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求学、生活十年后,四川姑娘徐璐返回故乡什邡创业,成为一名普通快递公司的老板。这本是一个典型的“北漂返乡”故事——不过,媒体报道所贴的标签 “北大新闻系毕业生”让这条新闻有了别样味道。北大新闻系才女回乡创业送快递,可扛百斤快件——赚足了公众眼球。可新闻迅速反转,“北大新闻系毕业生”身 份受到质疑,当事人委屈地称:她并非报道中所写的2000年考入北京大学,在接受采访时强调了自己是专科升本科。
本是一个很励志的创业故事,却因为报道的用力过猛、无中生有和投机取巧,乱贴“北大新闻系毕业生”的标签,而使故事变了味儿,让公众怀疑记者的动机。
其实,如果记者报道时实事求是地谈这个四川姑娘的身份,靠自己的努力专升本,北漂之后回家创业,靠自己的努力做到现在的成绩,真实的故事一样可以触动人 心。可报道者显然缺乏这样的叙述自信,缺乏讲故事的耐心,缺乏用真实的故事去触动人心的报道自信,而想走捷径,用“北大新闻系毕业生”的标签作为新闻点, 用“北大新闻毕业却去送快递”的反差来制造冲突——制造像当年“北大才子回乡卖肉”的新闻效应。
在如此开放透明的全媒体环境中,这种谎言很容易就被揭穿了。
这种新闻恶习是怎么养成的?不只是个案,整个媒体界都弥漫着这种新闻浮夸风,从媒体上流行的各种标题和标签就可以看到那种浮华和浮夸。动不动就“最美” “最帅”,动不动就“史上最牛”,不想细耕内容,而用这种烂俗的极端标签去吸引眼球,充满着投机取巧。新闻人物只要是个年轻的女的,就会贴“美女”标签, 新闻里无处不“美女”:美女记者、美女处长、美女翻译、美女代表、美女警察、美女教师。让人看到新闻标题上“美女”的标签,只会意识到:噢,那是个女的。 还有男神、女神、小鲜肉的艳俗标签,就更加泛滥成灾了,仿佛离开这些标签就不知道怎么称呼男女了。
就拿对“北大”这个标签的消费来说,各种浮华和浮夸。跟北大稍微能扯上点儿关系的,都会放大这个标签。比如,一个男生做了什么坏事,他的前女友是北大学 生,标题就可能被弄成:北大美女的前男友如何如何——让北大躺着中枪。在新闻中你会看到,只要是北大的女生,一律会描述成“北大才女”。男生呢?当然是 “北大才子”咯。才女才子的帽子就这样被随意派发,成为一种固定的搭配。
这种盛行的新闻浮躁风下,“北大新闻系才女回乡创业送快递,可扛百斤快件”之类的假新闻就应运而生了——将事实和身份浮夸。明明可以靠真实的故事去写新 闻,可记者根本没有这种叙述的耐心,而挖空心思去制造标签。有标签就放大标签,没有呢,就制造标签,就乱搭便车,就用标题党误导,实在不行,就靠炒作和营 销去伪造一个。当一个个靠着露腿露肉就能红的女星招摇过市时,你能指望其他人会去拼演技?同样,当一个个靠着浮夸浮华的新闻赢得无数阅读量和点击时,你怎 样去指望他能耐心生产内容。
浮躁、浮华、浮夸的背后,不仅仅是偷懒,更有在传媒大变局下新闻生产者失去内容定力后的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