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融危机概述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二)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1)多重环节的利益链条断裂是危机的深层原因。美国房地产金融市场制度的确立可以追溯至20世纪,以1938年美国联邦住房按揭贷款协会(简称“房利美”)的成立为标志。房地产按揭贷款证券化堪称金融史上的创举,为提高房地产资金的流动性,为美国人解决住房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慢慢衍生出了过长的资金链条,为危机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2)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是危机的重要成因。自2001年“9.11”事件后,由于担心经济下滑,美联储开始了连续降息的历程。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该利率从6.5%降至1%这一近30年的最低水平,并维持至2004年6月。在这三年的超低利率环境里,美国房地产业格外繁荣,全球流动性泛滥,助长了住房按揭贷款的风生水起。低利率环境虽然保住了经济增长,但也造成美元持续走弱、通胀压力增大以及流动性泛滥带来的资产泡沫。自2004年6月起,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从1%的低点一直加到2006年7月的5.25%。利率的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美国住房市场开始大幅降温,还不起贷款的人陆续浮出水面,房屋贷款公司也因此受到了沉重打击,最先出现问题的是全美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该公司2007年3月宣布无力偿还所有债务以破产告终。此后,一批同类型公司相继关门。
(3)美国政府过于宽松的房地产金融政策为危机埋下了伏笔。为低收入者建造住房,美国政府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政府发行债券,建立住宅信托基金,同时联邦政府住房与城市发展部每年会按照各州人口数量,拨付部分专项资金。购买政府债券,可以免交所得税,因此银行等机构乐于购买政府债券。而联邦政府拨付州里的钱不再上缴,回收后再贷出去,越滚越大。同时,“两房”作为私人持股企业,却由美国政府提供隐性担保。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资产的证券化,使得“两房”的隐性担保规模迅速膨胀,资产质量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最终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4)对金融机构放松监管是导致危机的重要因素。从美联储的职能看,美联储有三大任务:抑制通胀、增加就业和维持金融稳定。与欧洲央行等不同,美联储不会专注于通胀。在维持金融稳定这一项上,以往美联储在金融市场发生动荡时采取的救市行为容易助长投机心理。尤其是格林斯潘的流动性注资和大幅度降息的方式,为许多国家央行所效仿,这就助长了市场对央行的依赖心理,从而使金融机构放松了风险防范,甚至产生不负责任的道德风险。
从对金融部门的松懈监管看,首先是由于华尔街的游说,使得监管机构推翻了旨在将投资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分离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让商业银行能够从事全能银行的业务。在美国,金融企业的利润占到全部上市公司利润的份额从20年前的5%上升至40%。金融扩张的幅度明显大于其所服务的实体经济,而且随着监管的绊脚石被移走,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加入到衍生品的盛宴当中,从而使隐患一步步扩大。这种放松管制的爆发性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多重委托代理关系的链条便从根本上断裂了,危机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5)经济过度虚拟化和自由化。当前的美国金融危机是经济过度虚拟化和自由化后果的集中反映。自20世纪美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来,美国大量的实体制造业被转移到了拉美和东南亚,而美国本土成为了贸易、金融等服务业中心,随后美国政府废除了金融管制法,取而代之的是“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结束了美国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局面,开辟了世界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局面。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虚拟资本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由于金融管制的放松,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也开始不断泛滥。金融衍生品的过度使用,使人们投机心态加重,金融产品的真正基础价值被忽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其实已经告诫我们,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又没有相应的管制措施,虚拟经济就会逐渐演变成投机经济,最终形成泡沫经济。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