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一个网络约租车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跨城拼车预约订单已经超过58万,数量还在激增。对于火车票难抢,飞机票太贵,拼车回家虽然不是最优选择,但方便、便宜,应该会受到欢迎。交通运输部的表态,体现了对社会关切的回应,对社会力量参与春运分流的肯定,是管理理念、服务手段的与时俱进。
【标准表述】
从上网发帖邀拼车、求拼车,到在公益平台上共享拼车信息,拼车满足了不少人的出行需求。不过,由于对司机个人品质、驾驶技术、车辆状况等方面的顾虑,以及明确相关责权的法律法规的空缺,不少人对于拼车回家的方式,仍抱持观望、怀疑态度。
交通运输部在关于网络约租车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就明确了“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拼车、顺风车可以存在。地方层面,北京市交通委2014年发布了《关于小客车合乘出行的意见》,规定市民签协议拼车,将不会被认定为非法运营车辆,同时可以合理分摊费用。这些都是拼车取得“合法身份”的一个标志。
春运期间,拼车有很大一部分是跨城市、跨省份的。远距离、长时间的驾驶,让拼车面临的各种“老问题”,更加凸显。保障好拼车双方的合法权益,主管部门有必要尽快拿出具体、可行的管理方案,明确执法底线,为非盈利性质的拼车出行提供准确的规范参照。
【具体措施】
第一,对于这些平台提供的拼车服务,应该规范和约束打车软件运营商,在司机资质审核、准入门槛设定、车辆安全性能、交通保险保障等方面,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第二,应对不断变化的春运形势,相关部门需结合“互联网+交通”的发展情况,在创新管理模式、提供有针对性服务、完善法治保障等方面,做出新的探索,实现新的突破。鼓励拼车出行开了个好头,期待有进一步的法规、意见来保障政策善意的落地。
第三,只有明确司乘双方的权责,才能打通拼车之路的“堵点”,使之能够更有效率地公众出行,减轻交通压力。而这,恰恰是群众期盼和交通部门工作的交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