策者往往没有为此付出相应代价,不仅如此,有些领导还因此获得了经济收益及形象工程上的“好看”,获得了虚假政绩。
[影响]
目前全国各地到处存在着短命建筑的现象,“建筑短命”俨然成了城市“通病”。
一方面,频繁出现的各类失败的决策,已经严重影响了政府公信。不仅因为屡屡出现的“豆腐渣工程”、“半拉子工程”导致劳民伤财,更严重挫伤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一些失误的决策出发点未必有错,但一个“失误”和“失败”的结果却会侧面印证公众对官方玩“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猜测,于政府形象害莫大焉。
另一方面,决策失误现象和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已经影响到社会民生正常发展。由于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的资金浪费及经济损失是巨大的,此外还会造成巨大的环境威胁,不利于城市文化的延续传承,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到社会民生和经济发展的有序进行。
[反思]
对于耗资巨大的“文化长廊”建成三年即被拆除的反思,十分有必要。只有深刻反思个中的经验教训,地方领导才能在今后的类似决策中少走歪路、少出失误。总结过往所有败家式建设,一个最突出共性问题就是一些地方领导在项目上马过程中拍脑袋、盲目决策,而且搞“一言堂”。
涉及公共利益的任何工程,拆也好,建也好,无论是资金支出还是责任分解,都应该是一笔明白账。只有这样,群众才会知道这项工程到底是不是折腾工程,否则,再利民的工程也得不到群众的称道,群众也可能认为政府当了冤大头。
[措施]
要防止建筑“短命”,关键要改变“领导一句话就变”的规划生态,具体说来,有三项工作要做。对此,中公教育专家建议:
一是完善政绩评价机制,多从民生角度看政绩,少以形象工程论英雄。保持对官员政绩考核的连续性与长效性,防止有人随意变更城乡规划,盲目上马形象工程。
二是强化民众对城乡规划的参与权、监督权、评价权。让亿万双眼睛盯紧城乡规划,督促相关部门与官员增强城市规划权威性、科学性和预见性,妥善处理城市快速发展与拆旧建新的矛盾。
三是健全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通过责任追究,让没有经过民主程序、科学论证的决策出不了台;让好大喜功、盲目决策者承担应有的责任;促使决策者学会倾听民意,谨慎使用手中的权力,不再拍脑袋改规划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