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一、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你理解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是如何形成的吗?
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是以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体验的发展为前提的。移情是幼儿道德认识发展的主要方面,由此产生的同情心是幼儿道德情感发展的具体体现。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儿童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有机结合。
移情指从他人角度来考虑问题。移情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前提,也可以作为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动机。移情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移情可以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产生利他思想,从而导致亲社会行为;二是移情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产生同情心和羞愧感,幼儿从自身愿望出发,产生降低他人痛苦的动机,增加亲社会行为,降低攻击性行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是在从别人的角度考虑(移情)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反应(同情),进而产生安慰、援助等行为。
二、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
亲社会倾向发生在什么年龄?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幼儿的分享水平受分享物品数量的影响。当分享物品与分享人数相等时,几乎所有儿童都作出均分反应。当分享物品只一件时,表现出慷慨的反应最高,随分享物数量的递增而渐次下降,满足自我的反应渐次增高,这说明幼儿利他观念不稳定。
当物品在人手一份之外有多余时,幼儿倾向于将多余的那份分给需要的幼儿,非需要的幼儿则不被重视。
当分享对象不同时,幼儿的分享反应也不同。当分享对象是家长,且物品少的时候,幼儿慷慨反应较对同伴的多,但当物品有多余时,则慷慨反应下降。
幼儿更注重于食物,对待这些东西,幼儿的均分反应高,而慷慨反应少,而对玩具,幼儿慷慨反应稍多。
关于儿童的合作行为的发展特点可以从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中看出。
(三)亲社会行为的个别差异
有人观察3~7岁儿童对同伴困境的反应,记录一个儿童大哭引起的他附近儿童的反应。结果发现,毫无反应的儿童极少,只占7%;目睹事件的儿童有一半呈现面部表情;有17%的儿童直接去安慰大哭者;其他同情行为包括10%的儿童去寻找成人帮助,5%的儿童去威胁肇事者,但有12%的儿童回避,2%的儿童表现了明显的非同情性反应,表明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存在个别差异。这说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需要适当的引导和教育。